醫理會接獲最多的投訴指向醫生專業疏忽及失職,其次是提供過度、不必要或不恰當的治療,以及醫生行爲態度與溝通不佳。
管制本地醫生的醫藥理事會去年接獲182起針對242名醫生的投訴,同比增加三成,投訴事件也是過去10年來第二高的一年。
其中,最多投訴指向醫生專業疏忽及失職,其次是提供過度、不必要或不恰當的治療,以及醫生行爲態度與溝通不佳。
醫理會在近日公布的2016年年報中指出,雖然182起投訴要比2015年的141起來得多,但若以每1000名醫生所收到的投訴來看,去年的比率爲13.4,在過去10年來並沒有顯著增長。過去20年投訴事件最高的是2014年,醫理會收到213起投訴,每1000名醫生的投訴率達17.2。
有的病人投訴的是私人界執業醫生,有的則是針對公共醫院的一組醫生,因此醫生人數要比投訴總數來得多。
專業疏忽或失職投訴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整體投訴率多年來起起伏伏,但針對醫生專業疏忽或失職的投訴在過去10年顯著增加。2007年,醫藥理事會接到有關專業疏忽的投訴有23起,到了去年已增加到51起,成爲投訴事件最高的類別。
針對醫生提供過度、不必要或不恰當治療,以及魯莽、態度不好或溝通欠佳方面的投訴屬第二多,去年各有23起。
醫理會投訴委員會去年也處理了386起針對醫生的案件,在那些已了結的案件中,七名醫生收到警告,39名醫生收到建議信,71起投訴最終被委員會撤銷,14起交給紀律審裁庭以展開正式調查等。
有關專業疏忽的問題,最近因兒科醫生謝鳳蓮沒有正確診斷出一歲男童患上罕見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在醫療界引發關注。醫理會紀律審裁庭認爲,川崎氏病是五歲以下孩童最常見的心髒病症,醫生能通過不同檢驗方式確認孩童是否患病,謝鳳蓮的疏忽導致男童延遲接受治療,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因而吊銷她執照三個月。不過,另有醫生認爲要求作出百分之百正確診斷是不切實際的。
神經外科醫生:醫生也有誤診可能
手部與周邊神經外科醫生嚴堅德日前就致函報章言論版,指出川崎氏病不僅罕見,症狀不明確也沒有特定的測試方式,因此容易在發病初期遭忽視。他認爲,如果因這樣就得面對懲戒,可能造成醫生爲保護自己而對病人進行所有料想得到的測試,從而推高醫療成本。
嚴堅德昨天受訪時說:“有時症狀很罕見,只是聽過或在教科書裏讀過,有時候症狀又不是那麽明顯,教科書和文獻裏並沒有網羅所有個案,或對所有個案的報告都准確。診斷是一門藝術,在醫生與醫生之間也存有許多可變因素。醫生也是人,總會有誤診的可能。”
他說,如果病人求醫時能夠理解醫生是有可能犯錯的,那麽當醫生真的犯錯時,就比較不會憤憤不平地來投訴。
另外,根據年報,2016年本地持各類注冊准證的醫生(不包括來新加坡短期行醫者)達1萬2967人,使人口對醫生比例從10年前的620人中有一名醫生縮小到432人。
醫理會去年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推出更新版的《道德准則與道德指導原則》,確保醫生在複雜多變的醫療大環境中維持職業操守,新准則于今年1月生效。作出修改的條例包括在醫生索取病患同意、配置處方藥物,以及病患藥物記錄等方面添加條文。該准則也在遠程醫療、臨終護理、輔助和替代療法,以及美容醫療方面對醫生新增應該遵守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