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疫情持續蔓延,不少國內組織和企業,也考慮伸出援手,支援國際抗疫。
不過,卻有自媒體用“北新建材的教訓”,提醒國內企業對外援助要謹慎。
北新建材的教訓是什麽?海外救急有多大風險?如何讓好心辦成好事?
北新建材遭索賠和捐贈無關
最近,“企業捐贈美國物資卻被索賠20億”的消息在網絡傳播。
大概意思是,2005年海嘯襲擊美國,遠在大洋彼岸的北新建材,在政府協調下,主動向美國無償捐贈了幾百萬美元的紙面石膏板。
但是,美國用戶卻以産品有質量問題爲由,發起訴訟。最終,北新建材損失了將近20億,才簽訂了和解協議。更大的損失是,在長達15年的訴訟中,北新建材都不能向美國出口産品。
消息描述得繪聲繪色,也很容易挑動神經。但事情真不是想象的那麽簡單。
畢竟,當時有企業的公告,也有媒體的報道。想找真相,並不難。
不是爲了賣錢,純粹獻愛心。這樣的捐贈是不是就能免責呢?
還真不是!
張淩霄還是以美國爲例。他說,美國的産品責任法對産品責任非常嚴格。一旦美國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因使用捐贈的有質量問題的醫療物資,而被感染,他們可以直接起訴所在醫院,而醫院則可以追究捐贈人的法律責任。
想想美國法律制度中保護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那個數額可是天價!
張淩霄提醒,就算不掙錢,就算獻愛心,海外捐贈也要把握好幾個流程:
1、捐贈人采購醫療物資時,應與供應商簽訂采購協議,要求提供:産品合格證、質檢報告、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産許可證、經營備案證,公司營業執照等資質文件,以及根據受贈所在國要求的FDA、CE及其他認證文件,並開具發票。
2、爲確保捐贈物資可以進入醫院使用,采購前,提前與醫院明確具體需求及對産品規格、標准的要求。
3、捐贈前,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與受贈人(醫院或其他機構)簽訂捐贈協議,同時要求受贈人在物資送達後進行驗貨檢查。
4、捐贈後,要求受贈人出具捐贈物資接收函,同時在接收函上注明,該批捐贈物資的規格標准符合使用需求。
愛心值得鼓勵,但在捐助前,也要注意中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在制度、法律規則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異,規避法律風險,避免好心辦事、麻煩纏身。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 策劃、文案:孟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