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學家高濂曾寫過一部傳奇劇本,名爲《玉簪記》,說的是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的愛情故事。
陳妙常原名陳嬌蓮,生于兩宋之間,在靖康之難中和父母失散,流落到了金陵的女貞觀,被迫當了道士,法號妙常。
而潘必正則是女貞觀觀主的外甥,因爲落第無臉回鄉,便來女貞觀暫住。
妙常本是開封府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加之花容月貌,潘必正對這個佳人是一見傾心。
而陳妙常見潘必正玉樹臨風,也很中意他。
兩人多次幽會,花前月下,好不恩愛。
可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觀主發現他們的私情後,便果斷地將兩人隔絕起來。
爲了潘必正的前途,也爲了讓他早日斷了這份情,觀主便逼著潘必正再次進京趕考。
在潘必正登舟離開的那一天,陳妙常雇了一艘小船偷偷跟上,兩人難舍難分,相泣而別。
臨別之際,陳妙常送了潘必正一根玉簪,而潘必正以鴛鴦扇墜回贈。
後來潘必正高中進士,當了官,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陳妙常。
他回到金陵,正式迎娶陳妙常爲妻,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便是《玉簪記》的故事,我們也知道明清的戲曲,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而《玉簪記》也不例外。
戲曲中的潘必正和陳妙常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兩人之間也確實有一段風流韻事。
而且在這兩人的愛情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那就是南宋的著名詞人張孝祥。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是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從小飽讀詩書的張孝祥在23歲那年高中狀元,自古文人多磨難,不說其他朝代,就唐宋兩朝,就有多少文人屢試不中,而張孝祥卻能一舉拿下狀元寶座,足見其才華。
而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一件事便是上書爲嶽飛鳴冤,因此初入仕途的他受到了以秦桧爲首的主和派的打壓。
所以,雖然他是狀元,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卻也十分坎坷。
在他起起伏伏的仕途生涯中,也曾發生一些趣事,例如他和陳妙常、潘必正的三角戀故事就發生在他任臨江令期間。
當時他常常去縣城外的女貞觀散心,因此見到了觀中姿色非凡的陳妙常,心生戀慕,于是便寫下一首表白詞。
這首詞名爲《楊柳枝》,全文如下:
碧玉簪冠金縷衣,雪如肌;從今休去說西施,怎如伊。
杏臉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對眉兒共眼兒,觑人遲。
在這首詞中,張孝祥極力稱贊陳妙常的美貌,甚至說連西施也不如她,戀慕之心可見一斑。
而面對這個狀元的表白,陳妙常卻是無動于衷,回了他一首拒絕詞,意外入選《全宋詞》,成了千古絕唱。
這首詞的詞牌名依然是《楊柳枝》,全文如下:
清淨堂前不卷簾,景悠然;閑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
獨坐洞房誰是伴,一爐煙;間來窗下理琴弦,小神仙。
如果說張孝祥的詞有些香豔露骨,那麽陳妙常的這首詞就有點小清新了。
詞的上半阙描寫的是觀中的美景,最後以“莫胡言”結尾,拒絕的意思不言而喻
而下半阙寫的是她的日常生活。
原本獨坐洞房應該是很孤獨的,可是陳妙常卻說“小神仙”,因爲她有琴相伴。
上半阙的“胡言”是對張孝祥告白的回應,而“小神仙”同樣是她的拒絕。
她的生活快樂似神仙,自然不需要張孝祥的陪伴。
碰了一鼻子灰的張孝祥並沒有就此放棄,他時常委托爲人潘必正替他前去照看陳妙常。
一來一去,陳妙常和潘必正竟看對眼了。
當時的兩人甚至暗結珠胎,原本按照當時的律法,道姑不能嫁人,潘必正因此找張孝祥給他拿主意。
幸而張孝祥也是個大度之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到縣衙禀明他和陳妙常原本就是指腹爲婚,後來失散,幸得重逢。
如此一來,兩人成婚也算是合情合理。
明明最早向陳妙常寫詞表白的人是張孝祥,可是最後抱得美人歸的卻是他的好友,所以說,很多時候,愛情不分先來後到。
陳妙常和潘必正的愛情,張孝祥的大度,一時傳爲美談。
後來的《玉簪記》便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不知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詩詞裏的愛情故事,歡迎一起來討論哦。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