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就是一個靠實力講話的體系,規則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現象無處不在。強者會越來越轉到舞台中間,弱者會越來越轉到舞台邊上。轉到舞台邊上的國家,就是邊緣化的國家,轉到舞台中間的國家叫崛起的國家。
就中國而言,我們今天就是轉到舞台中間去的一個國家。從官方語言來講,叫「中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說,在一個很大的舞台,你站在中間,你的聲音被所有人聽到,你有發言權。
為什麼你能站在中間?
你發言權從哪兒來?
靠實力得來!
中國站到中間,國際形勢會發生什麼變化?
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東亞地區經濟最強的國家是日本,我們中國大量的從日本進口電視、照相機,冰箱,這些日本貨擺在家裡就感覺特自豪。
那麼現在呢,大家到日本也就買個馬桶蓋兒。
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
中國改變了這個地區,經濟上誰「說了算」?
當年日本把落後產業淘汰到四小龍,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再淘汰到中國,這個時候中國做的,就是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引進管理經驗,這波開放是引進的開放。我們打開大門,允許別人走進來。
很多人不了解今天的改革開放和過去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今天,我們是「走出去」的開放,原來是讓別人「走進來」,今天我們要走到別人家裡去,這叫「走出去」,過去叫「引進來」。
現在「走出去」什麼?
人才、技術、遊客、產品都要走出去。所有能走出去的,都要走。
這樣就出現了中國改變的不僅僅是東亞一個地區,是由日本是經濟老大變成中國是經濟老大,在世界範圍內開始追趕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我們改變的不是東亞地區這一點,而是改變了世界。
那改變了世界的什麼?
中國崛起不是在程度上要改變一個世界,而是要從性質上改變這個世界。
第一要改變的,就是世界中心將走向東亞。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能有全球爭奪能力的國家—美國、蘇聯—一個在歐洲,一個在美洲。
因為美洲沒有競爭,爭的還是歐洲,所以世界中心被認為還在歐洲。
歐洲是最值得爭奪的地方。
因為這是除了美國之外,世界財富最多的地區。
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說,世界中心將轉向亞太,為什麼說「轉向亞太」?
因為他沒有辦法說轉向東亞。美國只要去掉東亞,它什麼都不是。為了讓東亞顯得重要,說東亞包括了美國,那世界中心在歐洲,我也加上美國不就得了嗎?
世界中心的轉移,不取決於美國,因為美國是個不變的常量,不管加在東亞還是加在歐洲。但是東亞和歐洲世界的變化,才決定世界中心到底在歐洲還是東亞。
上世紀80年代,人們以為日本崛起能使東亞成為世界中心,很多學者說世界中心將轉移到東亞,但沒有發生。
但是這個現象今天開始發生了,世界中心開始向東亞轉移了。
有人說是「亞洲的崛起」,這是胡扯!
亞洲誰崛起?亞洲不就中國崛起嗎?別的國家都在衰弱。中國不崛起,讓那些亞洲國家都崛起,解決問題嗎?還是解決不了。
中國的崛起,會使這個地區發生變化: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在這個地區,現在認為不會晚於202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世界第一大和世界第三大都在東亞這一塊兒地方。
根據我的預測,到2023年,東亞這個地區GDP總量都要遠遠超過歐洲,「10+3」在8年之內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歐洲,他們的國防開支總量會超過歐洲。
這個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大發動機,8年之後更是決定性的,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可以跟它競爭。
每年這個地區創造的GDP的增量,不是說有多大,而是去年多的這塊占世界最多。
現在中國一個國家就是全世界第一大發動機。
東亞地區的力量在成長,成為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這個地區將成為財富產生最多的地區。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從這樣一個角度,我們能理解東亞地區將是大國所要爭奪的地區。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地區成為世界中心。
觀察一個地區是不是世界中心,還有一個特別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哪兒開的國際會議多,哪兒就是世界中心。
紐約開會多,有聯合國,歐洲開會多,因為有日內瓦。
現在越來越多地區建立國際組織,開國際會議,什麼博鰲論壇、10+3、APEC,越來越多的論壇,重大的G20、論壇都在這些地區開。
就像上海,我們今天選擇某個地方,因為這裡是上海的中心。既然是中心地區,大家就要爭奪道路、土地、各種資源,競爭就越來越激烈。
不成為中心地區,一定就是不重要的。 東亞地區出現爭奪、競爭、出現摩擦,這不是壞事,這說明我們越來越重要。
很多國家希望世界向多極化發展,但是世界到底是向多極化發展,還是向兩極化發展?
各國政府的意願不同,但不是說你希望多極化,它就多極化;不是說你歡迎多極化,它就多極化。
全球有戰略競爭能力的國家存在於某一地區,同時這個地區值得競爭,那麼,這兩個條件就決定了這個地區才能成為世界中心—–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至少一戰一直到現在,歐洲都被視為世界中心。
一戰打完,美國就已經很強大了。二戰後,它成為了世界兩強之一,可是為什麼美洲不是世界中心呢?
美洲當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地區,但是美國在美洲沒有競爭,美國一統天下。誰去美洲跟美國競爭?沒人。
但是有一個值得爭的地方,就是歐洲。
歐洲在一戰的時候有幾個強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
二戰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德國,主要的強國就是德國、美國、蘇聯。
大家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國際格局的否決權,光希望這事是做不到的。
國際格局就像樹一樣,是自然長出來的,而不是像計算機,是人造的。國際格局有單極格局、兩極格局、多極格局,單極格局就是冷戰後的美國,一個大國。
現在世界從一極格局向兩極發展還是多極格局發展?
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它決定了中國崛起、中國民族復興國際環境的變化,決定了你在世界上必須用什麼樣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如果現在是一極格局,在第二層次上有很多國家、大國,我們就可以繼續韜光養晦,可以在幾個大國里把別人推在前面,我們躲在後面,避免跟美國發生衝突、對抗。這是做得到的。
比如,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中國躲在後面,不同意簽署法、德、俄三國提出的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聯合聲明。結果這三個國家法國帶頭反對,美國跟法國的關係搞得非常不好。
我們慶幸,當時把法國推到前面,而我們在後面。
但是今天出現了一個問題,世界已經不再是第二層,逐漸從第二層向第一層進發了,這個時候你還能把別人推到前面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2011年我們還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伊拉克發生戰爭的時候,我們投了棄權票,結果就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說中國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大國。
我們非常不理解,五個國家投了棄權票,俄羅斯、德國、巴西、印度、中國,為什麼就說我們不是負責任的大國呢?
我問一個東南亞國家外交官,他說因為是你們中國帶的頭。
我說怎麼就算中國帶頭?你們為什麼不認為是印度帶的頭?他一句話就把我頂回來了:世界上有弱國帶頭的嗎?不是你帶頭,是誰帶頭?
我們真沒有帶頭,但人家就說是你帶了頭。
為什麼呢?
不管你帶不帶頭,都是你帶頭。美國遇到任何困難,就說是中國帶頭作對。
到了敘利亞問題上,我們就不敢再投棄權票。冷戰後我們長期投棄權票,大使有個外號,叫「棄權大使」,這個時候不好使了。
我們沒有棄權的選擇餘地,在美國跟俄羅斯兩家支持、一家反對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支持俄羅斯,沒法兒支持美國。因為棄權肯定是會被強烈譴責的。
美國、俄羅斯站在一塊,很多人說中國外交部真白痴! 你支持了俄羅斯,帶來的結果,就是得罪了敘利亞人民、得罪了他們的同盟國、西方國家,影響了國際形勢。
你們想,外交部的人能不知道嗎?
外交部問你:我們不制止俄羅斯,支持美國,你知道害處是什麼嗎?
俄羅斯告訴我們:敘利亞就是我們的黃岩島。
這話你還不明白嗎?
你站在美國一邊沒關係,我明天就宣布支持菲律賓。
那到底是我們保護南海重要,還是在那個地方跟美國保持一致重要?
外交決策往往是兩害相權擇其輕。
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要承擔責任。
為什麼?不承擔只能更加傷害我們自己的利益。
敘利亞發生一個什麼事件,聯合國也不會去找別的國家問,反過來,敘利亞跟我們有關嗎?你躲都躲不開。花錢減災,不花點錢,就鋪天蓋地地譴責你。
格局化的趨勢,是向兩極化發展,不是向多極化發展。
為什麼?
2014年國民生產總值前10個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第二就是中國,往後是日、法、英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無論如何過不去3%,2%都算好的,差不多都是負的,俄羅斯今年-3%,巴西-0.5%。就算這些國家維持5%的增長,他們有可能縮小跟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嗎?
我們先看跟美國的關係。美國是17萬億,印度、俄羅斯、義大利、巴西,都是2萬億,美國增長1%,他們得增長8%,美國增長2%,他們得增長16%,可能嗎?就算做到了,也僅僅是維持跟美國的差距不變,不是縮小。
日本、德國跟美國的經濟關係,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是美國的2/3,德國是美國的1/3,當時美國只有6萬億,日本4萬億,德國2萬億。現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美國17萬億,日本5萬億,德國將近4萬億,日本從原先美國的2/3變成現在將近1/3,德國從原先美國的1/3變成接近1/4。
差距是在縮小還是在拉大?
全世界除中國之外,所有國家跟美國的實力差距都是進一步拉大。
如果沒有中國,美國世界霸主地位,今天仍然如日中天,而且是更加強大。
美國的相對衰弱,相對於誰?
就是相對一個國家,那就是相對中國。
差距是在縮小還是在拉大?
全世界除中國之外,所有國家跟美國的實力差距都是進一步拉大。
如果沒有中國,美國世界霸主地位,今天仍然如日中天,而且是更加強大。
美國的相對衰弱,相對於誰?
就是相對一個國家,那就是相對中國。
中國2014年是10.6萬億。最近美國的戰略研究中心做了一個重新的統計報告,根據20年中國的統計情況以及我們修訂的統計數字和經濟普查調查結果,他們認為中國的GDP至少得增加10%。
不是中國故意隱瞞,是中國經濟沒法精確統計。
大量非正式經濟你怎麼統計?
舉個例子—–
有多少人往外租房子的時候需要政府報稅?
現在很大的一個麻煩,住房公積金說你租房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問題是所有房客都說,我可以租到房子,沒有任何一個房東可以開一個證明說把房租給我了,因為他開了得向政府報稅。
全中國一年多少人在租房子?
這個是不計在內的。追究這樣不可統計的經濟數是巨大的。
差距是在縮小還是在拉大?
全世界除中國之外,所有國家跟美國的實力差距都是進一步拉大。
如果沒有中國,美國世界霸主地位,今天仍然如日中天,而且是更加強大。
美國的相對衰弱,相對於誰?
就是相對一個國家,那就是相對中國。
中國2014年是10.6萬億。最近美國的戰略研究中心做了一個重新的統計報告,根據20年中國的統計情況以及我們修訂的統計數字和經濟普查調查結果,他們認為中國的GDP至少得增加10%。
不是中國故意隱瞞,是中國經濟沒法精確統計。
大量非正式經濟你怎麼統計?
舉個例子—–
有多少人往外租房子的時候需要政府報稅?
現在很大的一個麻煩,住房公積金說你租房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問題是所有房客都說,我可以租到房子,沒有任何一個房東可以開一個證明說把房租給我了,因為他開了得向政府報稅。
全中國一年多少人在租房子?
這個是不計在內的。追究這樣不可統計的經濟數是巨大的。
差距是在縮小還是在拉大?
全世界除中國之外,所有國家跟美國的實力差距都是進一步拉大。
如果沒有中國,美國世界霸主地位,今天仍然如日中天,而且是更加強大。
美國的相對衰弱,相對於誰?
就是相對一個國家,那就是相對中國。
中國2014年是10.6萬億。最近美國的戰略研究中心做了一個重新的統計報告,根據20年中國的統計情況以及我們修訂的統計數字和經濟普查調查結果,他們認為中國的GDP至少得增加10%。
不是中國故意隱瞞,是中國經濟沒法精確統計。
大量非正式經濟你怎麼統計?
舉個例子—–
有多少人往外租房子的時候需要政府報稅?
現在很大的一個麻煩,住房公積金說你租房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問題是所有房客都說,我可以租到房子,沒有任何一個房東可以開一個證明說把房租給我了,因為他開了得向政府報稅。
全中國一年多少人在租房子?
這個是不計在內的。追究這樣不可統計的經濟數是巨大的。
所以他們做一個分析,認為中國至少得增加10%,2014年中國已經是11.6萬億,不是10.6萬億。就按政府說的10.6萬億,我們是美國的60%。美國增長2%,我們增長3.6%,就能跟他平。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即使5%,也會縮小跟美國的差距。
有人說,為什麼美國老防範中國?
美國說不防範你,我防範誰?你找得著嗎?
我想跟大家說,就是因為在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在跟美國縮小差距,其他國家跟美國的差距都在拉大,所以想讓中美關係能有實質性改善,這是做不到的。
這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
就像中國現在三大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他們三家的競爭能不是你死我活嗎?
改成兩家,那更是你死我活。
如果現在電信100家,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就剩兩家了,空客和波音最典型了,世界市場你多分1%,我就少1%,我搶過來1%,你就少1%,就是零和關係。
你怎麼改變零和關係?
人類沒能力改變零和性,只能找到處理零和性矛盾的方法。
就像你不能解決萬有引力,但是有辦法可以克服萬有引力。這樣中美之間現在的形勢,就是兩強之間,像美蘇冷戰時期那樣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發展。
有人說,不能光看經濟,還得看其他的方面。
我們看國防開支—–
2013年中國已經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世界超過1千億美元的國家只有兩個:中國、美國。
其他國家都是以百億為單位。
而且中國每年10%的國防開支的增長,是必然的,美國國防開支歐巴馬說每年減10%,7千億減10%,變成6千4。
所以今後不是美國政府要不要增加國防開支,而是財力決定他繼續增加國防開支已經很困難了。
美國GDP才多大?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國內普遍要求減國防開支。
這個方面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在減少。
現在我們國防項目建設速度比較快,馬上又有兩個航母在兩年之內要建成。
首艘國產航母2017年已經下水
這次拿出來的國產的武器,美國看了很震驚。
在最重要的環節上,雙方講話可以看到三大核心矛盾,美國提出網絡、南海和人權,我們提出南海、網絡、人權。這樣重要的會議,充分表達了雙方的不一致。
除了美國,你看中國領導人互訪,有表達不一致為主的新聞記者招待會嗎?在越南、新加坡、英國,默克爾來,有這樣的嗎?都不一樣,還坐一塊說嗎?
就是說,中美之間想彌合這樣的矛盾,非常困難。
我們C919剛下線,本來國際市場大飛機就波音、空客,突然冒出第三家,能不跟人家分割現有的市場嗎?
首先中國航空公司可以不買他們的,買自己的,只要中國不買,就有很大一塊缺失。何況你還要在其他國家賣。
這個競爭你要想不發生,可能嗎?不可能。
現在什麼都在做網際網路+。
我估計金融理財也躲不開,最後也得走網際網路+這條路。網際網路將是美中之間最大競爭的,核武器都屈居第二位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曾經媒體報道中國最高領導人訪美,將可能和美國有一個驚喜,暗含著說就是中國和美國就網絡達成一個協議。國事訪問都會有官方文件,這次到美國的國事訪問沒有官方文件,官方協議一個都沒有。
它說明了什麼?
網絡問題,我們低估了中美之間的矛盾的深刻程度。在這個方面,我們過去以為就是一個制度區別,其實不是。
網絡已經到了「網羅天下、一網打盡」,現在已經到了網絡讓所有的企業感到恐懼的時代,網絡威脅了所有的實體行業,網絡想把實體行業都變成他的下屬機構。
波恩剛剛召開了汽車巨頭會議,他們開的內部會議, 他們感到非常恐懼,因為他們發現網絡公司開始雇汽車工程師。
汽車工程師造汽車的,網絡公司雇他們幹什麼?
他們認為,網絡公司要把汽車變成網絡平台,今後所有的網絡,汽車就是一個移動終端、移動發射器。以後不用搞基站了,所有汽車就是基站,然後他們說不但是把汽車變成平台,將來所有一切都要跟網絡掛鉤。
現在的一個想法,將來不需要手機了,為什麼?
手機就像手錶這樣,到處都是,每個桌子、椅子,賣出的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終端使,你不用帶手機了。
如果到了這個時候,網絡就把世界控制起來了,全世界誰都逃脫不了。政府也覺得很恐懼。網絡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技術,不像大飛機,政府工作,從底下做很困難。他們這樣一個自下而上的技術,往上發展,政府也控制不了。所以網絡勢力極其強大,他們在改變這個世界。
連「十三五」規劃都得寫上「網際網路+」。各國政府都得順著它們。更何況我們小民呢?現在已經到了網上買票、農民工得求人幫著買,上歲數的人,像我,打車不會使滴滴軟體,得求著人。網絡和核武器最大的區別,就是軍民兩用,而且它的重要性已經和空氣、水、食物同等重要了,沒它,你就不能活,不能生存。
美國能不重視嗎?
能控制人類命運的東西,美國能不看得非常重要嗎?
不是一個簡單的制度問題,是誰在這裡擁有領先的規則決定權的問題,是按誰的規則來的問題。
美國現在在控制網絡規則,說是沒有,但所有運行都按美國的。
從這次中美高層互訪看出來的矛盾,今後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就是是美國,已經無法改變,問題是你如何能贏得競爭?
那這個競爭,別的國家怎麼看呢?
別的國家非常實在。
現在發明了一種二元結構或者雙軌結構,就是「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就是保命靠美國,掙錢發財靠中國。大家非常實惠。
英國這次加入AIIB亞投行,美國非常不高興,因為英國一加入,就帶動其他的國家紛紛加入,本來20多個,一下子變成50多個,現在90多個了。
亞投行的名頭就是地區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結果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加拿大,他們一加入,變成一個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了,不再是一個地區性的金融機構了。
德國說它是「亞投行里非亞洲地區最大的投資國」。
這個事情發生之後,美國非常不滿意,就跟英國講,你加入之前,事先應該跟我打個招呼。
英國回答,我不是不跟你打招呼,我跟你打招呼,你又不同意,到時候還弄得我們關係不好。
美國傳統盟友都開始走「經濟靠中國」這條路線。
我們在國內的確看到中國經濟形勢下行很不好,這是事實,誰都不會否認,問題是在國際社會,不是看誰的經濟下不下行,而是比誰比誰更不好。
我們增長6.5%,大家非常不滿意,說中國政府沒有能力,降到6.5%了,7%都做不到。
可是在已開發國家,只要增長2%,就已經夠不錯了。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崛起,國內困難這麼多?
我說你看世界自古以來,從有國家開始到現在,5千多年的歷史中,有沒有一個崛起的成為帝國的、超級大國國家,在崛起過程中國內困難小的?
不是說中國已經趕上了美國,而是現在除了中國,沒有人能和美國縮小差距。而中國和美國縮小軍事差距,已經很明顯了。而且沒有一個國家有這麼強的國防生產能力,天上、地上、海上全都造了。
原來南海最大的島礁是太平島,0.51平方公里,我們這次在很短的時間就把島造出來了,2.8平方公里,相當於5千個足球場。原來我在美國住在一個市,才2.4平方公里,有游泳館、體育館、中小學、圖書館、銀行、政府、有警察局,也就是2.4平方公里,長期有人居住,成為一個社區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這方面能力的上升,使得美國對中國的警惕越來越強。
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只能日益深化,不會緩解。
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大國關係。首先,中國最高領導人訪問美國南草坪講話,這是官方的,是要表達政府政策的,然後記者問問題,回答問題,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
都是國內困難多的。
然後問為什麼感覺我們困難很大?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給你扎一針,你覺得疼,扎別人一針你疼嗎?
你經濟減少跟我沒有關係,我只關心我的經濟有沒有增加,關心我退休金漲太慢,根本不關心你的退休金在減少,你退休金減少那是你的事兒。
其實是因為你感覺不到人家國內有多困難。
現在全世界都很困難,所有金融機構全部下調2015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全都下跌,美國自己跟自己比要下降,俄羅斯、日本、巴西、歐洲都要下降。中國也在下降。有人認為,世界進入「長蕭條」時期,就是低增長,百分之3點幾就不錯了,還得靠中國6%,如果中國只3%,全球就只有1%、2%了。沒有中國的6%,全球連2%都不到。
中國和英國的關係。這次中英聯合聲明,定位就是「黃金時代」。這個定位非常準確,中國跟英國關係,就是金錢關係。除了錢之外,什麼關係都沒有。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雙方願意根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原則,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這種精神,雙方人彼此對自身政·治體制、發展道路、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重視」。大家想像,西方已開發國家什麼時候說我們承認中國你們的政·治制·度是合法的?
明確在文件里說你制度是合法的,這是第一次。
第一次在文件里寫上我承認你的制度,叫「雙方認同對方的政·治體制」。
「核心利益」,中美沒法達成的重要的一項,就是沒法跟你說相互尊重對方核心利益。
因為你核心利益在不斷擴大,明天你增加一條,後天又增加一條,都變成你核心利益,我沒法尊重,美國不想尊重,他說尊重不了。我尊重你,台灣是你核心利益,我武器還怎麼賣?
說尊重中國核心利益,什麼是中國核心利益呢?
不是英國說什麼是中國核心利益,是中國告訴英國,這是我核心利益,你不能碰。
我告訴你什麼是核心利益,你按我說的辦,就完了。
「雙方對圍繞彼此重大倡議即中方一帶一路倡議和英方基礎設施升級投資計劃機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開展合作抱有濃厚興趣,將現有機制下就中英基礎設施聯盟進行進一步探討,願結合中歐共同投資基金和互聯互通平台,探討相互對接方式,包括支持中方與歐洲投資銀行開展合作」。
全是錢,沒別的。這就是「黃金時代」。
那「黃金」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到了「一帶一路」,已經越過歐洲、英吉利海峽到了英國,不是到歐洲大陸。
中國最高領導人說我們「一帶一路」是開放的,美國要加入也可以。現在我們已經開始修洛杉磯到阿拉斯加的高鐵,協議已經達成了。
這「一帶一路」是中間嗎?是沿線嗎?
「一帶一路」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越來越大,最後變成所有國家都是「一帶一路」了,沒有不是「一帶一路」的國家,只有在月球上才不是「一帶一路」了。
這都是關於這次中國最高領導人訪問跟英國達成的經濟方面的合作,「英國成為亞洲首個獲批准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機構者初始額度國家、首個發行人民幣主權債權的西方國家、首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的主要已開發國家」。
中國跟德國的關係
德國跟英國就不太一樣。
英國做點事,馬上在世界講,也很得意,說我們第一個加入亞投行,我們第一個跟中國簽署公報。
德國人不宣揚,做事非常實在。默克爾講話非常實在,她說你們中國不想跟我們歐洲進行集體合作,她是指歐盟,老想跟單個國家合作,當然,我們有些國家不願意以一個聲音說話,活該倒霉。她沒說是誰。德國跟我們達成的,是叫「行動綱要」,不是叫「聲明」。我們有什麼行動,多少項目,110項。
我還沒有看到中國對外和一個國家政府達成官方文件里包括項目能有超過百項的。
英國就是金融,別的沒有,德國就不是,而且政·治上有些非常重要的,叫「2015年上半年啟動由兩國外長主持、國防部代表參加的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每年舉行一次,以此加強兩國在外交和安全政策問題上的協調」。這叫「2+2」,就是兩個外交部長+兩個國防部長,「2+2」會議都是盟友之間的會議。
英國在安全領域,不可能像德國這樣跟中國走這麼近。德國想向中國出口軍事技術,英國不會。
就是說我們跟德國的這種合作,是更有實質性的。英國的合作僅僅在金融領域,看著很熱,但是我們跟德國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金融、外交各個方面全包括了。
「德方歡迎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陸路貿易通道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這將為中德、中歐合作開創新的機遇並為包括中亞地區在內的沿線國家穩定與繁榮作出貢獻」。「雙方將在兩國央行參與的定期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機制框架內加強協調。德方歡迎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雙方支持法蘭克福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繼續發展」。德國做人民幣,最後是「德國支持中國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英國是經濟上靠中國,德國在政·治上、安全上也靠中國。法國奧朗德來,也簽了一個聯合協議,就是關於氣候的。歐洲國家已經非常明確了,在雙軌上、經濟這個軌上開始向中國靠攏。雖然美國通過了TTP,和12個國家,但是所有歐洲大國明白,這個所謂跨太平洋協議,都不知道哪年能實現。而且實現以後,所起的作用在貨物貿易上的作用不大。
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今年10月份首次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連美國都無力擺脫他跟中國的貿易關係,他的對外貿易主要靠中國,美國都得採取「安全靠盟友、經濟靠中國」。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這樣的性質下,「經濟靠中國」不只是那些跟中國沒有政·治矛盾的國家,就是政·治上跟中國有極大矛盾的國家,也得採取這樣的策略,「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比如日本。
日本無路可去,在慰安婦問題、釣魚島問題、政·治問題上跟中國對抗,但結果就是經濟也得靠中國。
認為「中國是友好國家」的日本,1986年開始是76.1%,2010年降到8.3%。現在可能更少。
認為中國是不好的國家的,1986年是14.1%,2010年已經升到88.6%,現在超過90%。因為前天有個報道,說認為中國是壞國家的日本人減少了,才不到93%,就是最高的時候93點幾的人這樣認為,現在變好了,不到93%,但仍在90%以上。即使這樣的政·治關係,仍然不能影響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
現在我們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定位,大家看到的不是今天現有的存量,而還是看到他的增量,即使維持6.5%,10萬億的6.5%就是6500億,這個就相當於菲律賓國家兩年的GDP總量,而且這個增長速度很快,基數很大。7%的增長,十年翻一番,為什麼我們定中國老百姓人均GDP到2020年翻一番?
就是這期間維持7%,應該沒問題,前幾年超過7%,現在6.5%,照樣能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財富增長的概念和經濟增長,跟很多外國人是不一樣的。你的概念是,我們的錢是倍數增長,現在1億,十年以後不到2億就很鬱悶,人家不是,現在1億,十年以後還1億就不錯了。
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隨著財富的增長,客觀影響力就有了。
中國遊客現在每年已經超過1億,號稱今年年底大概到1.2億,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有2億人次出國。不說2億,就是1億,有的國家才多少人?
我們十一黃金周一放假,首爾被堵得走不動,說中國一放假,把首爾馬路都堵死了。遊客很不滿意,到了那兒打起來,原因就是把東西買光了。說我那麼老遠來,你賣沒了,人家說我不是想賣沒,誰想到你們來這麼多人?一天26萬人。
就是說中國規模經濟的能力對別人的影響,我們太多人老是看我有多少錢,人均GDP多少,你家多少,現在就是錢太多了,對別人產生的影響太大。
我們自己體會到,我們現在要改變國際環境,不是靠別人幹什麼,而是靠我們自己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