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研究者姚夢桐一有時間便到圖書館或檔案館翻閱舊報章,想從早期或已停辦的報紙上尋找與畫壇有關的信息,並通過這些原始材料拼湊新加坡早期的畫壇曆史。從這些年來的鑽研,他發現南洋景物和素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悄悄入畫,以廣告和漫畫形式出現在報章上;“南洋畫風”並不一定從四位先驅畫家1952年的“峇厘島之行”開始的。
過去30年,美術史研究者姚夢桐一有時間便到圖書館或檔案館翻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舊報章,想從已停辦的《叻報》《新國民日報》《總彙新報》或早期的《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尋找各種與畫壇有關的信息,通過這些原材料所提供的線索,拼湊新加坡早期的畫壇曆史。
這些年的努力鑽研,讓他對本地美術史有了自己的獨到觀點。舉個例子,今天一提到“南洋畫風”,很多人馬上想到本地四位先驅畫家陳文希、劉抗、鍾泗賓和陳宗瑞1952年的“峇厘島之行”,認定南洋畫派由他們開始。
姚夢桐(69歲)在新書《流動遷移·在地經曆-新加坡視覺藝術現象(1886-1945)》中卻以大量史料,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南洋景物和素材就已悄悄入畫,或以廣告和漫畫形式出現在報章上。
根據他的研究,華人美術研究會首任主席張汝器(1904-1942)很早就在他的畫作中注入“南洋風情”。源自潮州的張汝器畢業自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短暫留學法國,1927年回國途中經過新加坡被友人挽留,從此定居本地。
他曾在端蒙和養正執教,1929年7月擔任《星洲日報》星光版的副刊圖畫主編,1930年創立“汝器畫室”,1933年與莊有钊合創“朋特畫社”,爲商家繪制廣告。他也曾爲《叻報》和《南洋商報》畫過不少漫畫插圖。
姚夢桐說,張汝器是最早有意識地把南洋的人文景致、風土人情入畫的本地畫家,也曾到印度尼西亞采風,他的一些作品如“Mila & Jena”,“‘卡占布爹’小販”(Kahcheamputeh),以及曾在國家美術館展出的“水果”都充滿南洋色彩。
張汝器在本地美術史被忽視和遺忘,很大原因是他去世得早。日軍南侵時,他在檢證中一去不複返。另外,他的傳世作品如鳳毛麟角,像“Mila & Jena”已下落不明,“‘卡占布爹’小販”雖還在他女兒張識芬手中,卻已斑駁殘破,只能從舊報刊雜志看到這些作品的原貌。姚夢桐的新書無疑爲這段曆史補遺。
姚夢桐曾在1992年底出版《新加坡戰前華人美術史論集》,作爲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學術叢書的《流動遷移·在地經曆》,是美術史論集的姐妹篇。
他最近受訪時對書名做了一番解釋。姚夢桐說,“遷移”是人的跨境活動,“流動”指事件、文物和概念的流動,而“在地經曆”指遷移他鄉者在異域生活的經曆。
他這次把研究的年份推前到1886年,是因爲有資料顯示中國書法家鍾德祥在那一年到新加坡賣字。他的研究材料不少源自報章,《叻報》雖創于1881年12月,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版本是1887年8月19日出版的。
姚夢桐從早期的報章找到不少與書畫相關的商業活動,例如裱褙店、書畫店、印章店的廣告。另外,有書法名家到訪時,也會登報賣字,以潤筆費籌措旅費。
他發現19世紀末,中國、日本和朝鮮書法家都曾到本地賣字畫,例如衛鑄生、陳友蘭、劉偉堂、許綸亭、烏我哇利八郎、尹溪石等。本地文化推手邱菽園的舊交許綸亭1898年到訪小住,邱菽園就曾幫他刊登書畫潤格廣告,還明碼標價,例如一張中堂大宣六元、中宣四元、小宣三元等。
支撐早期畫壇的活動還有文人墨客之間的互動、酬唱與題詠。姚夢桐以邱菽園後人所收藏的《風月琴尊圖》爲例,指出1898年戊戌政變失敗後,邱菽園請中國畫家繪制上述圖畫,反映他在失望之余寄情于清風明月,詩酒琴尊之間。畫成後又廣邀海內外文人雅士題詠作詩,再彙集成冊。
請著名書法家爲廟宇、會館、店鋪題匾是華人獨有的文化現象,從這些存留下來的匾額,也可反映出當時書壇的景致,例如清朝駐新領事左秉隆1886年曾爲天福宮題了“顯徹幽明”的匾牌,著名書法家譚恒甫1929年爲客屬總會寫下“利君子貞”的題匾等。
最早由報章廣告
把“南洋風情”入畫
姚夢桐在翻查各種舊資料時,發現報章廣告最早把“南洋風情”引入畫中。當時的廣告以手繪插圖配上文字爲主。以1925年7月11日刊登在《新國民日報》的中國酒樓廣告來說,文字部分用廣東話書寫,插圖卻描出“萬國”現象,酒樓客戶除了中國人,還有洋人、印度人、日本人等,反映當時的新加坡已非常多元化。
1926年5月29日刊登在《新國民日報》的另一則廣告,銷售的是惠羅公司(Whiteaway Laidlaw & Co Ltd)所出售的直梭縫紉機和搖動梭縫紉機,插圖是一名穿著馬來服飾的婦女在使用縫紉機,屋外是一片馬來甘榜的漂亮景致。
姚夢桐的新書除了對張汝器有深入著墨,也對曾經短暫寓居我國的徐悲鴻、郁達夫、司徒橋、杜希迪(Karl Duldig)等有深入研究。
國家美術館策展、典藏及文化教育處處長劉思偉爲新書寫序時說,姚夢桐的努力爲研究新加坡美術史的同人樹立良好榜樣,如新著所顯示,本地現存的檔案資料尚大有可爲,從中能取得的收獲仍是無可限量的。
《流動遷移·在地經曆》一書已定在12月20日(晚上7時至8時30分)在國家圖書館16樓的觀景閣(The Pod)舉行發布會,有興趣者可電郵[email protected]向南大孔子學院報名。公衆可在6時30分入場,有茶點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