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圓明園焚毀160年,自1860年遭劫後,圓明園的文物一直四處流散。小件文物最先遭劫掠,石質構件因爲價值相對較低,又過于笨重,往往會被外國侵略者忽略。但在隨後的時光裏,這些石刻因爲種種原因也在不斷外流,散落到民間乃至海外。
今天的北大校園在1952年前原屬于燕京大學。燕大以西郊多座園林爲基址,巧妙地將校園建築融入到山水景觀中,形成了今天的燕園風景。在規劃校園時,燕大還使用了不少來自圓明園的石刻作裝飾,加上校園內出土的其他石刻,它們共同構成了燕園內獨特的一道景觀:圓明園遺石。
在燕園裏暢遊時,常常可以看到這些遺石。不知道遊人和學子是否曾經好奇過,這些石頭原先屬于哪裏,又是如何來到燕園的呢?今天我們就要聊一聊,這些石頭的故事。
0 1
西門主樓
從北大西門進來,正對著校門的就是校主樓。主樓草坪上矗立著一對華表,樓前台階上有一塊丹陛石,台階兩旁則是一對石麒麟,這些石刻都來自于圓明園安佑宮。
琉璃牌坊和華表
琉璃牌坊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頂端的小蹲獸在松林中冒出了頭,這是乾隆時期畫師所作的《圓明園四十景圖》中的情景。而今天這些景象早已不見,四根華表也流落到了圓明園外。
老照片中的安佑宮,宮門外琉璃牌坊殘件和華表尚且幸存。(圖片來源于網絡)
1860年,鹹豐皇帝一大早就來到了安佑宮,向列祖列宗跪拜磕頭,隨後前往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議。他最後決定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城與列強談判,自己則率部分皇族和親衛逃往熱河。十幾天後,圓明園被焚毀,安佑宮主體建築也消失在大火中,只剩下部分殘迹和那兩對華表。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北平圖書館)主樓前的一對華表
安佑宮的這兩對華表也未幸免,其中三根被當時的燕京大學拉走,留下的那根後來被運到天安門前,燕大索取未果。北平圖書館興建後,取走了閑置的那根,又從燕大拖走了多余的那根,湊成了一對。燕大剩下的那對,就一直立在了校主樓前。
主樓前南側華表,底部較圓。
據說工人們在取走燕大多余的那根華表時取錯了。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實牌坊內外的華表略有區別,各成一對。故而燕大和北平圖書館裏的華表都不是原配,而是各取了內外一只。假若真是如此,那麽它們分開已經近百年了。
麒麟
這對石麒麟最早是放在圓明園的大門口,後來挪到了安佑宮,原先的位置換成了銅麒麟(銅麒麟後來又放到了頤和園仁壽堂前,今天還能看到)。石麒麟後來也先被收入到朗潤園,再流轉到燕大主樓前了。
清西陵大紅門門口還有一對石麒麟,和這對麒麟長得很像,它們都是雍正皇帝所設,看來四爺對麒麟是情有獨鍾啊!
麒麟底座上的紋飾
如何判斷眼前的神獸是不是麒麟?首先可以看腳,麒麟有著四只大牛蹄子,很獨特。這只麒麟蹲在須彌座上,座面以毬路紋包袱打底,上面還陽刻著雜寶紋。雜寶就是各種帶有吉祥寓意的寶物,例如這邊刻著的是方勝紋和珊瑚紋。
「石凳」
北大西門往南走幾百米,可以發現路邊有一對「石凳」。說是石凳,又有點不像:且不說凳面微凹聚水多,就凳身的花紋,看起來也非凡品。
西面「石凳」
兩條「石凳」幾乎一樣,說明原先應該是成對放置的,那麽它們最早是作何用呢?
海晏堂前的水槽和獸首(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對海晏堂不熟悉的話,那麽提到十二生肖「大水法」你就一定不會陌生。曾幾何時,這對水槽就曾默默看著十二獸首定時噴水,然後它們又各自天涯一方。獸首流落他國後輾轉又歸來,每次出現都是新聞頭條,而水槽則一直蹲在路邊,還常要被路過的行人吐槽說長得好奇怪。
0 3
「半月台」詩碑
要想看到詩句,要折到碑後才能看到,不過空間狹小,很不方便。
碑首較爲簡單,爲簡化夔龍紋雲頭元寶形碑首,乾隆朝常見,常被人吐槽說刻板無魂。
「海嶽開襟」手繪(圖片來源于網絡)
茜園梅石碑
乾隆皇帝有次南巡時路過杭州,尋訪到南宋德壽宮的一處古迹,即梅石碑與芙蓉石。據說德壽宮原有一株古苔梅,與這塊形似芙蓉的太湖石相映成趣。明代畫家藍瑛與孫杕據此合畫了一幅梅石圖,並刻碑于此。
乾隆非常喜歡這塊石頭,後將其運到了長春園的茜園中陳列,並命名爲「青蓮朵」。因舊碑漫漶不清,故臨摹重刻了兩塊碑,分別放在杭州舊址和長春園中。
梅石圖拓片(圖片引自《誰收藏了圓明園》)
拓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梅石圖的樣子,古梅由孫杕所畫,奇石由藍瑛所作,這兩位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碑上還刻有乾隆的詩文,他對二人畫作大加贊賞:“孫杕梅堪作石友,藍瑛石亦肖梅姿。”
梅石碑附近的太湖石
而那塊青蓮朵,在民國時就隨其他圓明園遺石一起運到了中山公園(社稷壇)內,後又運到了中國園林博物館的大廳中,成爲該館最重要的收藏,它也是存世至今的宋石中最無爭議的一塊。
爲了還原一碑一石的格局,北大又尋得相似的一塊太湖石立在這兒。碑石旁還有一株榆葉梅,待到春暖花開時,“梅、石、碑”三景俱全,當是對古迹最好的複原了。
0 5
圓明園仿西湖十景遺石
清帝南巡時,皆對西湖的風景大加贊賞,于是在圓明園中也仿建西湖十景,一開這座皇家園林“移天縮地”的先聲。2012年北大修繕朗潤園時,出土了兩座石坊,分別爲「斷橋殘雪」和「柳浪聞莺」,正是仿西湖十景的遺存。
它們爲何從圓明園流落到此呢?有人認爲還是由載濤從圓明園中購來,但已不可考。北大將這兩座石坊修複後,分別立在了朗潤園和紅湖東南岸。
「斷橋殘雪」坊楣
坊楣南面是乾隆禦筆「斷橋殘雪」,北面則是他寫的一首禦制詩:
在昔橋頭密雪鋪,舉頭見額憶西湖。春巡幾度曾來往,乃識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
「柳浪聞莺」石坊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北大曾出土「柳浪聞莺」石坊楣,隨後將它捐還給了圓明園。怎料2012年又出土它的立柱,故只好複制了坊楣,與立柱拼合在一起,立在了紅湖東南岸。
北大希望圓明園能夠將坊楣回贈,而圓明園則希望北大將立柱也捐還,雙方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它們的合璧,故而一直未能達成此舉。
石橋
橋面看起來平平無奇,橋墩倒是有點花裏胡哨的,與海晏堂那塊“石凳”風格相似。
事實上這座石橋也是來自于圓明園,原屬方外觀。方外觀曾經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建築構件上還發現有阿拉伯語的銘文,乾隆皇帝來自回部的容妃(又稱香妃)就曾在這兒做禮拜。
老照片中的方外觀和石橋
1860年圓明園被毀後,方外觀受到的破壞相對較小。但隨後的一百多年裏卻不斷地遭到破壞,從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它的變化。這張照片拍攝時,右下角的西洋石橋尚存。
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魚
湖心島以南,未名湖的西岸附近,有一只石魚半露水面。它原先是圓明園中長春園內的遺物,是諧奇趣景觀中的一件噴水獸,後被載濤購置到朗潤園中。1930年,燕大畢業生買下了這只石魚贈給母校,于是它就一直留在了未名湖。
諧奇趣南面
諧奇趣是圓明園內第一座歐式水法大殿,也是園中重要的一處西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