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都在關心疫情,但其實,我們還共同經曆了一件曆史罕見的大事:
國際油價來了個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大跌幅,一度跌到每桶30來美元。
發動這場石油戰爭的,是1985年出生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而薩勒曼發動這場戰爭,想要“一石二鳥”,同時搞定美國和俄羅斯。
這背後是一個怎樣的局?
1.手握大殺器
油價跌到30美元左右是什麽概念?
直觀來看,油比水便宜。
同樣一桶(約159升),換算下來,只有礦泉水價格的55%,不到可樂的1/4。
(布蘭特(又譯作布倫特)原油價格近幾個月走勢)
怎麽回事?
石油在地球上的分布極爲不均。目前,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最多的是委內瑞拉,然後是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分地區來看,中東擁有全球的48.3%。
中國面積這麽大,石油探明儲量大概占全球的1.3%左右。
但石油探明儲量,也僅僅是個數字,有些地方你即便知道它有石油,但現有技術開采不了,或者大規模開采成本太高。
所以,真正的石油産量,全球最多的是美國,然後是沙特、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等等。
(2018年OPEC各國石油儲量及占比)
OPEC成員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儲備,所以,它們聯合起來維持石油價格,保證能靠著石油過上舒坦的日子。
但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比如2014年年中,油價直接從每桶110多美元跌到四五十美元,腰斬。
油價跌,受不了的還有俄羅斯。
因爲,俄羅斯也是“石油財政”。
石油天然氣出口貢獻了俄羅斯40%以上的財政收入,而且俄羅斯石油還是出口創彙的大頭。
面對石油暴跌,2014年,沙特牽頭的OPEC和俄羅斯等非OPEC産油國一拍即合,形成OPEC+聯盟。
聯盟的核心其實就是沙特、俄羅斯,一下牢牢控制了全球石油供應。
隨後,它們達成全球石油減産協議,成功把油價從30美元拉升到80美元。
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不過,今年,新型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石油需求量急劇下滑。
石油價格也開始下跌。
所以,OPEC又提出減産保價。
俄羅斯原本也有減産的想法。俄羅斯提出每天減産60萬桶,但是沙特牽頭的OPEC提出要減産150萬桶。
薩勒曼和能源部長阿蔔杜勒親王專門和俄羅斯高官舉行單獨會議,試著說服俄羅斯減産。
但俄羅斯就是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俄羅斯需要大量的石油外彙。
還有個說法:油價每下跌1美元,俄羅斯就要損失0.1%的GDP,居民收入下降0.14%。
實際上,先前,俄羅斯對減産一直不積極,甚至偷偷多生産。這次沙特提出要更加嚴格的減産協議。
所以,最終大家不歡而散。
薩勒曼也夠狠,直接宣布降油價:4月賣給亞洲、美國和歐洲的輕質原油價格,每桶下調4-8美元,折扣幅度爲20年來最大,其中,賣給西北歐煉油商的輕質原油,更是賣出10.25美元/桶的“白菜價”。
沙特還放話,下個月起,把原油産量提高20%。
伊拉克、阿聯酋等OPEC成員國也表示跟進,擴大産能。
這裏有個關鍵點:沙特生産石油的成本要遠遠低于俄羅斯。
沙特的石油生産成本是全球最低的,大概只有俄羅斯的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