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穆斯林,戴著頭巾,騎著駱駝,穿行沙漠。這並不是純粹的刻板印象,1400年前伊斯蘭教誕生之時,這些“信仰真主的人”便隨之一同誕生在了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之中。
而在隨後的數百年間,穆斯林更是駕著駱駝,從阿拉伯出發,將伊斯蘭信教仰傳播到更爲廣闊的地方。可以說,沙漠和駱駝是穆斯林誕生之初的標簽,而今天較爲人們熟知的中東和北非的穆斯林國家,多也離不開這兩個標簽。
▲ 伊斯蘭教在全球的傳播(右下方爲在東南亞的傳播)
但穆斯林沒有被這兩個標簽所桎梏,有著陽光、海浪和沙灘,既遠離伊斯蘭教發源地,又不可能騎著駱駝到達的印度尼西亞,卻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且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近2.7億人中有超過2.3億的穆斯林,占全球穆斯林人口的12%。
遠在東南亞,離佛教中心和印度教中心更近的的印度尼西亞,爲什麽會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呢?
▲ 印尼群島中的主要島嶼
一、我來,我見,我賺錢
自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開始在阿拉伯半島傳教,並通過軍事行動征服其他阿拉伯部落,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衆開始以伊斯蘭教爲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即早期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32年)。
而後經曆四大哈裏發時期的快速擴張,至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已經成爲一個擁有伊比利亞、北非、中東、波斯的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與東方同樣處在巅峰的唐帝國形成了東西方兩大帝國並立的局面。
▲ 東西方並立的兩大帝國
兩大帝國的並存和他們所帶來的秩序、安定和繁榮,使得自漢朝滅亡後因中原混亂而時斷時續的東西方貿易再次興盛起來;而阿拉伯帝國遼闊的疆土在東邊與唐帝國接壤,在西邊則與歐洲諸國接壤,讓阿拉伯人成爲了東西方貿易唯一的中間商,在事實上處在了壟斷地位。同時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宗商品的運輸變得更加便捷和低廉。
善于經商的阿拉伯人自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尤其是這裏面蘊含的神話般的利潤——一船中國出産的瓷器和絲綢等産品運到阿拉伯和波斯,就意味著數倍的利潤,而如果再通過陸路轉運到歐洲利潤更是能達到十數倍。
▲ 阿拉伯人有經商傳統,先知穆罕穆德本身就是大商人
在巨大的利潤驅使下,7世紀中葉開始,許多阿拉伯商人駕著船從波斯灣出發,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到達當時唐帝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廣州港,再裝滿價值連城的商品踏上歸途。但此時的船主要依靠風力航行,而經過馬六甲海峽後,南海的風向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爲東北風,夏季爲西南風。
▲ 亞洲東南部海域風向季節性變化示意圖
對于阿拉伯商人來說,達到馬六甲的時間會各有不同,但他們都需要趁夏季的西南風順風前往廣州。于是乎,穆斯林商人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即現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等地建立起一些居留區,在居留區中等待西南風的到來並最終前往中國。
從七世紀中後期開始,有無數來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來到印尼群島,但這一時期伊斯蘭教並沒有在群島間廣泛傳播。除去此時諸島上的各國主要以佛教和印度教爲主,對這些穆斯林商人本身就有所戒備,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穆斯林來到這裏本意並不是傳教和征服。他們只是在這裏短暫停留,隨後就會前往中國,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也很少,畢竟遠涉重洋,最後的目的還是爲了從東西方貿易中賺錢。
二、香料與橋頭堡
貿易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遊戲,而是買賣雙方的平衡。當時間進入13世紀,隨著歐洲的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無論是貴族當作彰顯財富的標志還是平民用做改善生活的調味品,歐洲對香料的需求都越來越大。
與其他兩種占重要地位的貿易商品相比,瓷器和絲綢在歐洲都有相應的替代品,但香料卻僅在印度、印尼、緬甸和中國(丁香和豆蔻核仁僅産于印尼)有出産。于是香料的價格在歐洲甚至和等重量的黃金同價,而這對于商人來說,運一船香料到歐洲所得的利潤也要遠高于其他商品。
▲ 印尼群島中盛産香料的“香料群島”
此時雖然阿拉伯帝國已經不複往日強大,但控制著中東這一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的依然是穆斯林。在高額的利潤的誘惑下,許多穆斯林商人放棄前往中國,而是前往印尼群島收買香料,並利用印尼群島本身出産香料且靠近海上貿易必經的馬六甲海峽這一區位優勢,在當地港口建立起貿易據點作爲香料的集散地。
▲ 東西方航線繞不開的馬六甲海峽
與之前用于等待西南風的居留區不同,在諸港口的貿易點中,是有在此工作長期定居的穆斯林居住,逐漸以港口爲中心形成了穆斯林定居點。有了定居點之後,不僅有穆斯林商人與當地人通婚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伊斯蘭教,同時也吸引了一些穆斯林傳教士前來印尼(主要在西邊的蘇門答臘島)傳播伊斯蘭教信仰。
在穆斯林商人和傳教士的影響之下,許多當地的村莊和部落開始改信伊斯蘭教。很快,蘇門答臘西北部的一個叫須文答喇-巴塞(後簡稱巴塞)的村落首領改信伊斯蘭教並自立爲蘇丹,建立起印尼第一個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信仰開始以此爲中心向外傳播。
伊斯蘭教以巴塞爲中心向外傳播是一個三管齊下的過程。第一,新建立的穆斯林國家吸引來了大量穆斯林商人使得這裏的商業空前繁榮,使人們相信只要改信伊斯蘭教都可以像巴塞一樣繁華;第二,在商人之外巴塞同樣吸引來了大批穆斯林學者和傳教士開展傳教活動;第三,巴塞繁榮的商業同樣吸引了來自爪哇、蘇拉威西等地的當地商人,這些商人在此改信伊斯蘭教,並在回程後傳播伊斯蘭教。
但在印尼的其他地區,伊斯蘭教還只是小衆的宗教,只有在蘇門答臘島才有較強的影響力,而其他地區不斷地接收著來自蘇門答臘的影響,蘇門答臘成爲了伊斯蘭教在印尼傳播的名副其實的橋頭堡。
三、多點開花
公元1397年,極盛時期統治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部分的佛教王國室利佛逝被來自爪哇島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滅亡,其王子拜裏米蘇拉在逃亡五年後于1402年在馬來半島重新立國,定國號爲馬六甲王國。
拜裏米蘇拉在逃亡時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在立國之時並沒有立伊斯蘭教爲國教,但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庭都改信了伊斯蘭教,因此他的繼承者們也都是穆斯林。
而到了第五代君主穆紮法爾統治下,馬六甲王國不僅國力日盛,控制了周邊的航運要道,俨然一副“世界商品集散地”的模樣,同時穆紮法爾還正式立伊斯蘭教爲國教,通過鑄造規定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爲法定節日、帶領大臣履行宗教功課等方式,馬六甲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伊斯蘭化,而伊斯蘭教也從馬六甲出發,沿著印尼的各個港口快速傳播。
▲ 極盛時期的馬六甲蘇丹國
穆紮法爾即位後馬六甲成爲了印尼地區新的伊斯蘭教中心,但葡萄牙人的到來終結了這一切。1511年葡萄牙軍隊攻陷馬六甲城,馬六甲王國(蘇丹國)就此滅亡,但伊斯蘭教在印尼的發展勢頭並沒有就此滅亡。
▲ 葡萄牙人的卡拉克帆船
馬六甲城破後,包括商人、學者和傳教士在內的大批穆斯林逃亡印尼其他地區,繼續著他們的的貿易和傳教活動。包括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王國、加裏曼丹島上的文萊、爪哇島上東部的淡目王國、蘇拉威西島南部的望加錫王國在內的許多政權都受這些穆斯林的影響皈依了伊斯蘭教。
這些皈依伊斯蘭教的政權,因爲吸引來的穆斯林商人而變得繁榮,而後他們又憑借著更勝一籌的國力,要求周邊國家也信仰伊斯蘭教,敢于拒絕的國家則會遭到武力征討。
很快,伊斯蘭教就以這些國家爲中心迅速傳播到了整個印尼群島,甚至菲律賓也受到這些國家的影響建立了數個穆斯林政權。此時的穆斯林們還有一個危險的敵人——來自葡萄牙和荷蘭的殖民者和他們所帶來的基督教。
但得益于印尼是由上千個島嶼組成,而殖民者並沒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同時控制住這許多的島嶼,且伊斯蘭教的傳播呈多點開花的特點,即使被殖民者撲滅了一個,還有其他許多的中心一樣可以傳播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傳播的大致路線
就這樣,從15世紀開始,從最西邊的蘇門答臘島開始,而後是加裏曼丹、蘇拉威西、爪哇這些大島,進而再擴展到其他的小島嶼,200余年間,伊斯蘭教席卷了千島之國,在每一座島嶼上伊斯蘭教都成爲了占主體的宗教,印尼的伊斯蘭化也就此完成。
四、沃土
曆史事件的發生必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化也是如此。從頭再看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傳播的曆史過程,會發現伊斯蘭教的特征讓它能夠適應印尼這塊土地,而印尼所處的曆史進程也適宜伊斯蘭教的傳播。
伊斯蘭教能夠在印尼快速擴張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佛教王國室利佛逝的衰弱。13世紀之前伊斯蘭教沒有在印尼傳播開來的一個原因是當時在印尼的穆斯林並不重視傳教,另一個就是強大的室利佛逝及其佛教僧侶勢力能夠遏制伊斯蘭教的傳播。
▲ 如果室利佛逝沒有衰弱,穆斯林傳教士恐怕很難達到目的
而13世紀後,不僅不斷衰弱的室利佛逝無力遏制伊斯蘭教的擴張,繼承了其地位的印度教滿者伯夷王國也很快陷入了內亂之中。沒有了大國的阻礙,小國們又因爲經商傳統對外來事物呈一個較爲開放的態度。
可以說,此時的印尼對于任一種外來宗教而言,都可以在幾無束縛的情況下“野蠻生長”,但爲何是伊斯蘭教而非基督教、儒家思想在印尼占據了主導地位呢?
再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適合它的種子,伊斯蘭教能夠在印尼快速傳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伊斯蘭教本身。傳入印尼地區的伊斯蘭教的一大特征是屬于伊斯蘭教中的蘇菲派,既神秘主義派。
▲ 蘇菲派狂旋舞
蘇菲派在誕生之初所強調的是守貧和苦修,後受到印度神秘主義思想影響後轉變爲神秘主義教派,其教派教義中含有大量的印度哲學思想,且蘇菲派強調宗教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有家人般的親密關系,這些特征與本就深受印度文化和哲學思想影響且十分重視家庭關系的印度尼西亞地區十分契合。
對于自己的兩個對手,佛教和印度教,伊斯蘭教也有著自己的優勢。與強調來世福報的佛教和印度教相比,強調現世並鼓勵教徒們享受一切允許享受的樂趣的伊斯蘭教顯然更具有現實意義;強調衆生平等的教義也遠比強調種姓高低的印度教讓人更願意接受,更能夠把社會上不同身份、不同階級、不同職業的人都團結到真主的旗幟之下。
▲ 伊斯蘭教認爲朝聖中的穆斯林無論身份貴賤都是平等的
而與伊斯蘭教起源的中東,和北非、西非、中亞等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的地區相比,印度尼西亞確確實實是現實意義上的沃土。全境處于熱帶地區的印尼擁有極其豐富的光熱資源和水資源,又接近世界主航道,無論是農業還是商業或運輸業、服務業都可以支撐起龐大的人口。而伊斯蘭教鼓勵享受和允許一夫多妻,又進一步刺激了印尼的人口增長。
▲ 印度尼西亞國家清真寺
伊斯蘭教這顆種子配上了印度尼西亞這片適合它的肥沃土地,順理成章的在這裏生根發芽。在對抗歐洲殖民者,也正是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産生的過程中,伊斯蘭教也作爲紐帶,串聯起了數千個島嶼。可以說既是伊斯蘭教成就了印尼,也是印尼成就了伊斯蘭教。
現代印度尼西亞並沒有規定伊斯蘭教爲國教,總人口占全國87%的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也比較世俗化,但伊斯蘭教還是在印尼社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者:晚曙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