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戰場上,當土耳其不得不直面俄羅斯的鋒芒時,非常明智的選擇了和談。畢竟在國際事務中,大多秉承著一種態度:占據上風時咄咄逼人,沒有把握時以和爲貴。
然而當土國代表團抵達克裏姆林宮時,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現了,偌大廳堂中只留下四張椅子,供兩國總統和翻譯使用,其他人只能站著,而且他們後面赫然便是葉卡捷琳娜女皇的雕像。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如此安排顯得別有深意。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出身並不顯赫,只是位平凡的普魯士姑娘(德意志地區),其父是擁有一小塊領地的沒落貴族。她能從灰姑娘一躍而爲女沙皇,緣于邂逅了遠在星辰之外的好運氣。
當時的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是彼得大帝唯一直系後代,但她沒有子嗣,按傳統需要在衆多遠親裏選接班人。王室聯姻是歐洲各國合縱連橫的慣用方式,找到一位有血緣關系的繼承人並不困難,荷爾斯泰因(位于德國北部)王子彼得被選中。
備受打擊的索菲亞很快冷靜下來,只有成爲真正的俄羅斯人,自己才能在這個國家立足。于是她晝夜苦讀,盡其所能了解俄羅斯的一切。甚至當身患重病時,堅持把爲她祈禱的新教牧師換成了東正教神父,以此表明皈依之志,此舉贏得整個俄羅斯宮廷的贊許。
1744年索菲娅受洗東正教,換了個斯拉夫名字葉卡捷琳娜。
婚後兩人各行其是、勢同水火,彼得登位後關系更是急轉直下,到了公然敵對的地步。葉卡捷琳娜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將來,她面臨三種選擇:維持現狀和彼得榮辱與共;繼續被彼得冷落等著被打入冷宮;再就是主動出擊,我的命運我做主。
位于裏海和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地區
個性的強悍加上雄厚的實力,催發了葉卡捷琳娜的野心。她的前輩彼得大帝只打通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卻始終未能得到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葉卡捷琳娜決定幫他完成這一願望。
要想到達黑海,必須經過高加索地區,奧斯曼帝國成了最大阻礙。然而當時的奧斯曼仍然強大,單憑俄羅斯一家難以拿下,于是女皇極爲策略的采取蠶食手段,並且拉攏英普等國建立反土聯盟。
失敗後的土基不甘受辱,于1785年再次對俄發起挑戰,以期奪回克裏米亞和高加索的格魯吉亞。這一次更慘,不僅延續了之前的失敗,更是被迫簽約,承認俄國對克裏米亞和黑海北岸地區的永久主權。
值得土耳其慶幸的是,雖然連續敗在女皇手下兩次,畢竟還保住了大部分地盤。歐洲另一個國家波蘭,則被葉卡捷琳娜聯合普奧兩國,接連瓜分三次,直接歸零。
此次“會場女皇塑像”事件,顯然是俄對土耳其的警告:莫蹈覆轍,勸君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