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千萬條,旅遊安全第一條。
旅遊業的敏感性,決定其健康發展必須依賴于社會經濟秩序平穩運行的前提下。不管是自然災害下的地震、暴雨、台風、洪流等多發性氣象災害,還是公共衛生上傳染病疫情與食物中毒事件,亦或是景區安全事故、食物中毒、設備隱患、交通隱患、購物糾紛等,都會對旅遊目的地發展造成致命的打擊。構建旅遊安全預警機制,是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底線保障。
雖然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旅遊已經具備了安全預警意識,但對于安全預警機制和體系構建,尚處于“人人自掃門前雪”的階段,在全局性、完善性、靈活性等層面亟待完善。
這是由于旅遊安全事故在大多數情況下,只發生在局部旅遊目的地和個別景區,並沒有波及全國。比如17年前的“非典”,當時只是在局部地區傳播,還有7個省沒有出現病例。也就是說,對于大部分旅遊目的地和景區而言,安全預警機制缺乏實操和演練,對于沒有發生安全事故的地區而言,僥幸心理作用下疏于防範。
此次“新冠”疫情波及全局,旅遊業深受重創,小到個人、企業,大到旅遊目的地或國際旅遊,各行各業牽涉其中,影響到整體性和全局性,全國各省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都以“複工複産”之名出台“應急指南”。
值此當下,危機之下的旅遊界也在深刻反思,不能以“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應急”來防範安全危機,建立面對全局性、長效性、常態化的安全預警機制,是“新冠”疫情倒逼出來的應有之舉。以旅遊業發展的長遠視角來看,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疫情=傷痛+刮骨療傷
隨著疫情的好轉,旅遊景區和企業已經複工複産,一方面疫情仍在,防控工作不容疏忽大意;一方面旅遊行業企業亟待回血恢複運營。
日前,文旅部發布了《旅遊景區恢複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從人員健康監測、上崗前培訓,到景區衛生、場館和設備消毒,再到遊客浏覽時間、空間管控監測等等措施,防控細致。複工複産防控只是作爲災難中局部的治理階段,災難的長效預警和防治則要求我們制訂更爲全面、更爲綜合的旅遊安全預警管理機制。
因爲,每一種安全事件本身,伴隨著極大的未知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時間上,有隨旅遊活動的淡旺季之分。空間上,地理地形與人口密集度的區別。階段性上,災前預警、災中治理、災後恢複。不同類型的災難或事件,在複雜的時空和階段特征上,呈現出更爲複雜和更具難度的防治挑戰。
外憂疫情,內省自身,不論是此時的疫情階段,還是和平時期,在現代化城市旅遊發展的範疇下,不同的時代和旅遊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的旅遊業態和消費供需結構,都給城市帶來了新的風險類型和新的安全要求。
尤其是疫情之下,全域旅遊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語境中,隨時警示並考驗著城市旅遊管理者們在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中,對危機與旅遊安全的管控實力和治理水平。危機帶來反思與覺醒,農業、景區作爲旅遊産業鏈中的一環,亦然如此。從危機中吸取教訓,提高治理實力與危機防範能力,才能從不確定的危機中掌握自身的命運。
目的地人群聚集的憂患
景區內病毒傳播和環境衛生事關旅遊安全與人身健康,怎麽抓都不過分。對人群疾病傳播的預警規劃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菌的流竄和蔓延。當來自五湖四海的旅遊消費者們集中在景區內某一空間中,這要求我們不僅對傳統的排汙、固體垃圾進行處理,對如何對景區旅遊設施進行合理布局、如何加強環境衛生的清掃和管理、如何監管食物的采購和售賣等等,每一環節與細節,都需要細致考慮與防範。
被稱爲“恐怖遊輪”的鑽石公主號疫情感染事件,如“當頭棒喝”地觸碰了大衆對旅遊聚集的恐慌和憂慮。“高聚集遊客群”的安全問題再次引發廣泛的聚焦和關注。旅遊活動的大衆化與休假時間的集中化,使得大量遊客容易在同一時間在某些景區的同一空間高密度聚集,從而形成特定時空下的的高聚集遊客群,從而更易引發高頻的安全事件。
每年小長假、長假期間,全國旅遊交通樞紐、旅遊景區和遊覽場所的售票點、出入口及旅遊設施設備等候區往往遊客爆滿、高度聚集。高聚集遊客群所處的局部空間和場景難控難疏、環境複雜、風險隱患多、風險系數高。由此,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和安全防控體系極爲重要。
比如旅遊目的地景區、景點、度假小鎮、小吃街、旅遊集散中心與城市交通樞紐等旅遊人員密集型場所,以及郵輪、大巴車、飛機、擺渡巴士等人員密集性的旅遊交通工具,假如面對突發疫情,該如何切實地進行安全防護機制,以周密的應急預案和措施來順利進行疏導,都需要有完備的預警機制加以防範和布局。
企業危機生存憂患
新冠疫情讓旅遊行業遭遇斷崖式跌宕,旅遊企業們面臨的是資金流、退訂、人員等造成的生存的壓力和倒閉風險,損失嚴重。疫情期間,阿裏巴巴旗下旅行平台飛豬爲旅行商家提供了上百門系統性的行業定制課程,並額外地新增了《疫情期的酒店應急策略》《特殊時期的店鋪運營策略》等專門的恢複生産課程。
大流量平台可以從危機中生存下來,更多的中小流量主體在危機中何去何從?一次疫情是一次行業的洗牌,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亦是企業應對危機的試金石。一家做南美極地旅行的拉美途品牌創始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疫情損失後的企業經營心得。當無法預測的危機到來之時,現金流與員工工資直接構成了企業的生存危機。“賬上有錢,家裏有米”可以支撐著企業渡過艱難的寒冬,可這二者背後暗含著企業在平時就必須修煉的運營管理策略:嚴控資金流與高人效管理。
小而強的企業,從不將“控制資金流”的法則去做膚淺又單一的理解,而是真正做到産品和服務質量過硬,堅持合作共贏原則和甄選優質客戶的深度解讀的程度。高人效方面,降低人員流動率,優化報酬結構和提高內部溝通效率。在資金、運營和人員上未雨綢缪,以至于危機到來之時,不會在中小企業生存難的普遍哀怨和惶恐中被淹沒。
此外,積極擁抱政府的扶持與號召,強化安全保障意識、風險轉移意識。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與需求,與客戶攜手參保投保,以旅遊保險化解和轉移危機與風險,保障遊客安全既是維護自己的品牌。
反思長效的旅遊安全機制
縱觀人類疫情史,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是引發災難的重要原因。在現代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社會中,平衡好保護與開發、自然與人工的矛盾,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踐行可持續發展。
以自然資源爲載體的旅遊産業作爲直接與自然生態的對話者,更應秉承生態保護和環境教育的主張。在全域旅遊所堅持的“統籌協調、綠色發展”原則下,生態旅遊、康養休閑、研學旅行等深度旅遊産品,更應成爲旅遊生産者、消費者與自然互動的最佳行爲典範。
新冠疫情給我們敲響警鍾,除了人與自然的相處邏輯,還警示著我們懷著長遠的、深省的眼光,對現有旅遊安全預警機制的重構與完善,構建全域化、全時性,多行業、跨部門協作的安全防禦體系。
▌一是重視預防預備,構建旅遊安全綜合治理體系和責任體系。通過明確綜合治理體系中各相關部門的安全責任,各司其安全職責。在《旅遊安全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升級危機與風險預警管理機制,完善安全標准,規範行業發展。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具體到責任執行人,強化對危機和風險的先期控制。
▌二要強調監測預警,建立和完善旅遊安全預警綜合體系。加大對易發安全事故的時間節點、空間節點、要素節點進行安全監管與風險隱患檢查。旅遊安全預警涵蓋氣象、地質、食品、物價、生態、遺産保護等多領域和多部門。構建旅遊預警平台,可有效地避免各地旅遊安全預警各自爲政,以及缺乏區域性乃至全國性聯動的弊端。通過預警綜合體系,共同認識防範危機和風險。
▌三要完善應急處置,建立跨部門、綜合性的旅遊安全應急體系。體制機制上,建立應急領導機制,細化與規範應急流程、健全聯合工作與協作機制,強化綜合執法。不斷強化應急意識,“磨刀不誤砍柴功”,平時就應提升應急預案演練、應急能力等建設工作,等到“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一旦發生,充足的應急預警准備就是決勝的關鍵。
▌四應擴大信息傳播渠道,建立全面完善的旅遊安全宣導體系。長期以來旅遊安全預警信息發布存在不足的現狀,重旺季、輕淡季,且信息引用多、本地化信息少,內容單一、不全面等。全域旅遊示範區倡導以 “全域、全民、全時”的創建理念,提升全員旅遊安全意識,利用互聯網信息平台,通過微博微信或手機軟件等傳播媒介,充分做好“全域”“全民”和“全時”的旅遊安全宣傳工作,以做到未雨綢缪、不慌不亂。
旅遊何其脆弱,但凡出現一次傷亡事件,便是致命打擊。而且,事件過後留下的心理創傷、旅遊陰影短時間難以消散。對目的地而言,如何重建消費者對目的地旅遊的信心?對國家旅遊形象而言,如何吸引國外消費者入境旅遊的信心?都將倒逼著旅遊安全預警機制的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常態化的和長效的機制建立。
總之,無論是城市管理者還是企業個體、公民,在我們的社會大機器運轉的前面,橫亘著永遠無法躲避的關于危機與安全的黑匣子,每一個社會個體都無法掙脫其“不確定”的被束縛的命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順應自然規律,以尊重爲銘,時刻保持反思與自省。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讓我們以“業精于勤”穿過已知與未知,望向未來。
— End —
本文作者 付萍 小榮說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