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錦囊
千禧世代普遍指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一代。
一些調查顯示,在理財方面,本地千禧世代仍深受父母那一輩影響,而且顯得過于樂觀。
在各項理財策略中,儲蓄是本地千禧世代的首要策略之一。
此外,近七成受訪者計劃在本地購買房地産,其中四成的目的是投資。然而,僅58%對投資房地産的收益率表示滿意。
整體投資環境的收益率和回報率偏低,千禧世代規劃退休若只想到買房養老宜三思。
千禧世代普遍指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一代。這個世代自小生活安穩,受教育程度較高,不少還是數碼“原住民”,他們要求時時刻刻,隨時隨地使用科技、連接互聯網。
若論及理財觀念,一些調查卻顯示,本地千禧世代仍深受父母那一輩影響,而且顯得過于樂觀。
宏利資産管理(Manulife Asset Management)今年3月發布一項調查顯示,與老一輩相比,本地千禧世代對退休後的生活更爲樂觀。每10人當中,有八人相信有能力在退休後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矛盾的是,僅有五成表示有信心達到目標,這個比率是亞洲裏最低的。
在各項理財策略中,儲蓄是本地千禧世代的首要策略之一。此外,68%的受訪者計劃在本地購買房地産,其中四成的目的是投資。然而,只有58%對投資房地産的收益率表示滿意。
宏利資産管理(新加坡)行政總裁林慧菁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亞洲千禧世代生長于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自然對未來感到樂觀。”
經濟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人口老齡化及伴隨而來的經濟放緩是許多亞洲市場必須面對的挑戰,新加坡也不例外。
“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在未來五年,仍無法擺脫低利息的環境。”林慧菁認爲,上一輩買房養老的理財方式是否適用,是千禧世代需要思考的。
專家:目前環境 不宜單靠房地産作爲理財重點
她指出,過去10年,房租、股息,以及債券收益率均下跌,市場也經曆大幅波動。在這樣的環境下,實在不宜只依靠房地産或單一資産作爲理財重點。
個人理財顧問公司星融(SingCapital)總裁謝诏全指出,新加坡千禧世代受父母影響,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蒂固。加上政府的公共住房政策完善,比起其他國家,我國年輕人買房負擔較輕。
由于買房支出可能占了個人薪資的大部分,謝诏全提醒,過度杠杆不僅增加風險,也侵蝕個人撥入退休規劃的儲蓄或公積金。
智能投資平台雅津資本(Jachin Capital)總裁胡美雲則建議,如果千禧世代視房地産爲一項重要投資,不妨考慮房地産投資信托(REIT)。
她認爲,REIT的好處是無需親自維修和管理相關房産。“對我而言,REIT猶如有抵押債券,每年會有固定收入,受托管理的資産形同抵押品。”
不論買房與否,三位理財專家都一致認爲,越早規劃退休越好。
彙豐銀行(HSBC)今年5月發布的調查顯示,75%的新加坡千禧世代平均于27歲開始爲退休而儲蓄,65%表示已積極減少消費。
謝诏全指出,千禧世代有意識要提早規劃,但多數時候知易行難,尤其現在電子商務崛起,消費只在彈指間。
年輕人也有不少同侪聚餐。謝诏全自嘲是過分節儉的X世代:“我實在無法想象花12元享用只有一塊芝士蛋糕和一杯咖啡的下午茶。這12元足以讓我解決三天的午餐了!”
謝诏全以等待成本(cost of waiting)說明提早儲蓄的重要性。假設壽命是82歲,一名22歲的年輕人希望在65歲退休之後每月有3000元收入,以平均每年2%的通貨膨脹率計算,他得准備約123萬元的退休金。
假設每年的投資回報率是4%,這名年輕人25歲開始儲蓄,他每月須存1687元;假設他45歲才開始,每月就得存4184元。
越遲開始,成本就越高,換言之,用作其他支出的可支配收入就會越少,例如投資。
應積極進行多元化投資
低利息環境已持續了10年,短期內或許不見改善,林慧菁指出,已踏入社會工作的千禧世代可能發現,儲蓄了13年卻不見有顯著回報。“這尤其令人擔心,因爲這已占了千禧世代平均40年職業生涯一段很長的時間。”
林慧菁並非反對儲蓄,而是在儲蓄及買房以外,千禧世代應該積極進行多元化投資。
謝诏全指出,市場上有不少可提供更高回報率的投資工具,包括證券、挂牌基金(ETF)及互惠基金(Mutual Fund)。例如挂牌基金db x-trackers S&P 500的三年年化回報率是14%、豐樹工業信托(Mapletree Industrial Trust)是8.5%等。
“過去的投資回報率當然不等于未來的回報率。”謝诏全解釋,千禧世代若趁早投資,可承受的風險越高,就越有機會安然渡過市場波動,並在適當時機獲利了結。
胡美雲提醒,不論哪種投資,都要“緊記一個原則,即流動性。你必須時時刻刻問自己:我能否在必要時賣出?”
她說,許多投資者以爲市場上永遠都有買家,“這是一個錯誤假設。”
胡美雲補充說,投資前應做好一項准備,就是確保銀行賬戶裏有足夠的錢應付不時之需。她認爲,這筆所謂的“應急”資金至少要有六個月的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