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角度看,這項新發現令本地的文史工作者相當興奮。過去出土的陪葬品,以玉器最爲常見,這次卻挖出有落款的孟臣壺,只可惜沒找到壺蓋和斷落的壺嘴。
天福宮在1840年創建時,名叫邱院的福建商人捐了36元叻幣。上個星期一,邱院那座已有175年曆史的古墓因新加坡中央醫院的擴建工程不得不起墳遷移時,工作人員在他的墳墓內挖出一只孟臣紫砂茶壺和保存完好的白瓷杯。出土陪葬品還包括一個陶藥罐和另一個陶器的碎片。
從考古角度看,這項新發現令本地的文史工作者相當興奮。過去出土的陪葬品,以玉器最爲常見,這次卻挖出有落款的孟臣壺,只可惜沒找到壺蓋和斷落的壺嘴。
邱院的墓本月9日起墳時,本地尋墓人吳安全和吳安龍兄弟、福建會館代表許振義、文史研究者呂世聰,還有國家文物局研究員吳慶輝都在現場,親眼目睹了上述陪葬品出土,還幫忙清洗壺和杯,並在壺的底部發現“天香雲外來,孟臣”的落款。
祖籍福建新江的邱院和我國早期文化人邱菽園是同鄉。本地的海澄新江邱氏都以元代末年從同安遷到龍溪三都鄭墩村(即後來的新江)的遷榮公爲開基祖。“邱”本來是“丘”,清朝時因避諱和孔子之名孔丘一樣,才從丘改爲邱。
邱院的生平還有待考證與研究,但他能在天福宮創建時捐出36元叻幣,顯示他應該是開埠時期有點實力的商人。36元叻幣在1840年是個不容小觑的數額,也因爲如此,他的名字才會被刻在天福宮立于1850年的碑銘上。
邱院的墓碑立于“道光壬寅年葭月”(1842年),是由他的兒子邱元芳和邱元營所立。這座古墓在起墳時的位置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範圍內。1992年之前,那裏是石叻小學舊址。如果回溯到175年前(即邱院下葬時)則是我國最早的墳場恒山亭。恒山亭過去也被人們稱爲老塚(Tiong Lama)。
蔡氏先人蔡源流古墓 沒找到遺骸或陪葬品
這次受中央醫院擴建工程影響的還有一座立于1857年的清代古墓和黃姑娘神龛。屬于蔡氏先人蔡源流的古墓同樣在上星期一起墳,但承包商沒有找到遺骸或陪葬品。最早找到這一古墓的吳安龍說,他找到墓碑時,墓碑已倒了下來,上周起墳時,發現墓碑是在一棵樹下,可能因爲墓碑已經移位,工作人員最後沒有找到棺木或遺骸。
2014年10月,吳安全、吳安龍兄弟在紅山錫克廟對面的中央醫院園地內,發現10多個蔡姓古墓,相信是濟陽蔡氏公塚(過去稱爲“龜仔山”)所留下的古墳。這些古墓的年代介于1850年至1883年之間。
吳安全說,在發現蔡氏古墓後,他們准備辦導覽團,卻在這過程中找到邱院立于1842年的古墓。他今年帶領陳笃生的後人參觀天福宮時,再仔細閱讀天福宮立于1850年的碑銘時,發現邱院的名字列在其中,才知道原來邱院是當年出錢建天福宮的人之一。他趕緊通知國家文物局和福建會館。
衛生部今年9月5日在報章刊登通告,說明邱院和蔡源流的古墓,以及黃姑娘神龛受發展計劃影響必須遷移,希望後人前來認領。濟陽蔡氏宗祠出面認領了蔡源流的墓,但沒人認領邱院的墓。
衛生部後來和國家文物局及環境局合作,對即將遷移的古墓和神龛做了記錄,並安排把黃姑娘的神龛和邱院的骨灰安置在惹蘭紅山的阿南達彌提雅拉瑪泰國寺。蔡源流的骨灰則由蔡氏宗祠安置在蔡厝港骨灰塔內。當局前天和昨天爲這次遷移辦了一場“黃籙大齋乙晝夜追薦功德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