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一個庚子年,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大清國的操盤手老佛爺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史稱“庚子西狩”。
120年後,疫情在英國蔓延,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扛不住了。將滿94周歲的老太太,帶著98歲的老公菲利普親王,撤離白金漢宮,前往溫莎城堡。未來,如果英國形勢更加惡化,兩公婆將撤至桑德靈漢姆宮隔離。
英國的防疫策略很清楚。既然無法徹底阻止病毒傳播,那就躺倒,讓大部分人得病,死了就死了,不死的人就能獲得群體免疫力,最後病毒就不會再肆虐了。
在達爾文的祖國,“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的法則,又一次被忠實執行。
這種瘋狂計劃會造成兩種結果——最好的結果是60% 被感染後,死人不多,經濟代價不大。最壞的結果是醫療系統被擠兌,病死率驚人,最後社會崩潰。
提出群體免疫這種應對方式,英國官員的主要判斷基礎是“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較輕”。
但是中國的慘痛教訓告訴英國人,事實並不是這樣。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新冠肺炎輕症病例占比約爲80%,但如果輕症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重症率和死亡率就會大幅度增加。目前中國確診者的死亡率是3.9%,遠高于病毒性流感。如果英國放任國民感染,死亡率將遠遠超過他們宣稱的1%。看看意大利就知道,該國的死亡率超過7%。
這一群體感染計劃曝光後,英國人都要瘋了。
原來馬照跑舞照跳的他們,一聽說英國政府撒手不管了,立刻也像中國人一樣,不出門了。地鐵、公交和機場裏,都沒什麽人了。畢竟,怕死是人類的天性,不分種族和國家。
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的主編理查德·霍頓批評英國政府:
與公衆玩輪盤賭。
本來沒事就喜歡吃飯睡覺罵領導人的英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憤怒發言,也比平時多了無數倍,反正沒人刪帖封號。
英國報紙就更別提了。在這個國家,罵政府罵官員,才是政治正確。
也有人說,這才是瘋狂的鮑裏斯的真實意圖:防控疫情靠嚇唬。
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铮鳴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英國政府的做法有時候是近乎無情的理性冷靜,但其中考慮到了英國的國情和民衆心理。這與東方的打法完全不同,抵擋不住了,就把你引進來。
“它根據概率論來計算,必要的措施希望民衆配合。英國是一個公民社會,診斷了一例不可能把患者的行動軌迹全部公布,在東方社會這麽做可以讓大家提高警惕,這裏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目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不知道在哪裏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防控難度。”
國際上,世衛組織的譚總不點名批評了某些國家采取的“拖延”策略。
除了英國,歐洲另一個大國,德國也似乎在采取這種策略。德國總理默克爾一直說,不管怎樣,德國人最終會有至少70%的人感染。
在這次防疫問題上,中國人更有發言權。
畢業于哈佛大學,中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就撰文批評英國政府的這種策略讓人失望。
“事先無法知道誰是天然有抵抗力的人,是讓大家以身試法,而且無法知道天然免疫力的人能否形成阻擋效應。新冠病毒感染顯然不能。雖然新冠病毒感染有無症狀者、有大量輕症患者,但輕症患者和無症感染者都已經證明能夠傳染給其他人,他們沒有形成天然屏障。形成天然屏障是說他們不僅自己沒有症狀或輕症,而且不傳染給其他人。事實是,他們傳染了。
依賴第一輪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效應”,是放棄第一輪感染的一部分人,例如讓1%的人去世。一個國家,讓1%的人去世意味著什麽?這次是1%因新冠病毒去世,下次爲什麽保護其他疾病的易感者?如果都不保護,人類文明的底線何在?
保護1%,是保護全體,因爲我們每個人分別是會因爲不同疾病、包括不同傳染病而去世的1%。“
可能是壓力太大,剛剛,據英國天空新聞網消息,英國衛生大臣表示:“群體免疫不是我們的目標或政策——它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戰勝這種病毒。”
不管怎樣,英國人很方。
在英華人、留學生,也開始不淡定了。准備回國的人多了起來,但機票很難買了。據國內媒體報道,3月16日,有5趟從倫敦飛往北京的航班機票在售,全部爲中轉。票價從15000元~35000元不等,全部是經濟艙。其中一趟日本航空在東京中轉的航班票價已經漲至5萬元,卻顯示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