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設下新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目標,在2028年之前,把工傷意外死亡率降到每10萬名雇員少于1人的水平。
爲確保達標,勞資政三方將繼續推動雇主和員工培養正確的工作安全意識;公司企業也應多利用科技,降低發生工傷意外和職業病的風險。
李顯龍總理昨天爲第21屆世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大會主持開幕儀式時宣布這個新目標。
我國的工傷意外死亡率在2004年曾高達每10萬名雇員有5人。李總理在2008年設下目標,要在2018年把工傷死亡率降至1.8人,此目標原本在2014年提前實現,但之後兩年微升至1.9人。
李總理昨天說,荷蘭、英國和瑞典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工傷意外死亡率都低于每10萬名雇員有1人的水平;芬蘭也成功在11年內把比率從2002年的1.8人降至2013年的0.9人,“新加坡沒有理由比不過它們”,並表示有信心我國能達標。
我國十多年前著手應對職場安全問題,包括在2006年制定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法令、2008年成立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以及在2009年要求所有外籍勞工都須通過工人安全與健康考試才能繼續受雇等。
李總理說,對雇主而言,維持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場所其實是正確的商業政策,因爲有充分休息的雇員更有生産力;員工本身也有重要的責任,察覺安全隱患時應及時通報,也可報讀職場安全和健康相關的課程,而工運在這些方面都給予全力支持。
政府將帶頭行動 爲企業制定條例提供獎賞
李總理指出,政府將帶頭行動,爲企業制定條例和提供獎賞等,促使它們更注重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政府也會與建築業、海事業和物流業等意外率較高的領域密切合作,並同時與所有行業合作,培養全國各領域的安全和衛生文化。但他說,制定更多條例無法根治問題,除了因爲這不實際,也因這只會導致各方得承受更大的負擔。
他說:“我們須有一個平衡的應對方式,支持公司關注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同時不讓它們爲符合條例而承受高昂的成本或遵從不實際的要求。”
李總理也鼓勵企業更廣泛地利用科技改善職場安全。人力部將推出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科技挑戰,資助企業和研究機構研發新科技方案,應對行車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他舉例,有交通和物流業公司爲司機安裝監測駕駛習慣的器材,若發現司機開車時打盹,器材會發出警報,座椅也會震動,把司機喚醒。
世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大會是每三年一度的國際大會,今年首次在東南亞國家舉辦。爲期四天的大會由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和我國人力部聯辦。
亞細安人力部長簽署聲明 改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球每年因工傷意外或職業病死亡的雇員約2800萬人,而每年因工傷或職業病損失的全球國內生産總值平均達4%。
亞細安十國的人力部長昨天也在開幕禮之前召開特別會議,並簽署一項名爲“改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以維持可持續經濟增長”的聲明。
總理公署、外交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陳振泉昨早在大會演講時也提及善用科技提升職場安全。
他舉例,本地建築商利用預先制作的技術,在制造整個單位後才遷至工地裝置。這可省去工地所需的人力,並提升安全水平,而這是我國強化雇員安全與健康的三大策略之一;另兩個策略是在工作程序的上遊就制定條規,減少安全隱患,以及推出身體檢查計劃等改善員工健康的措施,讓他們有能力選擇繼續在職場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