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于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海明威
很多家長感歎:現在孩子都是需要我們督促,根本做不到自律,孩子幹什麽事都是慢騰騰,給孩子定下的規定,孩子總是不能遵守,一到懲罰孩子不是撒嬌就是耍賴。也不能一直懲罰孩子吧,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又會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講道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回望今年的高考狀元,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律。毫不誇張的講,一個人有多自律,就有多成功。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父母不應該在乎孩子的起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如何堅持的跑到終點。
6月底,廣西高考放榜,楊晨煜一舉奪魁,取得了雙科滿分、總分730分的好成績,無數網友紛紛表示自己羨慕嫉妒恨!之後,關于楊晨煜媽媽的采訪也風靡網絡,“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過程是痛苦的,但結局一定是好的。”“我們需要時時刻刻監督孩子、留意孩子細小的行爲,但孩子思維定型後,後面的路就十分的順暢。”
▶自律,讓孩子有無限可能。
談起自律,我們總覺得這是一件小事,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它能讓孩子保持規律的習慣,也能防止孩子跌入墮落的深淵,在“別人家孩子”的身上,自律似乎已經深入骨髓,成爲了他們的一部分。幫助孩子學會自律,培養孩子自律意識,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的多。
父母要想搞清楚怎麽培養孩子自律,我們首先就需要知道到底什麽是自律。
自律,也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律也意味著自己能夠控制自己,在某一個時刻內做正確的事情,這不僅僅需要孩子有足夠的意志力,還要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去堅持這場屬于自己人生的“馬拉松”!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和自己相處,那就不存在自律這一回事兒了。既然要自我約束,就肯定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基礎上。所以想培養孩子自律,首先就要讓孩子養成習慣、發展自己、更要獲得自我價值,再有就是自律的動機,讓孩子變成一個有責任、有價值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孩子道德發展大致分成兩個階段,在孩子學齡前屬于他律道德,孩子入學後形成自律道德,兒童的道德階段發展順序是固定不變的,父母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達到自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規矩是:清晰+情感。
想要孩子完成自律這一目標,我們首先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規矩、體系。熟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規矩首先是父母提出來的,當父母只是用獎勵或者是懲罰讓孩子聽話、服從命令,孩子這時只是“他律”,而只有把父母建立的體系內部消化完畢後,成爲他們心目中的准則時,孩子才會産生自律。
到了孩子自律這個階段,就算我們不監督孩子,不做在孩子寫字桌面前,孩子照樣也會按照要求來完成作業。
當我們規矩建立剛開始,孩子肯定需要我們反複強調才能遵守規定,怎麽才能做到不需要我們監督呢?這其實跟孩子的一種能力發展有關。
●激發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
自我調節能力是我們每個人的初始屬性,打個比方:我們家的孩子對去馬路上跑來跑去很是好奇,總是想一不留神就沖到車流裏,這時我們大喊一聲“別過去!”,這時候孩子就會停住自己的雙腿,當孩子下一次再想靠近馬路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猶豫:“我上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媽媽就不讓我這樣!所以,我這次就不去了!”
于是,孩子也就停止了自己的行爲,這就是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
●想要孩子完成自我調節,就必須達到兩方面:
其一,孩子能夠聽懂我們的意思,我們說的“不行”、“不要”是什麽意思,當孩子聽懂後就明白,“哦,媽媽這樣說,就是讓我停止這個動作,或者我自己這樣做會有生命危險!”
其二,孩子還需要讀懂我們語言背後的情感,讓孩子知道父母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用一種什麽樣的情緒來表達的。
這也就是培養孩子自律的核心,我們的規定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想法,還要圍繞著孩子來建立而不是看著朋友給孩子建立這個八項條例、那個七個小要求就隨意更改。還要有情感、有代入感的把孩子拉近自律的思維中來。這樣才會有效果!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在吃飯時就千萬不要把電視打開,如果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你喊一聲“吃飯了!”、“你再看電視,我就不給你吃飯了。”
這對于孩子來說是最沒有效果的限制,孩子根本就沒辦法能做到在有電視的情況下不看電視,電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誘惑。
所以,針對這一種情況,我們需要平時就應該和孩子說清楚:“乖乖,咱們吃飯的時候是不能幹一些別的事情的,我們吃飯的時候就需要把電視機關掉喽!”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清晰的表達,什麽時候不能做什麽,場景加行爲。這也是一個訓練自我調節的好機會。
當孩子可以做到吃飯時把電視機關掉,無論這一次他是出于什麽想法下關掉,我們都應該大大的表揚孩子,並且把“乖寶寶”、“信守諾言”這種標簽貼在他身上。一旦孩子他再想去反駁時,就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良好行爲。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固執。他一定要堅持所有的時期,什麽東西的擺放順序了,早晨起來襪子到底先穿哪只腳啊,我的東西一定要我才能碰!
還有當爸爸下班回家後,一定是要孩子自己給爸爸開門,如果不是自己開門但爸爸卻回來了,孩子可能就生氣、發脾氣!自己喜歡的玩偶一定要擺在固定的位置上,如果不是又要哭好一陣子。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最重要的階段,這種固定的順序給孩子帶來的是足足的安全感。我們可以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好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平時歸置物品,把生活永平全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也給寶寶未來設計一套良好的生活程序,如固定的閱讀習慣、良好的睡前安撫等等,這樣孩子也會更加有安全感,還能養成獨有的好習慣。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時候像一個小火爐,說發火就發火。但是,也正是因爲他們的內心變得有規律,更是通過自己一步步地體驗,才慢慢形成自我管理的。
▶把時間交給孩子,讓孩子做時間的主人。
孩子的時間大多都被我們控制住,想要孩子自律,首先父母要忍住,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能做的事,我們千萬別插手,更不要去代替孩子。因爲父母的替代,只會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還有很多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自我管理,凡事都交由父母安排,還需要自我管理幹什麽呢?這樣的孩子也沒辦法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獨立更是難上加難。
能否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首先取決于家長能否清楚地表達每一個要求,並且要求合理;其次,我們需要平時注意孩子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最後要注意的是:孩子自律的能力從15個月就可以開始慢慢培養,但要形成真正的自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即使孩子目前還不能自律,待到孩子漸漸長大時,將時間歸還給孩子,從而不斷訓練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實現真正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