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北鄰俄羅斯,東與阿富汗接壤,南瀕波斯灣,扼守石油運輸之咽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石油資源成爲國家崛起的重要資本和動力。
南邊占著波斯灣,北邊也占著裏海
這個國家的8100萬人口中,91%爲什葉派,7.8%爲遜尼派,是一個典型的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爲國教的中東國家。但在整個伊斯蘭世界中,遜尼派穆斯林占85%以上,什葉派只是少數群體。爲什麽伊朗要另辟蹊徑,抛棄伊斯蘭世界當權者的普遍選擇去獨守什葉派呢?選擇了什葉派的伊朗又爲國運鋪墊下了什麽樣的伏筆呢?
伊朗陣營與沙特陣營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
悲情什葉派與伊朗
什葉派在伊朗成爲國教是從1501年伊朗薩法維王朝建立時就確立的。這段曆史還要從什葉派在伊朗發展的曆史說起:
定爲國教的時間還是比較晚的
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誕生後,就開始向西亞北非地區進行擴張。637年,骁勇善戰的阿拉伯大將瓦卡斯,統帥阿拉伯軍隊在卡叠西亞打敗波斯薩珊王朝,並于651年徹底征服伊朗。
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在阿爾-卡迪西亞
會戰中領導著四大哈裏發軍隊
隨著阿拉伯人的征服,伊朗的封建主開始皈依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並未在伊朗社會中得到普遍接受,廣大農民仍然信仰傳統的瑣羅亞斯得教(拜火教)。這一情況直到什葉派傳來之後才發生轉變。
阿拉伯帝國對伊朗的軍事和宗教擴張
是伊斯蘭文明成長的關鍵一步
(伊朗長期是西亞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
什葉派産生于阿拉伯國家統治階層內部對權力的爭奪。656年,第三代哈裏發奧斯曼被刺殺後,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裏被推選爲第四代哈裏發。但阿裏卻在與地方實力派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爭奪哈裏發職位的過程中被另一派刺殺。
阿裏以伊拉克庫法爲基地
穆阿維葉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爲基地
雙方發生戰爭,阿裏戰敗
其後阿裏被出走的“哈瓦利吉派”刺殺
阿裏死後,其後裔和追隨者拒絕承認前三任哈裏發的合法地位,認爲只有阿裏才是先知穆罕默德事業的繼承者,創立了什葉派(什葉,阿拉伯語音譯,意爲“黨人”、少數的含義),來同之後建立的信奉遜尼派(多數的意思,即承認前三任哈裏發的合法性)的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作鬥爭。
什葉派分道揚镳另立門戶
顯然,阿拉伯帝國內部的什葉派勢單力薄,一直處于被壓迫的地位。而在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的伊朗,波斯人也和那些少數派一樣成爲了帝國壓榨的對象。在伊斯蘭教逐漸傳播的過程中,不堪壓榨的波斯中下層民衆用腳投票,選擇了反抗精神和自己最契合的什葉派,用擦邊球式的宗教信仰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
你一定不能忘記曆史和先烈啊
這是伊朗人改宗什葉派的基礎原因,但是對于他們的領袖來說,民衆的這個選擇其實還有更大的利用價值。
從什葉派的教義來看,其只承認阿裏及其子嗣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認爲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都是篡權者。換句話說,當前統治阿拉伯帝國的哈裏發們是不合法的,他們在伊朗的剝削就更不合法。什葉派的教義,完全可以成爲發動起義的精神武器。
于是,伊朗人民在什葉派的旗號下不斷發動反抗攻勢。到9世紀末,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伊朗實際上已形成若幹獨立的封建王國,基本上脫離了阿拉伯人的統治。
薩法維正式確立和隨後發展
1501年,伊朗結束外族統治和國家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薩法維王朝。不過這次民族統一並非是複興了波斯人原本的拜火教傳統,而是在什葉派的旗幟下完成的。屬于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薩法維耶”教團領導了這次民族統一運動,這個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很快就被宣布爲國教,其傳統也一直保持到今天。
最大化階段的薩法維王朝
當然,這也不是薩法維王朝接受什葉派爲國教的唯一原因,波斯式的“夷夏大防”才是什葉派坐上寶座的真正原因。
伊斯梅爾通過進入大不裏士宣稱自己是“沙阿”
在當時的中東,信奉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正如日中天,有志于一統伊斯蘭世界。如果薩法維王朝也信奉遜尼派,必然會在社會和經濟層面遭到奧斯曼的不斷滲透和吞並,最終淪爲奧斯曼人霸業裏的一部分。
奧斯曼帝國看似龐大,其實相當分散
邁向歐洲還是兼並伊朗(薩法維王朝)
奧斯曼也難以抉擇
和奧斯曼帝國相比較弱小的薩法維王朝若想遏制奧斯曼的擴張,有兩條出路可以選擇:像歐洲國家那樣通過技術革命富國強兵,但是這招太慢;或是向薩法維王朝東邊處于中亞的阿富汗和圖蘭低地以及南亞的莫臥兒帝國進行擴張,這招凶猛見效快。
西有奧斯曼,東有莫臥兒
但這些軟柿子地區都信奉遜尼派的,怎麽辦呢?薩法維王朝的統治者認爲信奉與遜尼派相反的什葉派才是最佳選項,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宗教阻隔這些國家與奧斯曼帝國的聯系,也有利于薩法維王朝用什葉派的旗幟去征服遜尼派國家的土地。
而從薩法維國家內部來看,轉爲什葉派的伊朗,也可以避免民衆對統治者與土耳其哈裏發作戰的指責。對于充滿仇恨的什葉派來說,幹掉哈裏發本來就是什葉派誕生的意義,以此來獲得民心就比較容易了。
換言之,雖然薩法維王朝有一統伊斯蘭世界的願望,但卻沒有強大實力去戰勝奧斯曼帝國。對于伊朗高層來說,打造獨立的意識形態認同,才能勉強扭轉局面,在地緣上站住腳跟。這也是薩法維統治者權衡利弊後的必然選擇。
此後,什葉派教士成爲國家的統治階層,許多重要官職都由什葉派高級教士充任,教育和司法權完全操縱在教士手裏。《古蘭經》、聖訓“阿赫巴爾”和穆斯林法“沙裏亞”是整個國家制度的基礎和社會生活的准則。
薩法維王朝滅亡後,伊朗又經曆了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統治、納迪爾沙的專制和桑德人的統治。他們都試圖迫使伊朗人改宗遜尼派,但受到什葉派穆斯林的激烈反抗而未能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什葉派在薩法維王朝時期,取得了巨大的特權地位,這也成爲伊朗什葉派教士一直追求的目標。
伊朗,什葉派的堅固堡壘
1794年建立的伊朗恺加王朝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國家。在位君主都自稱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什葉派教士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重新獲得種種特權。但他們仍然不滿足于自己的地位,同世俗政權不斷發生對抗,神權與王權之間的鬥爭此起彼伏。
而從19世紀開始,伊朗又遭到英法俄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尤其是俄國,沙皇俄國通過三次侵伊戰爭,將伊朗搞得山河破碎,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在民族危亡時刻,什葉派卻發揚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傳統,利用宗教活動的機會,隨時在廣場和清真寺集會進行反侵略的宣傳,號召穆斯林團結起來保衛國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在國內的統治力。
巨大的影響力
而在20世紀初,伊朗民衆認識到恺加王朝的腐敗才是民族危機無法解決的根源。于是,什葉派教士利用其在民衆中的傳統影響,掌握了領導權,開始發動民衆進行立憲宣傳。最後,在達到限制國王權力的目的後,什葉派教士終于取得了種種特權並開始滿足現狀,開始脫離、甚至反對人民群衆反封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巴列維王朝和霍梅尼革命
1925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是一個共和制的國家,然而開國君主禮薩·汗实行的共和国模式受到什叶派教士的激烈反对。他们担心巴列维王朝会和同时期的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一样,排除宗教干政的传统,甚至剥夺教士特权并残酷镇压什叶派起义。
禮薩·汗的加冕礼
禮薩·汗也很明白什叶派在伊朗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他对外宣称维护伊斯兰教什叶派,并保证教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但一山難容二虎,禮薩·汗权力稳固之时,很快就对什叶派宗教势力进行了严厉的镇压,颁布了一系列世俗法律,进行西方教育改革,开办洋学堂,打破什叶派教士的教育垄断,并不断削减清真寺所占的土地。他甚至禁止什叶派穆斯林举行“阿舒拉节”,强制民众一律穿西式服装。
禮薩·汗在德黑兰大学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
禮薩·汗的世俗改革使什叶派宗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虽然在二战开始后礼萨·汗被迫退位,什叶派教士一度恢复元气,但巴列维国王实行全盘西化的“白色革命”使得什叶派教士同国王的矛盾空前激化。
在這個過程中,阿亞圖拉·霍梅尼无比坚决的反国王斗争最引人瞩目,也将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霍梅尼号召穆斯林行动起来保卫伊斯兰教,同國王政權和美帝國主義進行堅決鬥爭。
霍梅尼及歡迎他的民衆
在什葉派影響很深的伊朗基層社會,霍梅尼的宣傳具有強大的號召力。一時間,城市貧農、工人、學生、手工業者和部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都群起而相應,團結在霍梅尼的周圍。
雖然霍梅尼因此被多次抓捕、流放,但他一直是反西化、反國王運動的最高領導人,繼續進行著反國王的鬥爭。最終于1979年贏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覆滅,伊朗成爲什葉派的伊斯蘭共和國,實行“法基赫”治國(即教法學家治國)的原則。
霍梅尼在1979年2月1日返抵伊朗
這一成果一直維持到了今天,當今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才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總之,從曆史上來看,什葉派在伊朗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也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一教派是伊朗在一衆伊斯蘭鄰居中保持獨立性的根基,也在反對外國侵略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這樣的精神武器也顯然是一柄雙刃劍,在維護民族獨立的同時,也有盲目排外的一面,這導致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系的迅速惡化,並加劇了中東地區的混亂和戰爭。
伊朗作爲當今世界什葉派的大本營,與以沙特爲首的堅定遜尼派國家的鬥爭也將持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