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語言,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和儲存的有效載體。語言的使用,無論是單一或是多元,都會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主流語言,能推動文化、思想的傳播,能打破合作的基本壁壘。新加坡就是現成的例子。
由于曆史原因,新加坡由多樣性的族裔組成。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新移民,語言曾一度成爲阻礙社會融合的鴻溝。爲體現公平包容,新加坡政府認定4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淡米爾語。雖然占據七成人口的華人在數量上保持著絕對優勢,但華語一直無法撼動英語的地位成爲新加坡社會的主流語言。
爲在多元語言間做好平衡,新加坡政府在過去幾十年裏曾大膽嘗試,開始了一場持久的“語言實驗”。
一切的開端
1785年,英國勢力席卷馬來半島,新加坡被迫打開了對外貿易窗口。英語作爲貿易溝通語言引入新加坡,爲轉運港口的運作提供便利,同時也令本土的巴刹馬來語受到挑戰。然而英國殖民政府想要的不僅是經濟利益。爲擴大疆域、征服新領地,語言是弱化地方認同與歸屬感最好的武器。逐漸,英語成爲新加坡內部行政、法律、商貿等領域的通用語言。
不僅如此,英國殖民政府還在教育方面加以滲透,在采取“分而治之”政策的同時推行英式教育。不同的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造成早期的新加坡教育分流,各類文化和語言並行發展卻不真正融合。
無論是迫于生計,還是由于國內政局波動、內亂紛爭,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兩次移民浪潮,爲新加坡輸入了大量華人血液。伴隨閩粵移民進入新加坡的,還有閩南、潮州、廣府、客家、海南等各類華南方言。“方言群認同”成爲約定俗成的社群分類法則,使華族內部逐漸形成以鄉音、祖籍地緣劃分的社團形態。
不同族裔之間不融合,族裔內部又分化小團體,多元文化的社會形態在新加坡獨立前後尤其顯露弊端。李光耀曾表示,新加坡多元種族的人民就像是水族館裏不同種類的魚,雖然近在眼前,卻是被分開來。這種情況直到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提出雙語教育政策,才開始有所改善。
雙語之路
李光耀雖從小成長在英語夾雜馬來語的家庭環境中,但外祖母堅持對其進行華文教育。在輾轉兩所華文學校都因無法融入而退學後,李光耀終于懇求母親將其送至一所英語學校。相比中文教學,英語環境令他如魚得水,並開始在學習上嶄露頭角。李光耀曾稱自己是英國殖民地教育制度培育的千分之一最優秀的、受英文教育的學生之一,多虧了良好的英文基礎,他得以有機會遠赴重洋到英國學習法律。
在歐洲留學期間,李光耀清楚地感受到身份認同差異。英國人不把他當作新加坡人或馬來人,反而認定他是中國人,而他本身又沒有華族文化認同感,這種青黃不接使他迷失在兩種身份之間。這段經曆對他日後成立人民行動黨,及對後代的教育理念都産生影響。
早在1959年,人民行動黨就提出了教育政策,其中包括:平等對待四種語文源流,四種語文都是官方語文;推廣雙語教育;四語文源流學校合流,以英文作爲主導的共通語等內容。而1965年新加坡獨立,才真正成爲雙語教育政策的重要開端。
國土只有700多平方公裏的方寸之地,華人占七成的多種族國家,新加坡如何凝聚國人力量、統一國人身份認同,成爲李光耀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道阻且長的“雙語之路”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啓。對此,李光耀有充足的考慮:“我們的雙語政策,制定之初,就是一以英文爲謀生工具,二通過母語以保留傳統文化價值。”
雙語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所有學生必修英語作爲第一語言,各族裔學校需教授母語作爲第二語言。數學、科學等理科科目以英語教授,而公民學、曆史等文科科目則以各族裔母語教授。1979年,雙語教育基礎之上的新體制開始實施,主要針對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生“因材施教”。語言天賦高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多種語言,而語言學習較爲吃力的學生則集中學習一種語言。
1987年起,雙語政策再次改革。所有學校都必須采用英語爲第一教學語言,同時保留母語學習;統一源流,不再分華校、馬來學校、印度學校等。語言的統一,是塑造國家凝聚力的基礎;而幫助新加坡人建立身份認同感,是新加坡存在的基礎。
講華語運動
李光耀曾公開表示:“華語是精神力量的語言(A language of psychic force),我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英語爲母語。”由李光耀在1979年發起的“講華語運動”與其推行的雙語政策並不完全沖突,但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的確是在摸索中不斷前行。這也難怪有人將新加坡稱爲“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語言實驗室之一”。
“講華語運動”起初是以廣大華族社群爲訴求對象,目的是促進華族社群間的溝通理解,營造利于實施雙語教育政策的大環境。隨著時代環境的發展,英語逐漸普及,“講華語運動”開始走進職場,走近受英語教育的新加坡華人,鼓勵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華文華語。
李光耀堅信,華語和英語成爲現代人必要的溝通工具,“懂得英語,可在英語系社會及發達國家揮灑自如,懂得華語則可以和崛起的中國聯系”。關于推行哪種華語方言,一度在相關決策部門形成激烈討論。最終李光耀定板“北京官話”作爲新加坡官方華語,正好與當時中國推廣的普通話無縫對接。
“講華語運動”標語的演變
2019年10月22日,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舉辦“講華語運動”40周年慶典,李顯龍在會上發表長篇華語致辭。他提到,新加坡的語言環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一半以上的華族家庭在家中主要用華語溝通,而如今71%的華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講英語。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講華語運動必須與時俱進,去適應時代的改變。同時呼籲國人積極參與活動,多講華語,保留本地的多元文化。
結語
新加坡的“語言實驗”仍在繼續。如何擴大雙語優勢,如何利用語言增強各族裔凝聚力,是一份要新加坡不斷去完善答案的考卷。目前,就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這場實驗無疑是成功的。
往期回顧:
獅城DNA | 新加坡申遺的國民食堂,吃它!
獅城DNA | 並非空谷幽蘭,它憑什麽是新加坡國花?
獅城DNA | 新加坡如何做到“居者有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