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沖擊超出原先的評估,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甚至表示今年經濟的萎縮幅度很可能比此前預測的1%至4%更爲劇烈。然而在此逆境之下,仍有産業表現強勁……
盡管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新加坡制造業産值仍然在3月取得了增長,年比增幅達到16.5%。在這其中,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初步數據顯示,在疫情牽動下,生物醫藥業表現最強勁,3月的産值年比大幅度增長91.4%。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下
生物醫藥業無疑成爲新加坡的亮點
1:3月初在新加坡推出的新冠病毒快速測試系統,由新加坡的Veredus實驗室與美國國家家庭科學技術局(HTX)合作開發,其准確性超過99%,三小時便得悉病毒檢測結果,目前已在樟宜國際機場全面采用。
2:在治療和疫苗研究方面,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陳笃生醫院以及新加坡血庫已經攜手合作,招募冠病康複者捐獻恢複期血清,用于爲其他病患進行治療。而新加坡杜克—國大醫學院也和國際組織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以及其他海外夥伴合作,爲一種疫苗進行臨床試驗,試驗預計在今年內展開。
自疫情開始,生物醫藥業即時在新加坡發揮作用,除了研發生産藥物,又協助通過生物科技分析病毒,爲政府和醫療部門提供資訊,還有公司研發了快速檢測系統,准確性超過99%,三小時便得悉病毒檢測結果,目前已在樟宜國際機場全面采用。
新加坡在疫情控制方面備受贊賞,日均檢測量高達2,000多個,4月初增至每日2,900個,這類快速測試系統能迅速篩查和隔離患者。
坐擁亞洲發展最快的生物産業集群之一
生物醫藥行業逆勢中增長
坐擁亞洲發展最快的生物産業集群之一的新加坡,憑借其強大的數碼科技實力和充滿活力的研究生態體系,不斷推動生物醫藥行業創新,素有亞洲臨床研究和試驗管理活動中心的美譽。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生物醫藥産業已經占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的近3%。2019年上半年,新加坡生物醫藥行業在制造業走低的態勢下勢如破竹,達到了9.6%的逆勢增長。新加坡生物醫藥行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衆多跨國生物企業紛紛在此布局發展。
新加坡開展生物技術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經濟發展局成立生物技術投資風險基金,開始關注生物醫藥業並向其投資;進入21世紀,在生物科技行業積澱已久的新加坡將生物醫藥業作爲戰略産業,新加坡政府予以重點扶持,不斷推出如“RIE2020”(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醫藥創新計劃(PIPS)等鼓勵性政策推動行業發展。
自2014年起,新加坡政府還與制藥企業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爲行業發展提供充足動能。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還會爲外商投資者提供充分的優惠政策支持,幫助其搭建夥伴關系,保障國際生物制藥企業在新加坡順利發展。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新加坡已經形成醫療制藥相關的三大園區:
1:以醫院爲中心的諾維娜健康城
2:以科研爲中心的維一科技城
3:以醫藥制造企業爲中心的大士生物醫藥園
三大園區覆蓋臨床需求、研發轉化、生産制造三個環節。企業可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定位進駐園區,享受到一流的基礎設施、完善的産業鏈條和專業的服務支持,幫助生物醫藥企業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
圖片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目前,新加坡有超過50家醫藥工廠和300多家生物科技和醫療科技企業。全球頂級生物制藥企業葛蘭素史克(GSK)、默克(MSD)、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羅氏制藥(Roche)、賽諾菲(Sanofi)、艾伯維(AbbVie)、安進(Amgen)都將全球制造中心設立在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爲生物醫藥産業
設立專項支持計劃
新加坡通過各種計劃積累了一批出色的臨床科學家,如:新加坡轉化研究者獎(STaR),其目的在于招募和培養世界級的臨床科學家,承擔新加坡的轉化和臨床研究項目,此外,還有臨床科學家獎(CSA),其旨在提供研究資金和工資輔助,從而協助醫學研究人員能把精力時間專注于研究。
其他旨在發展臨床科學家人員的計劃包括:
轉化與臨床研究(TCR)旗艦計劃:著重于爲研究人員和臨床科學家提供平台,合作解決科學難題,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優質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造福患者(從實驗室到臨床解決方案)每項授予TCR旗艦計劃的項目將獲得高達2500萬新元的五年預算。
競爭性科研計劃(CRP):是一項資助計劃,通過向科研基層社區征求研發項目,以實現對廣泛而且不同的研究理念的支持。該計劃可爲幫助發現新潛在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項目提供支持,而新加坡能夠在這些領域投資以發展未來新産業的核心能力,如:生物醫藥科學轉化和臨床研究領域。每個項目最高可獲得高達1000萬新元的研發預算,爲期三至五年。
醫療服務研究競爭性研究資助(HSR-CRG):是新加坡衛生部 (MOH) 于2009年設立的研究補助金,旨在支持HSR的研究,並幫助將HSR的研究成果轉化爲政策與實踐。本地醫療保健和學術機構的主要研究人員均可申請該項補助,獲得最高100萬新元的補助,有效期爲兩年。
此外,由本地制藥工廠領導人員和政府機構組成的産業-政府集團——生物制藥商顧問委員會(BMAC)承諾,新加坡將以高技能的制造業勞動力領導制藥業,通過提升雇員技能,培訓新員工以及推廣最佳實踐等方式,來實現優質的加工發展能力。
政府設立專門的基礎設施
多國爭相仿效的運作模式
新加坡政府堅定承諾注重于基礎和臨床研發,大力地推動了新加坡在醫學方面的進步。
早在二十年前,新加坡政府耗資三億美元打造“啓奧生物醫藥研究園”(Biopolis),遴選500多名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安排他們前往外國頂尖大學攻讀博士,學成後帶領新加坡進入生物醫藥科技産業新世界。園區啓用以來,成功吸引全球的頂尖科學家。
園區落成不久,啓奧生物醫藥科技園區總設計師、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楊烈國(Philip Yeo)網羅世界精英,邀請他們到新加坡從事醫藥科研工作。結果花了四年,成功說服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十大生物科技專才、英國癌症基因專家David Lane出任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院院長。
其他世界頂尖的科研人才還有成功複制世界第一只哺乳動物多莉羊(Dolly)的著名英國科學家科爾曼(Alan Colman)、美國兩位頂尖癌症基因專家科普蘭(Neal Copeland)和詹金斯(Nancy Jenkins)夫婦、德國幹細胞科學家尤洛夫(Gerald Udolf)、專研癌症的日本科學家伊藤嘉明及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工作的劉德斌(Edison Liu)等。
生物醫藥園區設有科技研究局,並有其他公司、公營部門和私人機構。而在政府層面,新加坡貿工部之下有法定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有科技研究局,這個政府資助組織擁有5,000名科學家,工程師及生物醫學科研人員各占一半。此外,設有經濟發展局負責推廣業務和促進外國投資,以及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幫助國內企業走向海外。
如今,在生物醫藥方面,“新加坡制造”在全球俨如一張亮麗的名片,出政策的穩定性,知識産權保護、便利的營商環境和重視英語的工作氛圍都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科研人員前來的關鍵。
早于2005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已經說過,加強創新、創業和研發都是重新打造經濟的策略。雖存有風險,但身爲小國的新加坡必須去做。隨著疫情的發展,關于醫療物資的爭端也在全球層出不窮,而新加坡的生物醫藥業則在疫情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看來,新加坡當初的決定是相當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