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弛 編輯丨崔世海
4月1日,美國頁岩油開采公司 Whiting 石油公司申請破産重組。這是此次價格戰以來,首家破産的美國石油公司。
市場分析多傾向于認爲,沙特和俄羅斯發起石油價格戰是彼此攻擊,但美國頁岩油氣可能嚴重受損。更可怕的是,失去了現金流的頁岩油氣企業,會面臨一場嚴峻的債務危機。
因爲美國能源行業是美國3.2萬億美元垃圾債市場最大的融資部門,這些公司一旦破産倒閉出現債務違約,將提高整個垃圾債市場的融資成本。隨著整體利率的升高,企業更加無法還債,進而引發債務降級和違約潮,形成債務危機的死亡螺旋。
各方借機囤油
面對低油價,美國已經宣布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特朗普3月13日公開表示,將大量購買原油填充戰略儲備以幫助債務壓力過重的頁岩生産商渡過難關。“一周前我們甚至不敢這麽想,現在是填充美國戰略石油儲備(SPR)的好時機。”
彭博社消息稱,美國將在未來兩周開始購買至多7700萬桶原油,以幫助遏制其國內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損失。按照當天WTI收盤價每桶31.73美元計算,7700萬桶預計耗資約24億美元。
美國當前有4個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均位于墨西哥灣沿岸的天然深部地下鹽洞,存儲總容量約爲7.135億桶,目前存儲的約有6.35億桶。3月10日,美國能源部表示,由于“全球石油市場近期波動”,已暫停從其緊急原油儲備中出售多達1200萬桶石油的計劃。
除了美國,作爲世界第三大原油購買國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印度也在著手加大戰略石油儲備。據外媒報道,印度國家民主聯盟(NDA)政府正在探索利用油價下跌來充實其戰略原油儲備的方法。
國家層面之外,國際石油貿易商及能源巨頭也在加緊“抄底”囤油。
全球最大私營石油貿易商維多,目前已開始在韓國預訂油罐和油輪,同時還在重新尋購委內瑞拉原油。路透社報道稱,維多時下正在與墨西哥私營采購商Libre Abordo進行購買談判,擬議中的交易涉及約50萬桶委內瑞拉原油。
Libre Abordo一直通過“以物易物”方式援助被美國制裁的委內瑞拉。截至3月初已將620萬桶委重質原油在國際市場上轉售,並計劃3月再裝載兩批貨物。維多表示,如果一切順利,“可以考慮未來的額外購買量”。在此次油價大跌之前,維多每日處理約800萬桶原油及石油産品,相當于全球需求的8%。
“所有人都在尋找油罐。”彭博社援引一家石油貿易商高管的話稱。而據沙特阿美兩位不具名的客戶透露,沙特從4月開始擴大原油産量和供應量,其中一大部分將直接進入油罐或存儲設施,而非精煉領域。
據3月20日的報道稱,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打算每天花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16萬元)租用大型油輪,以在海上儲油,初步打算租期爲6個月。據悉,該超級大型油輪名爲歐洲號(Europe),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輪之一,載重超過32萬噸,單次可以運輸300萬桶原油。
殼牌也臨時租用了至少三艘超大型油輪在海上儲存石油,每艘油輪可運輸200萬桶以上石油,租期至少三個月。
不過,“抄底”囤油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原油交易需要巨大的資金體量,因爲石油交易必須以美元結算,而對于國內油企和煉廠而言,還需要考慮油儲的因素”。廣東一家油品儲運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內采購原油量大的企業還是以“三桶油”爲主,現在原油價格下跌,但真正的空罐其實不多。“‘三桶油’是上下遊一體化運作,無論油價高低都要采購和加工。而且原油庫基本以長租爲主,短期租賃很少”。
中國目前國家石油儲備量約爲國內50天的石油淨進口量,距離國際能源署(IEA)規定的90天石油淨進口量的“達標線”相差較遠。“主要是國家石油儲備庫庫容有限,導致收儲掣肘。”上述負責人稱。
按照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08-2020年)》,將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第一期爲1640萬立方米,建成時間爲2008年;第二期2680萬立方米,建成時間爲2015年末;第三期爲2680萬立方米,建成時間爲2020年底。待三期建成後,國家石油儲備能力將達到7000萬立方米,相當于90天的石油淨進口量。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緊推進國家石油儲備庫的建設。”3月18日,國務院發展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他透露,中國戰略石油儲備三期工程正在規劃建設中,到2020年底三期項目全部完成時,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總容量可達5.03億桶。“按目前形勢看,油價將在更低位運行半年到一年,如果今年年底國家石油儲備庫三期工程能夠全部完成,便不會錯過抄底原油的機會。”
另據大陸財經媒體援引能源專家的話分析稱,包括三月份消化的商業庫存和新建成的戰略儲備基地,理論上,中國可能具備2億桶左右的低價原油進口空間,但仍有可能受到基礎設施能力的制約。
關于中國是否將“抄底”囤油,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官方消息。據4月2日彭博社報道,中國已經出手“抄底”石油。
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開始推進購買石油增加緊急儲備的計劃,並要求相關部門盡快采取行動,以及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來鎖定較低的價格。
報道指,除了國有儲備,中國也可能利用商業空間來增加儲備,並鼓勵企業增加自身商業儲備。初始目標是今年盡快達到90天淨進口量的國家石油儲備,之後繼續增加國家和商業儲備規模,在未來達到100天,以至180天的規模。而90天的原油淨進口量約爲9億桶。
該消息尚未得到中國官方證實。不過,在全國油氣企業最集聚的浙江舟山商業石油中轉基地,3100萬立方米的油庫庫容已經被預訂一空。
“從春節至今,油罐的平均租金已上漲約10%。”當地一家大型國際商用石油儲運企業的負責人說。
路透社3月12日報道稱,3家來自中國和韓國的煉油商也希望向沙特追加購買4月的低價石油,但遭到了沙特的拒絕。“沙特的主要目的是針對競爭對手,不會輕易讓非核心煉油廠趁機大量囤油的。”上述廣東油品儲運企業的負責人說,而且,沙特增加的原油供應主要是輕質原油,對于中重原油的供應依舊有限。
既然囤積實物原油有諸多限制,通過資本市場“抄底”原油期貨有無可能?但中國最新出台的規定,不僅禁止原油“抄底”,還叫停了不少中國資本進入原油市場。而迄今爲止,國家商務部尚未批准任何一家交易市場從事原油、成品油的交易,據稱“目的是防範金融風險”。
“三桶油”削減投資
此次油價暴跌,不僅國外石油公司遭受重創,中國石油巨頭也大受打擊。
3月30日,作爲曾經全球市值最高、最賺錢的上市公司,中石油在疫情沖擊、油價大跌雙重暴擊下,股價迎來近13年新低,僅剩曆史高點的十分之一。就在幾天前,港股的中石油也剛剛創下11年新低。
“中國原油開采成本較高,在此次價格戰中處于不利地位。”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分析師張靜文認爲,油價暴跌,將令“三桶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的上遊開采産業受到沖擊。
最新的消息是,迫于油價暴跌,“三桶油”不得不縮減資本支出,調整僅實施了七分之一的“增儲上産”計劃。中國剛實施一年的“增儲上産”計劃面臨變數,全國原油産量在止跌回升一年以後,有可能再度下滑。
2016—2018年,中國原油産量連跌三年,對外依存度突破70%,中央要求“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2019年年初,“三桶油”啓動爲期七年的“增儲上産”計劃。
2019年全年,“三桶油”大幅提高上遊勘探開發投資,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增幅分別爲17%、46%和26%。如果沒有國際油價的暴跌,“三桶油”將在2020年繼續維持對上遊的高額投資,以達到“增儲上産”的目標。
“各國出台了各種財稅及貨幣政策,基本都是針對經濟發力,尤其是美國。但不控制住疫情,一味撒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務之急還是疫情控制。”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認爲,“誰最先控制好疫情,誰才有優勢率先進入到恢複經濟的階段”。
“全球能源危機頂峰尚未到來,預計將出現在第二季度。”惠譽國際自然資源和原料商品小組高級經理米特裏·馬林琴科判斷。他說,“二季度將是最嚴重的時刻,因爲全球大多數國家實行隔離制度,對石油的需求將持續下降”。
而原油價格重回60美元/桶的高位,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維塔利·葉爾馬科夫表示,石油價格今年年底可能會回到每桶50-60美元的水平,但這只會在美國大規模減産石油,以及入夏前新冠疫情消退的情況下發生。
“中國經濟正在複蘇的數據,是目前石油市場上唯一的積極因素。”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首席分析師、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金融大學專家伊戈爾·尤什科夫分析稱,“中國經濟可能成爲油價上漲的火車頭,關于石油和石油産品消費的每一份報告,都將對市場穩定産生積極影響。”
石油時代或落幕
有業界專家指出,長期看,多空因素交織將使油價波動加劇。除了需求崩潰與競相增産,新能源的崛起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在石油之前,其實曾有一個著名的“末日”預測。
1866年英國人Jevons發表論文,提出了“煤炭枯竭論”,認爲英國煤炭的儲量是有限的,因此如果煤炭消費和人口同步增長,煤炭會在1960年左右陷入枯竭。
這個理論一經發表,就在英國社會引發了熱烈討論。但回頭來看,這顯然是杞人憂天。因爲幾十年後,煤炭的地位就被石油取代,再沒有人關心煤炭是否會坐吃山空。
那麽石油是否一樣?表面上看,石油和煤炭有雲泥之別,由石油衍生出來的各種商品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遠非當年的煤炭可以比擬,但這種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
因爲隨著科技進步,未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更多轉移至清潔能源,如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上。石油雖然仍是能源中的定海神針,但論邊際的需求增量,其重要性將持續下降。
近年來,無論是供給端橫空出世的頁岩油行業,還是需求端蓬勃發展的電動革命和全球經濟能效水平的提高,都在證明著一件事情: 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獲得爆發式利用的石油,就如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煤炭一樣,終將在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迎來屬于它的曆史轉折點。
這一點,也獲得了全球主要能源研究機構和能源企業的一致認同,它們對未來20年間能源需求增長貢獻的預期基本一致。
高盛的預測則更加悲觀。2011-2016年,全球的原油需求年均增速是1.6%,到2020年,這一增速會降至1.2%,並繼續下降,到2030年僅剩0.4%。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石油時代或許真的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