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加坡眼”,輸入“9”獲得生活黃頁信息|
他出身醫學世家,青年棄“體”從“醫”,43歲出國留學,60歲做院士,67歲抗擊非典,84歲再戰疫情。人們說他妙手仁心,國士無雙,可他說“我不過是救人的醫生”。他是鍾南山,他正在疫情一線奮戰,考拉看看團隊正在撰寫《鍾南山傳》,此文是傳記的部分內容,此時發布,是爲我們共同致敬鍾南山先生和他的精神,共克時艱,戰疫必勝。
“只要能爲人類創造點東西,那就沒有白活。”
這句話是中國著名兒科專家鍾世藩所說。而他的兒子鍾南山繼承了他的醫道,更發揚了他的醫德,成爲人們尊敬的醫學家。
鍾南山是一位科學家,他追求真實,說真話,幹真事,勇擔當。他用實事求是的精神,挽救危難中的國人。他是一位呼吸系統疾病專家,醫術高明,妙手回春。在近50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地挑戰病痛難題,成爲醫學泰鬥。他是一位普通的醫生,因關懷病患而深受信任。他或許沒有想過改變誰的命運,卻對醫學事業全心奉獻,影響了無數的繼承者。
▲▲▲(一)醫學世家:“外婆和母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中央醫院內,兒科主任醫師鍾世藩的長子呱呱墜地。由于醫院地處鍾山之南,鍾氏夫婦遂爲其取名爲“南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期待他能不負父母所願,逐漸成長爲一個如大山般仁厚正直、崇高穩重的人。
1937年7月,日軍全面發動侵華戰爭。8月15日,淞滬會戰激戰正酣之時,日軍戰機便開始向不遠處的南京城瘋狂實施大轟炸。
轟炸之際,鍾宅被炸塌,而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南山被壓在廢墟之下。萬幸的是,外婆、母親二人找到了他所在的位置,並在一片廢墟瓦礫間徒手將小南山扒了出來。
據鍾南山日後回憶,“據姨媽告訴我,當時我的臉已經發紫,再晚一步可能就救不活了,是外婆和母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淞滬會戰結束後,鍾氏夫婦匆忙帶著兒子逃離南京,又從湖南長沙一路輾轉,最終來到貴州貴陽。此後的八、九年間,鍾家人一直定居貴陽。期間,鍾世藩擔任貴陽中央醫院院長兼兒科主任,妻子廖月琴則扛起了管教子女、操持家務的重擔。
廖月琴是鼓浪嶼名門廖家之後,畢業于北京協和高級護理專業,和丈夫鍾世藩既是同鄉又是同學。她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曾任該院副院長。
在鍾南山的印象裏,母親溫柔隨和、寬容大度且極具同情心,父親則嚴肅寡言、爲人正派,講話極度注重依據。可以想見,夫婦二人對幼年鍾南山的諄諄教導,無疑對其精神品格的養成影響重大。
鍾南山兄妹與父母合影(來源:中國婦女報)
和普通男孩子一樣,兒時的鍾南山也十分調皮。因爲向往武俠世界中飛檐走壁的輕功,他曾從家中的三樓上撐著一把大傘一躍跳下,摔傷了腰。
因爲嘴饞想吃零食,他曾欺騙父母,把本應該交給學校的午餐費扣下……“當時母親回家跟父親講起這個事,我就以爲大難臨頭了,就說一定會把我痛打一頓。沒想到,我父親沒說太多,他就說,‘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這樣做來騙我們,你做得對不對?這個感覺比他打我一頓對我的刺激都大。”正是從午餐費事件中,鍾南山懂得了要“講老實話,做老實人”。
1946年,10歲的鍾南山隨父母遷居廣東廣州,就讀于嶺南大學附小(現中山大學附小)。小學時代,鍾南山經常逃學。因爲成績很差,他還曾留過兩次級。
後來,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開始發奮讀書。六年級畢業考試時,鍾南山考到了第二名。盡管當時通貨膨脹嚴重、家中生活艱難,母親還是遵守約定,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作爲獎勵。當天,他在日記中激動地寫道:媽媽實現了她的諾言,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我是多麽高興啊。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衛生署長前往廣州,命令時任廣州中央醫院院長兼兒科主任、嶺南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的鍾世藩連夜攜家眷撤往台灣。由于痛恨國民政府的腐敗,鍾世藩斷然拒絕,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廣州。
上世紀50年代,鍾世藩創辦了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這是我國最早的臨床病毒實驗室之一。
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連吃飯都成問題,科研經費自然很困難。爲了研究病毒,鍾世藩在自家天台上搭了個棚子,自掏腰包買了三四百只小白鼠餵在裏面。
這時,鍾南山已經升入初中。每每父親忙碌時,他就自覺當起了飼養員,樂此不疲地爲小白鼠們餵谷子、餵水。父親做解剖實驗時,盡管看不太懂,他也會立在他身側饒有興趣地觀察。“一直堅持了三四年,是很長一段時間。”
鍾南山還記得,每當到了夜晚,自家的三層小樓總會格外熱鬧。因爲,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們經常會趁此抱著孩子來找父親看病。醫者仁心,對于上門的病患,鍾世藩從不推辭拒絕。
“我感覺當醫生還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幫人解決問題。那個感受讓我覺得爸爸很開心,家庭也很開心,這個是一個原始的感受。”
家學熏陶也罷,個人志向也罷,這一時期,鍾南山心中已然深深埋下了學醫的種子。
水墨人物畫《有座山叫鍾南山》
100cmx50cm
2020年01月29日
奚文淵 作品
▲▲▲(二)堅持從醫:“我當運動員沒有前途”
1955年,鍾南山如願考入北京醫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在校期間,他的體育才能被挖掘出來,接連創造了110米欄和400米欄兩項校園紀錄。
由于體能出衆,1958年,正在讀大三的他被抽調到北京市體育集訓隊訓練,備戰將于來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他還曾以54秒2的成績打破了男子四百米欄的全國紀錄。
鍾南山在全運會上打破400米欄紀錄(來源:CCTV10《大家》欄目)
1960年,鍾南山自北京醫學院畢業。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夠繼續留在體育集訓隊,從事職業體育運動。考慮再三後,鍾南山選擇了退出體壇,留校擔任北京醫學院放射醫學教研組助教。
“困難時期,運動隊吃得好,挺有誘惑力。主要是我覺得我的身材不行,另外體質不行,頂多達到亞洲的水平,達不到世界水平。所以,我覺得我當運動員沒有前途。”短短幾句話可以感受到鍾南山追求“世界水平”的鴻鹄之志。
盡管沒能繼續體育職業生涯,鍾南山卻一直堅持運動,因而體格健壯、倍顯年輕。年屆七旬時,他還曾是醫院籃球隊的主力,與青年小夥們共同馳騁籃球賽場。
時至今日,鍾南山仍然保持著每周定期鍛煉三到四次的良好習慣。“每次運動45分鍾左右,早晨邊跑步邊看足球比賽的精彩片段,然後拉力、雙杠、仰臥起坐、單杠。”
當年,他和妻子李少芬正是結緣于體育。她曾是國家女子籃球隊的主力隊員,1958年與隊友一起戰勝歐洲勁敵捷克斯洛伐克隊,1961年獲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冠軍,1964年獲匈牙利、法國、羅馬尼亞、中國四國籃球邀請賽冠軍。
鍾南山與李少芬合影(來源:中國婦女報)
鍾南山畢業後沒有選擇回家鄉,而是繼續留在北京,其中部分原因是爲了愛情。此時,他與李少芬相戀兩年。留在北京能夠離戀人近一點,多陪伴她,談談兩人的婚事。
李少芬是中國女籃國家隊隊員。依據國家體委《優秀運動員工作條例》規定,運動員在國家隊期間不許結婚,特殊情況應經組織批准。所以李少芬不能結婚,只能和鍾南山繼續談戀愛。然而,戀愛的時間也很少。有時,李少芬穿梭于各國,參加各種國際賽事,他倆甚至沒有機會聚在一起說說話。
1963年11月,新興力量運動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這是鍾南山在北京等待李少芬的第三年。李少芬向領導提出結婚申請,領導則答應李少芬,如果她能在新興力量運動會拿到冠軍,就批准她結婚。李少芬不負衆望,成功奪冠。
1964年元旦,這對情侶在進行了大概六年時間的戀愛長跑後,正式結婚。婚後,兩人生育一兒一女。女兒鍾帷月,繼承了母親的運動天賦,曾在90年代獲得世界短池遊泳錦標賽100米蝶泳冠軍。兒子鍾帷德,傳承家族醫道,成爲了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
速寫《鍾南山》
19cmx23cm2020年01月31日王國宇 作品
▲▲▲(三)拒絕平庸:“35了,真可怕啊!”
1965年,上山下鄉的運動風刮到了這個剛組建的小家庭。鍾南山作爲知識青年被派往山東乳山搞“四清運動”,接受勞動改造。當時乳山隸屬煙台市,地處青島、威海、煙台三市銜接腹地,旱、澇、雹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鍾南山只能慢慢習慣。
1968年,鍾南山重回北京,卻被學校革委會派去燒鍋爐。即便在這樣艱難的時候,他還是一位熱血的進步青年。有一次,上級號召員工獻血,鍾南山一個人就獻出了400毫升。
1969年,學校組織下鄉醫療隊。盡管已經脫離醫學將近5年,但鍾南山還是報名加入。醫療隊來到河北寬城縣後,每天的工作卻是搞文藝宣傳。病人疼痛難忍時,受限于條件,只能打一針止痛藥。鍾南山對病人束手無策,內心自責不已。
最終,通過妻子的幫助,鍾南山在1971年從北京調至廣州第四人民醫院(後改爲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爲一名醫生。
他對這個結果很滿意,坦言稱:“上大學後先是做師資,又從事新專業,留校任教也是教放射生物化學。每一次都服從分配,從來都是標兵、先進。所以從1960年到1971年,整整11年我都沒做醫生。做醫生是我的願望,但不是我能選擇的。挑到了這個醫院還是因爲我愛人的身份,這也是她挑定的,因爲它離我們家最近,用不著整天下鄉”。
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來源: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官網)
生活似乎正在走向平淡。有一天和父親閑聊時,父親突然若有所思地問他:“南山,你多大了?”他答35歲了。父親卻歎了一口氣,說:“35了,真可怕啊!”
父親的最後一句話給鍾南山留下深刻的印象。據他回憶,父親話語裏的意思是,和其他醫務人員比起來,他在35歲取得的成就不足,和父親年輕時候比,更是遜色不少。鍾南山的父親1932年畢業于協和醫學院,是一名令人敬佩的優秀大夫。
深受激勵的鍾南山,從 35歲之前的碌碌無爲中覺醒。他知道,再這樣碌碌無爲地過下去,不僅會辜負父親的期盼,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任。
他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一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一樣,期待爲偉大的事業作出貢獻。這本書正是他高中時期最愛的書籍之一。
速寫《鍾南山》
19cmx23cm2020年01月31日王國宇 作品
▲▲▲(四)不舍晝夜:“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 從1960年到1971年,整整132個月裏鍾南山做了各種工作,但唯獨沒有做過一天真正意義上的醫生。
經曆父親的“三十五歲之問”,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在本職工作上有所成績,把精力集中到了行醫上。但新的問題是,他在專業上荒廢多年,跟不上醫學領域的新知識,幾乎變成了一個“門外漢”。尤其在工作初期,他頻頻出錯。
在某種意義上,醫學是一門經驗上的科學,而鍾南山在大學裏滿打滿算只學了三年半的課程。經驗不足的他被安排到了又忙又累的急診科工作。在這裏工作時,鍾南山遇到人生第一次“誤診”。
一日,急診室接到電話,說廣州蘿崗區(已撤銷,現屬廣州市黃埔區)有一個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刻診治。鍾南山收治這位病患時,見他不斷咳血,嘴角還挂著黑血。結合其病例上的結核病史記錄,他直接斷定爲肺結核。因此,做了止血的基本處理後,將病人送去了結核病防治所。然而,他沒有注意到,這名病人咳出的血塊和肺結核明顯不同。
第二天大早,病人被送回了廣州第四人民醫院,吐血狀況已極其危急。這顯然不是結核病的症狀。通過手術,醫生們發現在患者胃黏膜的小動脈處,紮著一根魚刺,這便是出血的真正原因。
最終,這位病人被救治,但此事給鍾南山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和震蕩。愧疚、後怕、自責、懊悔等情緒在他心裏翻騰,也有同事責怪他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懂。內外雙重壓力襲來,逼迫著鍾南山做出改變。
從此,他白天工作時觀察同事如何問診、如何查房、如何觀察病患,晚上學習到深夜,進行實驗研究。
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他的轉變毫不爲過。在一段時間裏,他因學習強度太大,體重下降10幾斤,眼窩深陷,頗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
同事們漸漸發現,鍾南山變得面容嚴肅,態度嚴謹,有了醫者風範。
速寫《鍾南山》
19cmx23cm2020年01月31日王國宇 作品
▲▲▲(五)呼吸之間:“撿難的事做未必是壞事”
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號召下,由衛生部牽頭,在全國開展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並展開相關科研活動,希望尋找到醫治良策。
當時,慢性支氣管炎在我國已比較普遍,特別出現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者呈現咳嗽、痰多等症狀,嚴重者會因呼吸衰竭致死。
爲響應國家號召,廣州第四人民醫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組”。不過,由于此病屬于頑症,自古就有“名醫不治喘,治喘不露臉”之說。這使得許多醫生不願背負壓力,參與到這項難出成果的工作中。
此時,鍾南山因沒有專業專長被指派到小組工作,與他共事的還有侯恕和余真兩位醫生。在接到安排時,他不太情願,而父親卻對他說:“撿難的事做未必是壞事。”
正在查房的鍾南山(來源:環球人物)
就這樣,鍾南山踏上了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道路。
這是一次偶然的被動選擇,但經過日複一日地努力後,成爲了必然的成功。
1974年和1975年,慢支炎防治小組連續在國家一級醫學刊物《中華醫學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上發表了兩篇論文,開始受到廣州地區醫學界的關注。
1976年後,在廣東省衛生廳的支持下,慢支炎防治小組成立研究所,並獲得了10萬元科研經費。作爲研究所的重要成員之一,鍾南山備受鼓舞。
1978年,他與侯恕合著的論文《中西醫結合分型診斷和治療慢性氣管炎》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成果一等獎。不久後,“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這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所之一,由鍾南山擔任副所長一職。
此時,鍾南山已過不惑之年,有此成績已算卓越。但他爲了實現更高的夢想與追求,決定借著改革開放之後首批出國留學的機會,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及倫敦大學呼吸系進修兩年。
到了英國後,英語水平不佳成爲他學習的第一大阻礙。爲了練好英語,他甚至用英語給父親寫信。每次父親的回信都很厚,還會把他的英文信修改後再寄回去。就這樣日積月累地練習,鍾南山的英語水平得以提高。
但他要面對的困難不止于此。當時,中國的醫生執照不可以在英國使用。因此在導師弗蘭德眼中,中國醫生只能以觀察者身份看病房,不能參加實驗。
對此,鍾南山並不氣餒,他在查房時認真接觸每一個病患,積累臨床知識。他曾在自己身上抽過600毫升血,還曾吸入大量一氧化碳,這些高風險的實驗震驚了導師與同學。通過他的實驗,還證明了導師所講的數學推導具備不完整性。
鍾南山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感動了導師,獲得了他人的尊重。
憑借在英國的努力,他獲得了呼吸系統疾病的六項科研成果,七篇學術論文。在腳踏實地的曆練中,鍾南山成長爲中國呼吸系統疾病的知名專家。
1996年,他成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速寫《鍾南山》
19cmx23cm2020年01月31日王國宇 作品
▲▲▲(六)非典戰士:“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哪裏去”
2003年,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鍾南山成爲了一名公衆人物,獲得了“偉大的醫生”“戰士”“敢醫敢言”等贊譽。但這些贊美之詞都源自一場嚴重的全國疫情。
這年初,一種“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病”在全國蔓延,廣東、香港、北京、上海等省份、地區及城市陸續有確診病例。患者會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酸疼等症狀,嚴重者雙肺快速變白,呼吸衰竭,最終不治而亡。
面對這一來勢洶洶的傳染病,全國人民陷入了對未知的焦慮中。
鍾南山所在的廣東地區,是最早發現病例的地方。他在2002年12月22日,接觸到了第一例病人。
“我也感到很奇怪,”鍾南山回憶說,自己也無法預料未來將發生什麽。
他發現,這是一種傳染性極強但原因尚不明確的新疾病,因此他領導的專家組向衛生廳報告時將這種“怪病”命名爲“非典型肺炎”(世界衛生組織稱爲SARS)。
2003年初,他被任命爲廣東省非典型肺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全面指導廣東省的非典救治工作。而他成爲焦點人物,則是在一次采訪之後。
一日,在被問及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時,鍾南山如實相告:“根本就沒控制,頂多是將病人隔離起來,遏制了疫情的傳播。第一,不知道病原是什麽;第二,這個病還沒有治療的方法,依然處于傳染過程中,怎麽能說得到了控制?”
這樣的回答與有關部門稱“疫情得到控制”不符,引起了極大轟動。
鍾南山非典時期接受采訪,道出疫情真實情況(來源:環球人物)
鍾南山認爲,最重要的是向公衆公布實情,只有越透明,將真實的情況公之于衆,越能夠得到公衆的信任與配合,而公衆的配合則是抑制疫情擴散的關鍵。
這時,他爲自己真正做到了父親要求的“講老實話,做老實人”而感到充滿力量。他信守“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理念,因爲他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疫情危機時,醫生群體也被悲觀、恐懼的情緒所影響,許多醫院的醫生不敢接觸病人。另外,重症病人如果留在普通醫院,可能會引發更多感染病例。
于是,鍾南山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那裏來”。這樣堅定的聲音和無畏的奉獻精神,令所有人感動。
鍾南山在非典一線(來源:環球人物)
對于每一位病人,他都細心關懷,仔細觀察他們的口腔和咽喉。重症病人在昏迷期間被送到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醒來時看到鍾教授在床前對他們說“別擔心,你會好起來的”。他的話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病人們信服,安定了大家原本極度恐懼、緊張的心情。他不僅治人,而且治心。
爲了盡快查出非典的病原,他曾連續戰鬥38個小時,因過勞而發燒。2003年3月,他在家自行治療了一周,幸而只是普通肺炎。爲了不給社會增加恐慌情緒,他沒有對外公開自己的病情。第二周,他又站在了病房裏。
這一年,他67歲,本應退休在家安享天年。
當鍾南山再次出現在鏡頭前時,他用充滿信心的沉穩聲音告訴老百姓,有信心治療非典疾病。他說:“我想我們會搞好,因爲從這幾例的治療來看並不是很難,我們是有信心的。有一點把握的話,我首先考慮成功,而不是失敗。”
這時,他的依據依然來自于事實。
通過詳實的研究材料,鍾南山帶領的專家組證明了非典的病原是病毒,推翻了此前有權威認爲病原爲衣原體的論證。
衣原體與病毒的差別之一在于,前者對多種抗生素敏感,而後者對抗生素不敏感。如果任由醫生們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輕則耽誤病人的治療時間,重則直接斷送病人的生命。
確定病原爲扭轉非典局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病毒病原,鍾南山對症下藥,總結出“三早三合理”治療方法。三早指“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三合理指“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機、合理治療合並症”。而且他不拘泥于傳統,采用皮質激素和無創通氣等方法治療非典病人,減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康複率,減少了死亡率。
很快,這些治療措施被寫入《廣東省醫院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發到各地醫療單位。
那一年,廣東省SARS病死率3.8%,全球最低。我國SARS整體病死率也位于國際水平較低處。2004年,鍾南山憑借其在非典時期的卓越表現,被評爲“感動中國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水墨人物畫《憂國憂民》
72cmx140cm
2020年02月12日
劉進全 作品
▲▲▲(七)醫者仁心:“我不過是治病救人的醫生”
在抗擊非典之後,鍾南山做了一件國際上沒人做過的事情。他招募了380個高危病人,參加爲期兩年關于慢阻肺疾病的研究計劃。
慢阻肺,全稱慢性阻塞性肺炎,是全球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根據美國的統計,1963年-1988年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死亡減少了50%-60%,但是慢阻肺的死亡增加了160%。
這種疾病的發病過程很長,前期症狀較輕,容易引起患者忽視。而晚期的慢阻肺病人會出現多種器官的衰竭,同時引起多種並發症。
鍾南山希望從病情發展的源頭來阻斷疾病的惡化,找到病情惡化的誘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他引用唐代名醫孫思邈的一句話“上醫治未病之病”,強調對疾病的早期預防加以重視。
導致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氣汙染。
2016 年 12 月,連續多日的霧霾籠罩在中國許多城市上空。這場霧霾導致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車輛限行。北京市甚至發布了大氣汙染紅色預警。
鍾南山在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說:“霧霾其實比非典可怕得多,北京十年來肺癌增加了6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應該說空氣汙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造成這樣的一個情況。”
在 2017 年 5 月出版的TheLancet Planetary Health雜志上,鍾南山發表了題爲《中國工業汙染物排放與霧霾:從爭論到行動》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研究觀點。
各媒體報道鍾南山關于霧霾的危害
其實在8、9年前,霧霾還沒有進入人們視野時,他就多次呼籲檢測PM2.5的數值,並提出“灰霾和肺癌的關系”。當年方舟子和他論戰,說他蹭霧霾的熱度,誇大了危害,鍾南山直接有力地回複“這是實事求是”。兩年後,世界衛生組織把霧霾列爲了一級致癌物,完全印證了鍾南山的觀點。
他說感覺自己像個“刺頭”,專門和別人較勁,其實他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科學家,不要“聽話”,只求無愧于心。他說“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面對無端的質疑,他用科研事實予以反擊。
2016年6月1日,鍾南山被中國工程院授予光華工程科技獎的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铮和錢正英五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而在榮譽背後,鍾南山始終說“我不過是治病救人的醫生”。
水墨人物畫《人民的英雄》72cmx140cm
2020年02月12日 劉進全 作品
▲▲▲(八)再赴前線:“醫務人員做的非常辛苦”
2020年新年伊始,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隨著感染人數不斷攀升,疫情最終爆發。其症狀包含咳嗽、發熱和不正常的肺部感染,與非典非常相似。
截至1月18日,武漢出現了136例相同症狀的肺炎患者。各種各樣的猜測出現,人們陷入對未知病毒的恐慌。
此時,已經84歲的鍾南山正要迎接自己的本命年——庚子年的到來。疫情發生後,他告訴人們“沒什麽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在第一時間和其他專家一起從廣州奔赴武漢。
這天是周六,廣州飛往武漢的航班已經滿座,所以他請助手購買了傍晚5點從廣州到武漢的動車票,在匆忙中出發。
在列車上,鍾南山一坐定就拿住文件開始研究。經過6個小時的車程,這位84歲的老人在到達住處後,又繼續了解武漢的情況。工作到深夜,才結束了這一天的辛勞。
就在他工作時,一張照片在網上傳開:鍾南山院士在高鐵的餐車內休息,頭靠在椅背上,而電腦屏幕依舊亮著。這一畫面感動了很多人。鍾南山到達武漢的消息傳開,公衆焦慮的情緒得到了一些安撫。
鍾南山在動車上休息(來源 :廣州日報)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鍾南山了解了疫情基本情況,就立刻從武漢飛往北京參加國家衛健委會議。在會議上,他被任命爲國家衛健委組織的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之後,他又趕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疾控中心了解情況。直到下午5點,他才又從武漢登上飛往北京的航班。到達北京後,再次趕往國家衛健委開會。回到酒店,淩晨2點多鍾才睡下。
淩晨六點鍾,鍾南山又起床開始看文件、准備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強度的工作又馬上開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新聞發布會、媒體直播連線……
于是我們就聽到了他關于“勤洗手、戴口罩”的建議,“病毒人傳人”的精准判斷,提醒公衆加強預防。
2月10日,鍾南山團隊的一篇論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China》,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論文通過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總結出一系列特殊病例,從無症狀感染,到無發熱病例,再到“假陰性”病例,繼而又出現潛伏期最長達24天的1例病患,報告內容詳實、嚴謹。
疫情雖然可怕,但鍾南山的冷靜、無畏、信念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讓人們有信心戰勝疫情。
在疫情嚴峻之時,他眼含淚水地給人們鼓勵說:“在武漢,我們的醫務人員做得非常辛苦。確實,人們由于受到這個突如其來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有一些壓抑。我在跟我的很多學生交談中,他們的心情也是比較差的。我的學生寫了一個信息來說,在外面的街坊突然唱起國歌,說明大家的士氣已經起來了。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手繪《鍾南山》
1000×1331像素
2020年02月13日
考拉看看·何晚婷 作品
▲▲▲(九)國士無雙:“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在回顧各種成就時,鍾南山說,父親給他很大的鼓舞和動力。他說:“他(父親)比較嚴肅,話也不多,但是說起來很有分量”。
寡言少語的父親,激勵著鍾南山邁向前進的路。在他父親75歲高齡時,眼疾已經非常嚴重,卻仍然捂著一只眼睛完成了40萬字的《兒科疾病鑒別診斷》。
有時候,鍾南山很心疼父親,關心他說:“你年紀這麽大了,寫得這麽辛苦,就不要寫了吧!”父親卻說:“不要寫讓我幹什麽?讓我等死嗎?”正是這樣爲科學奉獻的執著精神,讓鍾南山深刻領悟了身爲醫者的職責和擔當。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墓志銘上的一句話。
而鍾南山一直說,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兩位醫學家仿佛在時空的某一個點交彙。平常人無法感受到鍾南山在誤診時的惶恐,無法體會他在面對病人生死時的責任,也不會完全明白爲何他的眼裏總是飽含淚水。
82歲的鍾南山正在看X光片(來源:環球人物)
“最大的希望是,永遠不要滿足現狀,要不斷地探索。我們中國的病人太多,病種太多,還有很多沒被發現。傳授(年輕人)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是發現和創新。對醫生來說,有這樣的指導思想才能進步,中國醫學才能進步。”
近10多年來,雖然受到心肌梗塞、甲狀腺炎等病痛的影響,鍾南山卻依然在學習中解答未知,身體力行地影響著中國醫者。
在廣州醫科大學授課時,鍾南山對90後學生說自己是80後,微笑著用溫和的語言告訴大家何爲治病人。而今,台下的年輕學子聽著他的講話,就像他當年聽著父親的諄諄教誨,醫者精神在他們彼此的眼神之間傳承永續。
考拉看看團隊正在創作《鍾南山傳》的全稿,更多內容將陸續推出。
本文對書畫家奚文淵、書法家王國宇、畫家劉進全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文還引用了環球人物、廣州日報、中國婦女報、CCTV4、CCTV10、CCTV9等媒體內容,特此致謝。
奚文淵
著名海派人物、動物畫家,尤以水墨肖像畫名世。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書畫研究員,浦東新區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上海書畫院畫師,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等。
劉進全
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四川都江堰藝術研究院院士,都江堰市書畫院理事。
王國宇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徐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任徐州美術館策展總監。曾榮獲“中國書法名家工程 500 家”“江蘇省十大青年書法家”“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等稱號。
【參考資料】[1] 鍾南山.大家.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CCTV10.2019-01-04.[2] 鍾南山.謝謝了,我的家.CCTV4.2019-01-12.[3] 鍾南山.不老人生•鍾南山.CCTV9.2019-10-23.[4] 張先賢.鍾南山在抗擊“非典”鬥爭中的重要貢獻[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11(14).[5] 賈愛華. 正常體重肥胖相關臨床問題研究[D].西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2018.[6] 鍾南山.2017年慢性氣道疾病防治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8,33(01):1-7.[7] 鍾南山院士:灰霾使淮河以北預期壽命縮短[J].中國科技信息,2014(06):14.[8] 張明萌.醫者鍾南山[J].南方人物周刊.2019-01-18.[9] 蔡敏.什麽成就了鍾南山[N].中國婦女報.2020-2-10.
——————————————————————
本文工作團隊策劃:考拉看看·傳記中心特別支持:考拉看看·人文社科中心主編:馬 玥原創內容總監:熊玥伽創意總監:康 成審稿人:李開雲 姚茂敦撰稿:鄧曉鳳 李柯薪 祝雪梅 熊玥伽 作文君·蓉小漂團隊視覺:汪智昊 書服家·設計中心排版:陳 蘭 張 奕圖書支持:劉進全 奚文淵 王國宇 何晚婷【本文版權歸“考拉看看”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如需轉載請與後台聯系獲取授權
用一本書 紀念一段人生
曆史是一份珍貴的遺産,每個人都是一部曆史。每個人生、每段經曆都是一本書,每個經曆都值得被記錄。
無論是作爲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等長輩的禮物,還是承載個人創作、求學、創業、婚戀的記憶,都可以用一本書,紀念一段有價值的人生。
無論您是否有作品,抑或只有一個出書的想法,現書服家攜手新加坡眼,共同面向有出書夢想的人,我們用暢銷書的標准,圓您一個出書夢。
文以載道,書以傳世。幫助更多人出好書,是我們努力的方式之一。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欲了解更多相關新聞,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 END —
歡迎關注新加坡眼®獨立視角|平實報道|深度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