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一 、水力資源
瑞典的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湖泊多與河流相通,有些河流水勢湍急,形成瀑布,再加上各地河流的水流量因季節變化而不同,更爲合理利用各地水力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北部山地河流在冬季時因冰雪堆積而水量減少,而在暮春或夏季冰雪融化時便形成洶湧持久的河流。被人們稱爲“山洪”或“盛夏洪”的呂勒河,水勢凶猛,最高流速達到每秒1910立方米。南部的河流在春季時水流量較小,最大流量則發生在秋季。建于19世紀初的哥塔運河是世界工程奇迹之一,該運河穿過幾個湖泊,連接瑞典西部的哥德堡和斯德哥爾摩。
豐富的森林資源
三 、礦産資源
鐵礦、森林和水力是瑞典三大資源。截至2014年,瑞典已探明鐵礦儲量爲36.5億噸,系歐洲最大的鐵礦砂出口國。鈾礦儲量爲25至30萬噸。森林覆蓋率爲54%,蓄材26.4億立方米。平年可利用的水力資源有2014 萬千瓦(1760億千瓦時),已開發81%。此外,北部和中部地區有硫、銅、鉛、鋅、砷等礦,儲量不大。
曆史文化
瑞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8 000年前,歐洲大陸冰雪消融,境內開始有居民。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瑞典曾一度是一個中立的國家,致力于和平事業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瑞典著名科學家諾貝爾所設立的諾貝爾獎涉及經濟、文學、醫學、化學、物理、和平等方面,爲推動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在全世界影響頗大。
文學:小說家兼劇作家斯特林堡、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使瑞典文學充滿生機。他們的作品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世界各大主要語言,對世界文學包括中國文學産生了重要影響。2004年,中國北鬥文學獎就把終生成就獎的榮譽授予了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以表彰他對當代詩歌的貢獻。這是第一次一個外國詩人獲此殊榮。每年秋季,世界文學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關注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自1901年開始瑞典研究院開始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音樂:從ABBA 到 Cardigans, 從Emilia到Hives, 瑞典流行音樂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吸引著無數世界樂迷的目光。以Max Martin( 爲後街男孩、小甜甜Britney Spears等制作了許多經典的熱門單曲)爲代表的瑞典制作人、作曲家對世界流行音樂排行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瑞典同樣擁有衆多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民謠、爵士、古典音樂家。爵士傳奇Nisse Landgren 、古典小提琴家Jan Stigmer、薩克斯風四重奏樂團Rollin’ Phones都在近期的世界巡演中到訪過中國。
電影:20世紀60年代、70年代,Ingmar Bergman, Bo Widerberg, Jan Troell , Vilgot Sjoman 等人響當當的名字就意味著瑞典電影。 近年來,瑞典電影增添了健康自信的新氣息。在以多樣性爲特征的瑞典文化沃土上,新一代的電影人成長起來。Mikael Hafstrom的寄宿學校劇《罪惡》獲得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Lukas Moodysson的《示愛》《在一起》《永遠的Lilja》等影片因深刻的社會洞察力爲其贏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五大城市
瑞典首都,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波羅的海西岸、梅拉倫湖(488平方公裏)入海處。地當全國海岸線中點,陸上可通過梅拉倫湖溝通廣大內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市面積211 3平方公裏,其中內陸水面 占12. 7%,人口65. 1萬;包括周圍19個市政區的“大斯德哥爾摩”,面積6494平方公裏,人口達141萬(1984)。
瑞典第一大港——哥德堡
“瑞典的首都是斯德哥爾摩,而最美麗的城市是哥德堡。”如果你有幸到瑞典一遊,導遊小姐一定會向你推薦哥德堡。
事實上,哥德堡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她還是瑞典的第一大港和第二大工業城市,也是斯堪的納維業半島上的第一大海巷。
哥德堡坐落在瑞典的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峽,約塔河的出海口,全市人口約70多萬,是一座風光秀麗的海港城。哥德堡港終年不凍,成爲瑞典和西歐通新風氣主要港埠,瑞典全國對外貿易的貨物有相當部分是從這裏啓運的,整個城市終年呈現著一片繁華和繁忙景象。因爲哥德堡地處哥本哈根、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三個北歐國家首都的中心,有450多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是北歐的咽喉要道,在它方圓300公裏以內是北歐三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故哥德堡有“瑞典的利物浦”和“瑞典西部窗口”兩個別稱。
第三大城市——馬爾默
馬爾默位于瑞典的斯堪尼亞縣境內,隔厄勒海峽同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相望,兩城僅距26公裏。馬爾默是瑞典南部的重要港城、海軍基地和交通樞紐,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約48萬。
馬爾默源出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意爲沙地或沙谷之島。該城建于12世紀,原屬丹麥,1658歸屬瑞典。1775年開始建爲港口,1903年又進一步擴建。
馬爾默市區現分爲兩部分:一是瀕臨海洋,並爲運河環繞的老區;另一部分是向腹地延伸的現代化新區。城市建築具特色,市政府是幢荷蘭文藝複興式樣的建築。聖彼得大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築。城中還有許多16世紀時的精美建築。
文化古城——烏普薩拉
地處瑞典東部、斯德哥爾摩的正北方,瀕臨費利斯河和梅拉倫湖。城市四周有肥沃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景致優雅清新。人口約30萬。城市交通發達,有鐵路南與首都斯德哥爾摩相接,北與海港耶夫勒相連,還有飛機提供便利的航運,有些重要會議也經常在此召集。
烏普薩拉曾爲瑞典舊王朝的故都。12世紀時,瑞典各公國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它也是當時著名的宗教聖地,北歐最古老的烏普薩拉教堂就建在此城。但是後來,城市慢慢地向鄰近的一個漁村發展,至13世紀後半葉,此漁村已成爲烏普薩拉新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今日的烏普薩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向四周擴展而成。
北方旅遊勝地——基律納(Kiruna)
位于羅薩湖東岸、北極圈以北140公裏處的基律納是瑞典的主要旅遊城市,也是世界大鐵礦中心之一。因地理條件所限,這裏的人口不多,只有不足5萬人。
“基律納”是拉普語,意謂“北極松雞”。早年這裏曾是拉普人放鹿的荒山野嶺。19世紀30年代在基律瓦拉山發現蘊量豐富的鐵礦,但直到1899年鐵路通車、鐵礦加以開采,這裏才迅速發展起來。
現在,基律納已成爲瑞典主要旅遊城市和現代化礦山城市。每年6月份,基律納的太陽晝夜長在,遊人紛至沓來,競相看奇妙的“半夜太陽”。人們還可一睹拉普人放鹿、套鹿的情景。冬季白雪皚皚,基律納一帶又成爲滑雪愛好者的馳騁佳所。若天公作美,人們還能欣賞到神騎壯觀的北極光。
瑞典的皇家戰鬥機
二 、現代化的農業
戰後瑞典農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前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産率都居于西歐國家前列.在1945-1986年期間, 農業産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從10%降爲2%; 同期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由30%下降爲4%. 糧食, 肉, 禽, 蛋, 奶制品自給有余, 並部分出口。
瑞典農業以家庭農場爲主, 全國共有11萬個家庭農場,其中2/3擁有耕地不足20公頃.全部耕地的3/4屬于更適合現代農業生産的大, 中型農場。
戰後瑞典政府十分重視農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主要內容是: 大幅度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 對農業實行低息和無息貸款; 對農産品價格進行補貼;發展農業科學研究和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等, 使農業進一步向機械化, 科學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商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