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在危機四伏的戰場上,噴火兵是十分脆弱的。爲了讓火焰噴射器更有效的消滅對手,參戰國開始嘗試將它們安裝在一個安全的載具上,但隨著戰爭的迅速結束,絕大多數相關國家放棄了這種新式武器的研發。
但在遙遠的北方大地,高強度的戰爭依舊在繼續著,無數的青年士兵在這裏厮殺,而這片土地的名稱,正是俄羅斯。
20世紀20年代,代表了最廣大工農利益的紅軍贏得戰爭,隨著國家的重建,裝備研發得以步入正軌,將噴火器與機械化平台結合也成了重中之重。
1927-30年,蘇聯的武器設計局在T-27坦克基礎上研制了蘇聯第一種型噴火坦克,最大噴射距離25米。但由于燃料容量小,車體過去脆弱,升級潛力差,僅研制了樣機,該車沒有裝備部隊。
但這次失敗的嘗試並沒有讓科研人員們失去信心,他們很快開始了新的開發工作。1931年,在T-18輕型坦克基礎上,他們終于研究出了第一款令軍方滿意的噴火坦克:OT-1。
OT-1的點火器與燃油、煤油和空氣壓縮罐安裝在尾部,噴嘴安裝在炮塔上,最大噴射距離30-35米。該車被生産了十幾輛,並裝備于第30步兵軍。
或許你會問爲什麽裝備量這麽少,原因很簡單,因爲新的OT—26噴火坦克已經誕生了。
1933年,蘇聯人在T-26基礎上研制了OT-26噴火坦克,改裝方式爲將T26的左側炮塔拆除,在它的位置下方安裝了燃料箱和點火系統,在右炮塔安裝了火焰發射噴嘴和一挺7.62毫米DT機槍(備彈1512發),全車重9噸,成員爲1名駕駛員和2名操作手。
以當時的眼光看,這款戰車十分先進,但蘇軍顯然還是沒有對此感到滿意,在小規模量産後,他們迅速研究出了下一代噴火坦克——OT-130。
和OT-26一樣,該車采用了T26底盤,但使用了更爲先進和堅固的單炮塔,取消了並列機槍,直接安裝了壓力噴槍。這一設計在後來的改型中全都繼承下來。設計師在炮塔左側下方安裝了400升的大型燃料箱,由于采用了壓力噴槍,該車的火焰距離達到了驚人的50米,一次噴射9升燃料,最多可達到40次噴射。坦克全重10噸,乘員2人,1938年,該車正式裝備部隊,在剛剛服役不久,該車便參加了著名的諾門坎戰役。
第一次投入使用的OT-133噴火坦克在友軍的掩護下迅速投入戰場,將隱藏在戰壕、洞穴和地堡內、且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日軍化爲焦炭,日軍多名高級軍官也被噴火坦克燒死或軋死,OT-130此役一戰成名。
但蘇軍顯然沒有滿足于現狀。1939年,他們又研制了OT-133噴火坦克,該車采用了新的防禦更好的鑄造炮塔,改進了噴火器,最大噴射距離達到100米,全重達到10.5噸。
雖然OT-130在遠東戰場表現出色,但在不久之後的蘇芬戰爭中就顯得毀譽參半了。由于步坦協同不利和低溫下不斷地故障,導致很多OT-130和133系列噴火坦克損失。由于噴火坦克的造型與其他的坦克區別較大,芬軍得以在較遠的距離將它們同其他的蘇軍坦克區分開來,並加以重點攻擊,這也是蘇軍噴火坦克損失較大的重要原因。
▲被芬軍繳獲的OT-130噴火坦克
▲正在牽引步兵發起進攻的OT130噴火坦克
但即便如此,在OT-130的掩護下,蘇軍還是突破了芬蘭軍隊堅守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曼納海姆防線”。
戰爭是最好的課堂,蘇軍很快意識到了自己噴火坦克的問題,他們隨即開始對手中的噴火坦克進行修改。在OT-133的基礎上,利用螺栓固定更厚的附加裝甲,以降低噴火坦克被敵軍擊穿的概率,這一思路的産物便是T-133E。
重新安裝主炮,將噴火器移到車體上僞裝起來,迷惑敵人將它們當做是普通的T26系列坦克,這一思路的産物便是OT—134。
兩款戰車都很快列裝了部隊,這使得蘇軍的噴火坦克體系迅速變得完備。當然,這兩者的組合實際上已經並不適合未來的戰爭了,只是蘇軍還沒有意識到而已。不過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就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
由于被打的措手不及,靠近邊境線的蘇聯裝甲力量不是被德軍的空軍和炮兵摧毀,就是被在倉庫和運輸線上繳獲。
其中就不乏T26家族和OT26系列噴火坦克。
而蘇軍在早期組織的幾次反擊戰也均不成功。由于缺乏噴火坦克,普通的蘇軍難以摧毀躲在建築物裏的德軍機槍火力點和反坦克炮,損失慘重。而面對德軍的37mm反坦克炮,OT-26家族顯得緩慢而脆弱,很顯然,蘇軍需要新的噴火坦克,它必須更快,更堅固。
科研部門很快接到命令:在T-34-76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的基礎上改進新的噴火坦克。事實證明,蘇聯的軍械部們的戰時工作效率是極高的,在9月底,一輛代號爲226工程,擬定編號KV6的重型噴火坦克誕生了。
該車采用KV-1 Mod 1940底盤,並用噴火器替換原車體機槍,保留了原有的76mm火炮,原型車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前夕的戰鬥。但戰鬥記錄表明這種坦克燃料攜帶量不足,噴火持續時間太短。很快,更完善的KV-8噴火坦克代替了它。
至1941年11月莫斯科保衛戰前夕,在KV-1基礎上研制的另一款噴火坦克已經研制出來,該車隨即被命名爲KV-8型噴火坦克。
該車的外形和標准的KV1系列坦克基本相同,噴火器被安裝在了主炮並列機槍的位置,但是由于噴火器本身的巨大體積及燃料箱,再給這款坦克安裝76.2mm主炮顯然是不可能了,蘇軍最終決定爲其安裝以一門45mm主炮,並在外面安裝一個套子,僞裝成76.2mm主炮的樣子。
實際上近距離觀察不難發現,KV8的並列機槍高度與主炮高度並不水平,與普通的KV坦克還是有區別的。該車裝備45mm炮彈92發,混合燃料960升,可以供107次短噴射。此外,車體裝有航向機槍,炮塔後方有後射機槍,部分坦克還設置了高射機槍。這樣,3挺機槍的總備彈量是3400發。坦克全重43噸,乘員5人。
ATO-41型火焰噴射器可以每次10秒鍾的時間,進行3次長噴射。每次短噴射大約要消耗10升的燃料。標准混合噴射燃料有兩種:1:60%重油和40%煤油;2:油和石油。它們的射程有所不同。
KV8參加了不少戰役,包括著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在曆次戰役中均表現出色。尤其是早期戰役中,除了Pak40型75mm反坦克炮和更大但也更笨重的88mm防空炮外,就只有地雷才能阻止他的行動了。
因爲作爲KV8改裝體的KV1重型坦克在不斷改進,所以KV8的外部特征也不盡相同,41年型,42年型都有,有些還安裝了附加裝甲。
隨著戰爭的繼續進行,KV1開始逐步被更爲輕便、可靠且快速的KV1S重型坦克所取代。理所應當,研究部門開始在KV1S的基礎上改進噴火坦克,這種新型坦克被稱爲KV8S噴火坦克,1942年底投産。
S型的45mm主炮彈藥增加至114發,混合燃料減少到600升,可短噴射60次。同時更換了更新的ATO-42型火焰噴射器,全車重量增加到43噸,乘員5人。
ATO-42噴火器是1943年根據盟軍協助條約,英國向蘇聯提供了一套邱吉爾-鳄魚噴火坦克圖紙和技術,蘇聯對它的噴火裝置進行了大規模改進後誕生的,由于噴火器的造型和以往的區別較大,被戲稱爲“豬鼻子”。
▲丘吉爾-鳄魚的噴火系統
▲庫爾斯克戰役前後被拍攝到的KV8S重型噴火坦克
KV8S數量並不多,但被一直被使用到了戰爭結束,在布達佩斯、東普魯士和柏林戰役中均有亮相。當然,蘇軍不可能只研發一種重型噴火坦克,爲了適應更爲複雜的戰場環境,一種中型噴火坦克——OT-34也誕生了。
不過它的誕生要比KV8S晚一些,絕大多數OT-34都是在在T-34/76 1943型基礎上改造的,將原本的車體機槍換裝爲ATO-42噴火器和200升燃料箱,可以噴射20次,噴射距離爲60-100米.
KV-8重型噴火坦克和OT-34中型噴火坦克被編入獨立噴火坦克營,這一部隊也被叫做化學坦克營,因爲最早噴火坦克的任務就是延燒有毒氣體。每個營編有兩個KV-8坦克連(裝備10輛)和一個OT-34坦克連(裝備10輛作戰車和1輛指揮車)。由于到 1943年,KV-8坦克越來越少,噴火坦克營重新整編,2個連裝備OT-34噴火坦克,另一個裝備標准T-34坦克的連作爲火力支援。OT-34坦克主要用于攻擊德軍的塹壕陣地、機槍火力點、暗堡、反坦克炮火力支撐點。根據實戰報告,這些噴火坦克可以極大地挫傷德軍步兵的士氣,甚至直接導致新兵的崩潰。
由于造型極爲接近且和普通的T34混編,德軍根本無法對它們進行有效的識別。
說起來,還有一台十分獨特的OT34坦克需要提及一下。
嗯,這台戰車是1944年3月格拉齊指揮的第1坦克軍的一個坦克團裝備了OT-34。值得一提的是,購買這些坦克的資金是由尼古拉教區的東正教會提供的。所有的坦克都以14世紀俄羅斯的著名英雄迪米特裏·东斯科伊王子命名,有些坦克还涂上了东正教十字。这个团当时在乌曼斯基-波塔什維斯基行動中首次投入戰鬥,該戰鬥是強渡涅斯特河戰役的一部分。
順便一提,OT-34在柏林戰役中給瘋狂反擊的人民沖鋒隊造成了重大損失。
本文爲築壘地域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尤金少將 黑騎士。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