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和尚曾向老禅師請教:
“師父,我每天從早忙到晚,卻沒有太多收獲,這是爲什麽呢?”
老禅師思索片刻,讓徒弟取來一只空碗。
只見他將一把核桃放進碗裏,然後問徒弟道:“你還能多放幾個核桃進去嗎?”
小和尚撓了撓頭,回答道:“滿了,裝不進去了。”
老禅師笑道:“滿了嗎,你再捧些大米來。”
看著大米溜進縫隙裏,小和尚略有所悟。
老禅師又把一瓢水倒進碗裏,問徒弟道:“現在滿了嗎?”
小徒弟不敢出聲了。
老禅師接著又把一勺鹽化入水中,水一點兒也沒溢出來。
看著徒弟驚訝的樣子,禅師笑著說道:
“生命猶如一只碗,在裝滿了核桃之後,我們還能放進大米,倒入水、加入鹽。
只有永遠把自己當做一只空碗,我們才能不斷容納,持續進步啊。”
徒弟聽後,恍然大悟。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終日忙忙碌碌,卻始終收獲不大。
與其每日困擾在眼前的瑣事中,倒不如敞開心胸,讓自己保持一種空碗心態,從而承載更多,不斷進步。
《孔子家語》中有言:“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做人要有三分傲氣,卻不能存半分自滿。
想要承接江河湖海,就要學會謙虛自處。
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廣,他的人生成就便有多大。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並不好,常常因此遭到長輩訓斥。
于是他開始發奮練字,漸漸小有成效。
一天,他跟一群小夥伴比賽誰的字寫得最好,見衆人都不如自己,便心生驕傲之意。
這時,有一位路過的老漢走上前來,冷笑道:
“你的字也不好,像豆腐一樣,無筋無骨的。
華原城裏有位先生用腳寫字,還比你強上好幾倍哩。”
年輕氣盛的柳公權聽了之後很不服氣,爲此,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城中,想要看個究竟。
只見城中的一棵樹下,白布招牌上“字畫湯”三個大字迎風飄揚,顯得蒼勁有力。
一位黑瘦的無臂老人用腳執筆,眨眼間就完成了一幅矯若驚龍的書法。
柳公權看後大爲歎服,爲自己的淺薄無知感到懊悔,于是誠懇地向老者求教。
老者微微一笑,送給了柳公權一首詩: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者的教誨牢記在心,從此虛心練字。
後來,他認真觀察大書法家顔真卿和歐陽詢書法的特點,創造出了有“顔筋柳骨”美譽的柳體書法,成爲一代書法大家。
謙虛是每個人前行道路上的必修課。
唯有以謙爲懷,把自己當做一只空碗,別人的意見和優點才能不斷進入你的碗裏。
空碗以待,方可承接更多,讓人生更加充實。
李小龍曾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人生好比一桌滿漢全席,那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共同爲我們提供了一場盛宴。
我們只有勇敢轉向新的目標,才能品嘗到更多滋味。
人生在世,要學會將自己放空,保持空碗心態。
不論曾經輝煌與否,也要勇敢告別昨天、適時歸零,只有這樣,才能讓事業節節高升。
著名畫家齊白石,就是一個深具歸零智慧的人。
1950年,年近九旬的齊白石收到《人民畫報》的邀請,要爲他們畫一幅和平鴿的圖。
齊先生爽快應允後,卻遲遲沒有動筆。
他的弟子婁師白感到奇怪,便加以詢問,老先生回答說:
“我以往只畫過斑鸠,從未畫過鴿子,不敢塗鴉啊。”
即使此時已經名滿天下,面對從未涉及的鴿子,齊白石仍以空碗心態自持,找到了自己的上升空間,並從零學起。
爲保證作品質量,齊老先生囑托弟子,專門買來兩只鴿子,放養在院中。
他每天反複觀察鴿子的一舉一動,一邊看,一邊告訴弟子:
“記住了,鴿子的尾巴有12根羽毛。”
在長期觀察、胸有成竹之後,老先生才開始動筆。
果然,落筆之後,兩只鴿子雙目圓睜,曲首相對,極顯精神,被世人奉爲經典之作。
真正的大師,從來都不是萬事皆通。
他們的聰明之處在于,持有一種空碗心態,懂得適時歸零。
歸零不是“自廢武功”,也不是從頭再來,而是在志得意滿時仍舊保持清醒,在功勞簿前依舊開拓進取。
不爲昔日的輝煌所遮蔽,不爲來日的艱難所震懾,以空碗心態對待人生旅途,路才能越走越寬。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習慣守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裏。
思想和行爲漸漸被固化,無論對自己滿意與否,都安于現狀、無意進取。
如果想要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更多精彩,就應當保持空碗的心態。
把倒空自己的碗當作一種習慣,才能讓進步,成爲常態。
明代文學家董沄先生,早年以詩聞名江湖,但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他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董沄先生68歲那年,到會稽山遊曆。
看到很多人急匆匆趕往山上,深感奇怪。
詢問之下,方知這些人都是來聽王陽明講課的。
董沄此時已經名滿天下,但聽到有年輕人才學出衆,還是步履蹒跚地跟上衆人,心懷敬意地去拜訪王陽明。
等董先生趕到草堂時,講課早已開始,董沄便坐在屋檐下認真傾聽。
王陽明談古論今,旁征博引,大談心學理論。
董沄先生聽得入了迷,待到散會後,大家都走光了,他還癡癡地坐在屋檐下。
王陽明走出屋子,見到此景深受感動,立刻將這位白發老人請進屋子,暢談一番。
分別之後,董沄先生對心學之精妙念念不忘。
同時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學無先後,達者爲師。要想不被人超過,就要持之以恒地學習啊。
于是,他抛棄世俗觀念,主動去拜這位比自己年輕的學者爲師。
王陽明看到這位比自己年長的學生,一時也感到不安。
但董沄先生卻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並改號爲“從吾道人”以表決心。
從此之後,勤學不辍,學問也更加精進了。
既然人無完人,何不以空碗心態處世,主動尋找不足,以求完善自我。
空碗心態看似簡單,其實難在堅持二字。
前行路上,一時的努力和幸運,很可能把你推上高位,但要精益求精,則必要常以空碗心態自居。
空時攢,滿時空,不因外物而動搖心性。
讓空碗心,持久態,成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曾子曾感歎道:
“顔回才是我們當中真正有學問的人啊!
他懂得放空自己,即使面對不如自己的人,仍然可以不恥下問。”
昨日輝煌與否,只是一份閱曆,真正的發言權,永遠在于今日的實力。
空碗爲懷,用虛懷若谷之心,包納萬物;
把碗倒空,用適時歸零之法,再踏征程;
空碗作心,用持之以恒之志,精益求精。
人生就如同一只碗,永遠保持空碗心態,才能讓我們承載更多,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