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歐美地區的緊急狀況而言,呼吸機似乎已經成爲了最緊俏的醫療資源。有海外媒體爆料,美國疫情“震中的震中”紐約市確診逾3萬例,醫院內人滿爲患,但只有千余台呼吸機,該市的一些醫院已嘗試讓兩名病人共用一台呼吸機。
此時,將設備精良的汽車工廠加以利用,勢必會加速緩解目前的緊急狀態,挽救更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但問題在于,汽車産品與精密醫療産品屬于完全不同的範疇,能否成功批量制造産品和很多因素相關,這遠比號召車企生産口罩和消毒液要困難得多。
美國車企爲什麽不做口罩?
原因有兩點。其一,以英國、美國爲代表的國家或地區采取的是群體免疫模式對抗病毒,在疫情期間,這些地區仍然堅持對群衆出行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致使當地感染人數快速攀升。就目前而言,最需要幫助是已經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而不是隔離在家的少部分人,造口罩對于搶救生命而言,意義已經不大。
其二,口罩等紡織品屬于輕工業範疇,技術難度並不大。有消息稱,爲解決疫情期間洗手液、口罩等的短缺,歐洲的迪奧、紀梵希,亞洲的夏普等廠商已經開始全力生産這些物資,就連LV母公司也已要求該集團旗下迪奧、嬌蘭和紀梵希等奢侈品牌投入洗手液的生産的行列,可他們沒有一家具備生産呼吸機的能力。
對于制造呼吸機這件事,全球車企報名踴躍,可轉産呼吸機的步調並不一致。
十余家汽車廠商紛紛表示在制造呼吸機的流程上做出了周密和詳細的計劃,其中不乏大衆、捷豹路虎以及邁凱倫、特斯拉等汽車制造商,與他們合作的企業也都是醫療器械方面的權威企業。但是時隔多日,絕大部分廠商並沒有確定量産産品何時才能落地,就連狂人馬斯克也采取了來中國采購呼吸機再捐贈的“妥協方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汽車工廠轉行生産呼吸機並不是看上去那樣簡單。
《華盛頓郵報》曾對工廠轉型做過詳細分析,他們援引在布什政府期間負責政府采購的官員稱,車企轉産呼吸機可能需要18個月。同時,德國機械生産協會醫學技術負責人Niklas Kuczaty也表示:“生産如呼吸機一樣的複雜醫療産品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短短的幾周幾個月之內。”
在美國車企成爲轉産呼吸機行動最快的車企,這與當前美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並不對等。但實踐出真知,福特、通用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快速轉型,至少證明了美國汽車制造業具備了靈活與高效的優勢。
這個優勢,簡直是“細思極恐”。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只要有合適的工具,車廠理論上可以進行任何項目的生産。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誤,但考慮到汽車制造工序繁多且工藝複雜的屬性,更改生産線並不容易。
從工廠結構來看,現代化數字工廠的最大特點就是自動化程度極高。除去幾道關鍵工序以及機械管理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外,沖壓、焊接、塗裝過程的大部分工藝都需要機械手臂來完成。對于制造呼吸機這種誤差極小的操作而言,普通的汽車制造機械手根本無法完成,精度更高的機械臂,也需要重新編寫程序並反複校對後才有可能奏效。
這也難怪,馬斯克爲什麽至今沒有將生産線改造呼吸機。在科技領域,特斯拉研制一款呼吸機並不具備難度,但是像福特、通用一樣改造廠房批量生産,馬斯克還遠遠不具備那個能力。連焊接技術都要花費小一年時間掌控的特斯拉,也很難在制造工業上和傳統汽車巨頭論高下。
疫情過去之後,三百六十行一定會逐步回歸正軌,汽車産業也必將繼續回到“你死我活”的存量競爭當中去。這個時代下,汽車企業比拼的不光是産品綜合實力,還有一個企業的體系能力。而所謂體系能力,最核心的評判標准就是企業的變通能力。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控市場潮流,並在最短時間內搶占市場,誰就可能生存到最後。
就這點而言,福特和通用隱藏在深層次的技術底蘊,將是那個時代制勝的秘密武器。雖然他們現在仍然在爲制造呼吸機而奔忙勞碌,但這個無形之中的“亮劍”,值得我們警惕,更重要的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