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變遷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帶給我們舒適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悄然帶走許多古老的村落。面對著這個無法逆轉的時代變遷,些許曆史人文印記更顯得彌足珍貴。
城中古村
丁村,海口近郊的小村莊,位于鳳翔路和迎賓大道交叉點,與東環鐵路總站毗鄰。依托距離海口主城區近郊的優勢,丁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化改造如火如荼,悄然改變了這座古村原來的模樣。
實際上,丁村始建于明代,約有600多年曆史,是一座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爲探尋丁村的曆史人文,我急匆匆地趕在城市化淹沒之前,踏上了探訪城中古村的腳步。
丁村之位
提及“丁村”,絕大數人乍一聽,幾乎都會認爲該村住的都是“丁姓”族人。不然就是老祖宗在起村名的時候,沒有考慮周全,便隨意定下的一個村名把!若你也這樣想,那還真是誤會老祖宗了呢!
據說,最初開村的族人確實是丁姓,不過明末清初時候,丁姓人先後往外遷移,隨後冼、陳、王、鍾、周等姓族人先後移居于此,漸漸形成了一個多姓氏的村落。丁村的村名也因爲後人爲紀念丁姓族人宏開基業的恩德,而一直延續至今。但關于丁村名字的起源,其實還有另一層寓意。
剛峰老師曾說過之所以稱之爲丁村,關鍵在于“丁”,但此“丁”,非彼“丁”。這裏的“丁”,指的是八卦圖奇門遁甲中的三奇之一,象征一個方位詞,代表南部偏西的位置。我以八卦圖爲基礎的風水羅盤定位古時候的瓊山縣位置,丁村正好位于瓊山縣古縣衙南部偏西。這是一個巧合,還是古時丁姓族人有意而爲之開村于此呢?不僅讓人暗暗稱奇。
丁村之門
今天的丁村有四處村門,分別位于村子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其中北部村民是近些年新起的琉璃瓦村門坊,其他三處均是火山岩堆砌的古村門。
北部新建村門,起立于1994年,正面門匾牌刻著“海口市丁村”。村門兩旁對聯跟瓊北絕大數古村門對聯的類型一樣,是一對藏頭聯。藏頭聯,亦稱藏頭對聯,是一種在海南宅第亭閣、寺廟觀庵、名山勝景等古迹常見的對聯類型。這種形式的對聯開頭第一個字,合起來就是村子、廟宇、名勝等的名字,內容則诠釋著所寓之景,所題之意。再看回新村門,兩側對聯有雲“丁香開放寶島增秀色,村莊改革海口添異彩”,開頭第一個字合起來便是村名“丁村”;對聯內容寓意著丁村村民興建幸福家園,爲城市增色添彩的美好願景。
東邊古村門前些日子剛被拆毀,這兩天又被重新壘砌了起來。聽說原有兩個石頭葫蘆在其兩側,旁邊有一條火山岩石板路,但皆因所處的地方正在施工建設,早已不見蹤迹。
南邊古村門上方有兩塊小石塊,分別鑿刻著“禮”、“義”兩字。
西邊古村門形式上跟東、南邊的古村門並無不同,但原先存留的門匾額殘件和石葫蘆也不知所蹤。看著殘缺不全的三個古村門,我只能感到深深地遺憾,也許再也無法真實接觸到古村門上蘊含的文化脈絡。
丁村之廟
丁村中心廣場有兩座氣勢恢宏的廟宇,一座是境主廟,一座是文昌閣。境主廟起立于清代,供奉的是陳直天君和西湖娘娘的神位,文昌閣緊挨著境主廟,創建于清鹹豐十年。
現今兩座廟宇爲近年重修,牆體上斑駁的痕迹也無法遮掩精美的雕刻工藝。廟宇上,充滿古老哲學寓意的牆檐壁畫,更是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印記與人文內涵。
丁村之約
在村內一片樹蔭之下,有座近些年重修的“約亭”。“約亭”是古代輿僚講勸禮讓之規而設置的場所,是海南特有的地域文化表征之一,也是研究海南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依據之一。現存有代表性的約亭,有澄邁封平約亭、海口丁村約亭和海口大致坡約亭等。
丁村約亭門廊左側有兩塊古石碑,分別爲嘉慶元年八月立的“奉縣示禁碑”和光緒十一年立的“重修建約亭”碑。古石碑碑文詳細講述了起建約亭的原因、作用、籌建等事迹,同時告誡村民們切莫以身試法,要和睦相處。
丁村之憾
曆經兩個多小時,我走遍了丁村裏裏外外,再無找到更多古迹殘留。前陣子翻閱古籍,查到的“龍源泉神”古水井,文峰塔遺址、古村門門匾額、石葫蘆等,多方打聽均無法得悉詳細信息,始終未尋得其蹤迹,猶以文峰塔最爲令人歎息!
據史料記載,丁村西南面原先有座文峰塔,曾是清代海南最著名的勝迹之一。相傳塔內常有一對雌雄金雞出沒其間,極富有傳奇色彩,因此曆代登塔之人絡繹不絕,歌詠不斷,使文峰塔之名聲名遠揚。不幸的是,到清末時,該塔已損毀,但塔基還在。1958年大躍進時候,塔基的磚石又挪去作高爐煉鐵,所幸遺址還在。豈料到,今天,古塔遺址上蓋起了一幢民房。昔日數百年的勝迹,至此再也無從尋覓其蹤迹,著實令人痛扼惋惜!
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丁村絕大部分文物古迹與古老記憶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慘淡地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下。久而久之,便也沒有人的記得起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以及承載的文化精髓。但願除了文峰塔外,我未尋得的古迹得以妥善保存,也望有心人告知其蹤迹,切莫讓曆史就此埋沒,莫讓丁村的文化之魂就此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