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所中小企業發展與上市主任納瑟表示,凱利板提供公司更多集資、收購和脫售的空間,同時有贊助機構護航。一些公司雖符合主板條件,但仍選擇凱利板上市。
陳愛薇 報道
從2014年至今,每年只有一兩家挂牌公司從凱利板轉到主板。這不一定是公司不夠資格,許多是看上凱利板的自由靈活度。
自動報價交易板(SESDAQ)在2008年改爲凱利板(Catalist),初創時凱利板有109家公司,截至今年8月有197家。2008年至今年8月有21家公司從凱利板轉戰主板,2013年最多,共有7家。據了解,當時一些凱利板公司趕在主板門檻調高前行動。
之後每年只有一兩家公司轉戰主板。新交所中小企業發展和上市主任納瑟(Mohamed Nasser Ismail)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這凸顯了一個趨勢,那就是更多公司爲了靈活性而選擇留在凱利板。
他透露,一些公司如珍寶餐飲集團(Jumbo Group)和金味(Kimly)其實符合在主板上市的條件,但它們仍選擇在凱利板上市。
納瑟解釋道:“凱利板提供公司更多集資、收購和脫售的空間,同時有贊助機構(sponsor)護航。從2013年至2016年的三年內凱利板公司所籌集的資金達33億元,比2008至2012年的五年內所籌集到的19億元多出72%。”
數據也顯示,從2012年至2016年間凱利板公司通過二級融資(Secondary Fund Raising)籌集到近40億元,這相當于它們在IPO時所籌集到2000萬元的20倍。當中63%是通過發行債券籌得,28%通過配售股票,9%通過發行附加股。
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反映,主板公司需符合最低交易價(MTP)規定也是考量之一。這是因爲如果六個月交易量加權平均股價(VWAP)低于0.20元,或六個月日均市值少于4000萬元,就會被列入觀察名單。
盡管凱利板具有一定優勢,一些公司仍以主板爲目標。納瑟說:“一些公司已相當成熟,對集資和並購零活度的需求沒那麽高時,它們或會選擇轉到主板,以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據了解,一些機構投資者或基金經理會更傾向于投資主板股票。
只是轉到主板的高門檻也令一些凱利板公司“望門興歎”,如最新財政年度的綜合稅前盈利至少3000萬元、市值不少于1億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