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貝爾格萊德公交車 攝影:拉上窗簾
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在政治上倒向俄羅斯和中國。說不好是不是因爲意識形態上的隔閡,歐洲人始終認爲它是一個“沒有改造好的殺人犯”——在上世紀90年代的波黑戰爭中,發生了一些“種族滅絕”的行爲。後來的審判過程夾雜著政治因素,所以很難說米洛舍維奇究竟是否犯了錯,他到底需不需要承擔責任。
圖:塞爾維亞農村 攝影:拉上窗簾
2017年1月1日,塞爾維亞宣布對中國免簽,成爲了歐洲第一個敞開國門歡迎中國人的國家。這個舉動讓人感到很溫暖,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的民間交流。
圖:塞爾維亞火車車廂 攝影:拉上窗簾
但是要說到“鐵哥們兒”,還是有不少問題的。
我國當年有很多“鐵哥們兒”,包括蘇聯,包括朝鮮,包括越南,包括阿爾巴尼亞——但是關系發展都不順利,有些還曾經反目成仇,兵戎相見。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傾全國之力送給阿爾巴尼亞的飛機,被它扔在山洞裏,成了廢鐵。
我國現在也有“鐵哥們兒”巴基斯坦。但關系好歸好,大部分都是我們接濟他,他沒有太多發展能力。在與中國如膠似漆的關系中,它的政治越來越多地受到腐敗指責,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已經越來越不可能完成“拖住印度”的戰略任務了。
最重要的是,這些“鐵哥們兒”的百姓,日子都比較窮——到底是因爲“成了哥們日子窮”?還是“窮才成了哥們兒”。這個問題,不好說。
圖:日本以“人民”名義援助塞爾維亞 攝影:拉上窗簾
你對我好,我當然就也對你好。免簽了,大家都去走走看看,促進塞國的旅遊業,讓他們的人民賺點兒錢,能吃上肉,是很好的事情。塞國的酒店普遍兩三百元的水平,一家人兩百元人民幣就可以吃一頓相當有檔次的西餐。交通雖不發達,但火車汽車和公交能服務到每一個角落。語言雖然不通,但能說英語的也大有人在——疫情過後,安排一趟旅遊,是應該的。
但是,中國官方似乎並不重視兩國民間的交流。中國在那邊沒有銀行,“銀聯”聯不通,連機場的“兩替店”也不接收人民幣。如果要去的話,只能兌換成美元或者歐元帶過去。
圖:友善的塞爾維亞人 攝影:拉上窗簾
這種狀況值得反思,我們不能一直在“非敵即友”中徘徊,我們也不應該將“選票”做爲擇友的唯一標准。一個國家的成功,最終肯定是“人民富裕”。應該設法消除過于“個性”的思維,努力與世界大多數國家走到一起,特別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
同樣地,中國的人民也不能總是頭腦一熱就四處摟人家肩膀,稱呼人家爲“鐵哥們兒”。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情,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不卑不亢地與每個同學搞好關系,才是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