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1969年10月生于一個軍人家庭。1986年入讀西安二炮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曾在第二炮兵通信總站工作。1995年考入國防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2005年獲軍事學博士學位。除了教師的身份,她還是多檔軍事節目的特邀專家,善于將複雜枯燥的武器裝備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大衆,深受觀衆喜愛,被大家稱作“火箭軍女神”。
“我覺得我這一輩子都在轉型,感覺我的人生永遠在路上。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也許當時你不理解這個意思,但是走過來之後再回想,真的每一步都是這樣的。”
1969年,出生僅29天的李莉就和母親一起隨著父親的部隊換防到了河南三門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年幼的李莉都和身爲軍人的父親聚少離多。
“大概16歲以前,我和我爸的見面,就是一年一次。從來也沒有抱怨,軍人真正的奉獻,絕不只是字面中的含義,它就是我的生活。我和妹妹後來都選擇了軍校,實際上受到了家庭很大的影響。”
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年輕的李莉走進了綠色軍營。本科畢業時,她身邊的很多同學都選擇到條件相對舒適的研究所工作,而李莉卻一頭紮進了基層部隊,紮紮實實地從新兵連幹起。
“我就想去帶兵。我覺得,既然穿了這身軍裝,連最基層部隊的情況都不知道,那就和我最初對部隊的理解不一樣。我在基層連隊把所有的基層工作都走了一遍,當過副指導員、指導員,還背過號碼,我能背到100分!到現在,我覺得我對裝備數字能夠這麽敏感,和當時背號碼那段經曆,有很大的關系。”
基層連隊的工作繁雜、瑣碎,但許多年後回想起來,李莉仍然用“值得”二字來評價那段經曆。
“因爲你以前在部隊鍛煉過,對于部隊,就不僅僅是鑽到學術裏面看到的這麽一點,而是從一個更大的系統去看整個部隊,那些都是很值得一生受用的東西。”
在基層工作的五年裏,李莉從沒有放棄學習,她一直期待著能在專業知識方面更上一層樓。1995年,李莉如願考入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作戰模擬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學校軍事科技教研室工作。初上講台的李莉卻在這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軍事科技教研室是搞武器裝備的,原來我學的專業是計算機,所以它就和我過去的路子完全不一樣。每一次的會議,別人說的所有東西,你都會覺得是對的,因爲你不知道什麽是不對的,人家給你挑的問題,你沒有一句可以反駁,因爲你反駁不了。當時那個感覺,就覺得特別迷茫。”
于是在初登講台的那半年裏,李莉只能下最笨的功夫,把提前准備好的講稿一字不拉地背誦,然後複述給學生。但一次課堂上“出醜”的經曆,讓李莉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
“對于講稿裏的數據,我已經習慣把它背下來就行了。但是有一次,課堂上有一個海軍的副軍級指揮員,他站起來講你這個數據是不准的,你從哪拿到的?我沒辦法解釋,我講我回去查一下。他說,我建議你們新教員還是要認真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理念深深地紮根于李莉的心中,于是,她開始每年都爭取多下部隊調研,每次備課的數據都要向基層部隊求證。准備得充分了,心裏也就更加自信了。
“講課的時候,你直接在講台上去背,和你理解後去講是不一樣的。你上一門課,通過研究這一個方向,相關的信息每天都去跟蹤。而且通過不斷地開新課,你就會不斷地滾動到不同的方向。不像剛開始,告訴你是1,你就知道它只能是1,不能是別的,到後面你就可以再創造了。”
漸漸地,李莉在講台上越來越從容,在軍事裝備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這一切的努力也讓她收獲了學生們的認可。
“國防大學每年都有一個優質大課評選,是由學員來投票的,我每年都是優質大課獎。”
1998年,中央電視台新開播了一檔軍事節目,節目組找到國防大學,希望他們推薦一位評論專家。在講台上思維敏捷、表達流利的李莉成爲了領導推薦的首選。這個轉折,讓李莉開始從三尺講台走向熒光幕前。
“我第一次面對媒體,就不緊張,我沒有把它當成是上電視,我就是講我的觀點,我想這可能還是和老師這個職業有關系。講課這種訓練讓我在非常短的時間裏,能表達出非常精當的語言。”
李莉說,錄節目時她從不會在乎自己在鏡頭裏好看不好看,她關注的是要做好紮實的准備,確保自己講出的每一句話都有意義。
“坐在老師這個位置上,就要在老師這邊推動;你坐在媒體位置上,你就在媒體上推動。我們呼籲大家關注每個國家最新的戰爭實踐。我覺得它對于咱們整個國防軍隊建設,是有意義的。有很多人因爲喜歡你而關注了軍事,關注了國防,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2018年,已經走過三十年軍旅歲月的李莉選擇退出現役,完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轉型。李莉說,雖然退役,但關注國防建設、傳播國防知識仍是自己堅定的道路。
“像咱們研發大型火箭、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這些單位,我一年大概兩三次去給他們講課。我覺得我有志于在這個領域,用我這些年的積澱,爲這個領域做很多事。不管我是在軍隊的講台上,還是在地方的講台上,我把它作爲事業,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虎,雖然過程很困難,但是當你回過頭看的時候,還是很愉快的。人的一生,就是無愧,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