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好展】Prada米蘭春季主打中國瓷:重現出口瓷流變史
策展人Jorge Welsh和Luísa Vinhais
作爲國內觀衆,在2019年其實中國內地也舉辦了一些關于外銷瓷的展覽。但本次展覽策展人Jorge Welsh/Luísa Vinhais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介紹,不同于其他展覽,這次重點不僅在于其主題,也在于當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藝術聚集在一起時,對它們之間關系的對話與討論。其次,此次展覽是對“瓷藝空間”當代诠釋方式來展示瓷器,這些“瓷藝空間”在世界各地(從非洲的斯瓦希裏海岸到歐洲多個國家)發展起來,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展覽分爲三部分:
*“棕色絲絨覆蓋的陳列窗結構”中展出了大量日常使用的,栩栩如生的動物、水果、蔬菜等形態和造型瓷器;
荷蘭船模型
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1730-1735年,江西景德鎮窯
釉上粉彩瓷,32 x 28 x 13厘米
先get一個曆史背景:1513年葡萄牙人開辟了通往東方的海上航線,讓葡萄牙人成爲最早與中國定期開展貿易往來的歐洲人。發展至明代,瓷器從最有市場的青瓷到釉下彩青花瓷,從純粹交易到委約定制,瓷器出口市場愈加繁榮,迅速成爲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商品,昵稱“白金”。
“peixoto”盾形紋章
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瓷器,33.5 x 16.5厘米
阿爾梅達博物館藏
以“首批訂單”中常見的紋章瓷來說,紋章本就是歐洲中世紀戰場和競技場的産物,代表某一團體或階層的識別物。當有機會進行瓷器定制時,紋章自然而然成爲首要選擇之一。上面這件“peixoto”姓氏的盾形紋章執壺,是阿爾梅達博物館收藏。
刻有“EM 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1541”字樣的瓷碗
中國嘉靖年間(1522-1566),1541年
瓷器,7.8 x 18.2 x 17.1厘米
葡萄牙貝加地區博物館
定制紋章瓷也有一段沉寂期,直到18世紀又興起,並且品種、類別和定制者更廣泛。
這件帶葡萄牙文銘文“EM TEMPO DE PERO DE FARIA DE 1541”的瓷碗,大致意思是“琭佛哩(Pero de Faria)的碗,于1541年訂制。”這位叫琭佛哩的人,是葡萄牙殖民者,曾于1526—1529年、1539—1543年兩度出任葡萄牙駐馬六甲總督。
1548年朱纨攻下雙嶼後,寫給明朝皇帝奏章中提到“番王別琭佛哩”,這裏提到的就是葡萄牙駐馬六甲總督。也說明,這件瓷器其實是琭佛哩在第二次出任葡萄牙駐馬六甲總督時,通過雙嶼而向中國內地瓷窯廠訂制的。
帶蓋蟹籠
清代 乾隆年間(1736-1795)
10.5 x 22.8 x 21.5厘米
帶蓋的豬造型瓷器(一對)
清代,乾隆晚期(1736-1795)/嘉慶早期(1796-1820),青花瓷,
18.7 x 36.1 x 15.3厘米
19 x 36.5 x 15.2厘米
歐洲人早期用銀質餐具,第二展廳中,我們看到的反而是造型、色彩新穎的動物、水果和蔬菜形的仿生瓷器,其中蟹形或朝鮮薊形瓷器,最爲稀有。
其他餐具,如鵝或野豬頭形瓷器,受到了德國、法國和葡萄牙等國出産的歐洲彩陶作品的啓發,這些餐具屬于當時最奇異的那一類餐具。
帶蓋和支架的龍造型瓷器(一對)
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1750-1770年
釉上鐵紅琺琅金粉彩瓷
蓋:9.1 x 22 x 7.5厘米
支架:2.3 x 23.5 x 17厘米
這批仿生瓷,在選擇上兼顧實用性和裝飾性,瓷盤支架上平面圖片與立體展品對應。
水果形帶蓋瓷器(一對)和展台
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1770-1780年,
中國釉上彩粉彩金瓷
蓋:13 x 14 x 13厘米
蓋:13 x 14.4 x 13厘米
展台:3.2 x 19.5 x 19.2厘米
這類瓷器大多是乾隆年間制造,當時仿宋代五大名窯釉色的熱潮讓瓷器品類繁多,進而發展至模仿生物的仿生瓷。當時瓷器的外形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工匠做不出,雞、鴨、魚、鹌鹑、海螺、荔枝、白菜…仿佛世界萬物都能制作成瓷器。
當然,這種變化與乾隆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工藝及當時身爲喜好相關,不但豐富了清代乾隆時期陶瓷器的品種,也體現了中國瓷器工藝的飛躍和創新。
桑托斯宮殿青花瓷室的天花板呈金字塔形,鑲嵌著約253件中國古董青花瓷盤
還有裏斯本桑托斯宮(Palacio de Santos)的瓷器屋建于1664-1687年間,其牆壁和金字塔形天花板上的鍍金雕花架子上擺滿了青花瓷器。
本次展覽策展人Jorge Welsh/Luísa Vinhais曾閱讀過一些描繪該瓷器屋的文字,其中提到當時天花板上共有253個盤子,牆上共有200個框架,每個框架上都擺著一個盤子和一個碟子,牆上還擺著各式各樣的花瓶和有蓋的罐子,但這個塔霍河畔的瓷器屋只有房間的天花板被保存至今,不過其獨特的陳列仍然令人驚歎。
兩位策展人認爲,中國出口瓷器曾經既是商品,又是藝術品,在今天依然如此。對于西方人來說,它們曾經是、現在仍然是最炙手可熱的瓷器之一,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作爲藝術品欣賞和珍藏。但今天的中國出口瓷器仍然具有曆史、文化和文獻價值上的意義。
它們和而不同、共同發展,這也是本次展覽以當代視角重新诠釋的原因。
責編: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