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只有當你了解事情的全貌後,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
最近,一位美國媽媽特雷西·本内特(Tracy Bennett)透露,自己帶著兩歲的兒子和7個月大的小兒子在超市購物時,被一個陌生人“教育”了。
氣不過的她當天就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個貼子,想借此表達自己的觀點。
(以下爲貼子內容)
在超市玩手機被陌生人指責
"今天我在好市多買東西,當我的孩子們在旁邊吵吵鬧鬧、我自己剛好用手機查東西的時候,一個陌生人打斷了我。
他走過來對我說:"你注意到自己的孩子了嗎?他們在那裏搞小動作,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也許你應該放下手中的手機,把眼神多放在他們身上。"
對于他看上去充滿'善意'的行爲,我只想回複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多年當媽媽的經驗,我判斷當時嬰兒已經快要爆哭了,這個預警信號提醒我要趕緊離開這裏,不然場面會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我對'沒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的這個指責不予接受,你壓根就沒有完全了解清楚當時的具體情況,謝謝。
其次,我那時候已經在會員通道排隊等待結賬15分鍾了。
爲了安撫好所有的搗蛋鬼,我提前拿出了繪本、零食、小蛋糕,還有一些小玩具。
我觀察到,當時你在旁邊的退款通道只待了兩分鍾左右。
如果你來得早的話,你一定會看到我全程都在跟孩子們微笑互動。
只憑我一個看手機的動作就跑過來質問我,請問你是不是武斷了點?
最後一點,也是我想解釋當時看手機的原因。
在漫長的15分鍾等待後,我的孩子們開始逐漸喪失耐心,變得不耐煩起來。
雖然在崩潰的邊緣遊走,但我確信他們還沒達到引起周圍人反感的'熊孩子'地步。
正是意識到孩子漸漸不受控制,我拿出了手機,發信息給我丈夫詢問我的會員卡信息,並下載了好市多APP,希望借此加快進程離開這裏。
謝謝你給我的'教育建議',也感謝你抽出寶貴的時間來羞辱一個年輕的媽媽和兩個小孩子。
謝謝你在見證了一個壓力倍增的親子瞬間後,還不忘給它火上加油——借陌生人之口來讓一個媽媽更難過。
我也想借此告訴所有人,如果你看到身邊的媽媽帶著孩子出現在任何一個場所,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評判他們,給他們多一點善意和同理心吧。
也許一個全職媽媽正在爲育兒感到焦慮不已,也許她正在想辦法安撫孩子的大吵大鬧,也許她也只想讓孩子們待在家裏不出來搗蛋,也許她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從來沒睡好過一個覺,也許她從大一早到現在還沒吃什麽東西……如果你無法提供給她們提供任何幫助的話,那麽請不要多管閑事。"
大部分母親認爲角色被論斷
特雷西的帖子也得到了網友的拍手叫好,不少媽媽表示自己也遭遇過被陌生人教育的經曆,非常理解特雷西爲何如此生氣。
從一個媽媽的角度來看,特雷西之所以對“被陌生人指責”這件事情如此在意,是因爲她認爲自己作爲母親的身份被人論斷。
曾有一項針對美國475名5歲以下孩子母親的調研結果顯示,
61%的母親因爲子女教養問題被人質疑或批評過,而讓人詫異的是,大部分的批評來自于自己的家人,其中自己的父母、配偶、配偶的家人比率是平均的分配的;
此外,只有7%的母親表示曾在網絡上遭遇過陌生人的批評。
每個人,都有上百種可以對身邊的母親言行品頭論足的事情。
一句避重就輕的話,一個視而不見的眼神,一張輕描淡寫的臉,一次玩手機的行爲,都會被解讀成不負責和不應該。
每個媽媽(特別是全職媽媽)每天都在面對數不清的挑戰,她們要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想盡辦法地從孩子的出發點來看待一切事情。
她們也害怕批評,因爲當媽媽很多時候是充滿愧疚感的,愧疚沒按照最佳的教養方式,愧疚沒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愧疚沒時時刻刻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而當母親的身份遭到周圍人,甚至是陌生人不明真相的指責後,有的人會因此對自己的角色産生懷疑,甚至衍生焦慮和抑郁。
很少會有人像特雷西這樣直接反擊,並采取這樣硬鋼的方式來“力證清白”。
人經常會憑著自己當下的感覺爲他人提建議,但如果對方不領情,這也只是一廂情願式的自我感動。
都說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麽至少請收起自以爲是的善意,不要用一句“谏言”感動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
因爲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需要什麽或者不需要什麽,他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