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主動檢查每個客工,不管有沒有症狀,每天平均檢查1500到2500名客工,過萬的病例絕大部分是客工。(法新社)
作者 陳詩語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本月24日在專欄發表的《Cheng Hu 搞砸了,怎麽辦?》,指新加坡政府在抗疫方面出現了三個缺口,結果引起網民議論。
(星洲日報截圖)
不少網民認爲作者暗指馬來西亞政府在抗疫措施方面比新加坡要好,似乎在幸災樂禍。
其實鄭丁賢也只是在發表個人看法,至于被認爲在暗諷新加坡政府的不足,就見仁見智,各自诠釋了。
不管是有批評才有進步,還是言論自由,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筆者認爲在抗疫還在奮戰的當兒,無需太早在旁比手劃腳的,要追究問責也等抗戰結束,當務之急是要吸取經驗,找出疫情漏洞,更好地阻遏疫情擴散。
冠病病毒不時在病變,所謂的專家對這病毒特性仍在持續研究中,各國政府都只能根據手中的研究報告來根據國情制定應對策略,不在其中,實難論斷。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衣帶水,是毗鄰而居的友好鄰居,淵源深厚,但國情終究不同,面對的難題各異,制定的應變措施當然就不同。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衣帶水。自馬國3月份實施“鎖國”後,新柔長堤的車輛就屈指可數。(聯合早報)
這就很難把兩國放在天平上比較,真的要比一比,那又要如何判斷呢?用數據來判斷疫情的嚴重性夠科學依據了吧,但要用哪個數字呢?
總確診病例?那就有人會說各國人口不一樣,那對人口較多的國家不公平。
每百萬人口的病例?以新馬來說,截至同日中午,新加坡每百萬人口就有1911起病例,馬國有173起。看起來和總病例的比較結果一樣,案例超過1萬1178起的新加坡比馬來西亞的5603要嚴重多了。
問題就來了,病例得通過確診才能證實,那不就檢測越多病例就越多,大範圍檢測的國家就“吃虧”了。
若以總檢測人數來看,馬國有11萬7406人,新加坡是9萬4706人,但若用每百萬人口檢查的人數來看,新加坡是1萬6203人,馬國是3627人。
或許有人說應該只用總檢測人數就好,因爲那代表你檢查的人數是多少,然後得出多少病例,比較恰當。衍生的問題就來了,檢測對象的染病風險指數。
以新加坡來說,衛生部主動檢查每個客工,不管有沒有症狀,每天平均檢查1500到2500名客工,過萬的病例絕大部分是客工。
馬國呢?對象主要是公民,居住環境比較不良的客工並沒有主動檢查,就別說非法外勞了。這個數字的背後隱藏了新加坡挖開高風險客工防疫漏洞之際,馬國客工這塊是否是隱藏的火藥庫,只是還沒爆發? 光是疫情嚴重程度都會有不同看法,更別說是兩國用不同的方式和力度來推動抗疫措施了。
新加坡地小,人口密集度高,馬國地大,人口密集度低,這就帶出了人口密集度高的新加坡冠病傳播風險高,但馬國相對是地廣人稀,要追蹤病例的接觸者難度要大很多。
馬國相對地廣人稀,還有不少人居住在群山環繞的郊區。(新海峽時報)
新馬兩國針對自家國情而出台的抗疫措施各有可取之處,也各有改善空間,有人認爲新加坡太婦人之仁,不夠嚴謹。有人認爲馬國沒妥善准備就鎖國,導致物流中斷,菜農果農受苦。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兩國政府都在不遺余力並不時修正地去找出最有效方式推行抗疫措施,以盡快結束這場抗戰。
作者鄭丁賢的看法不無道理,但當中比較讓筆者挑眉的是他列出的第二個缺口:
“太過依賴Cheng Hu的人民——問一問新加坡人,相信什麽?不相信什麽?很多人會回答,cheng hu講的就可以相信,cheng hu沒有講的,就不要相信。新加坡人民信任的程度,應該是世界之最。政府說的都是對的,政府沒說的,不當一回事。”
這可能是新馬兩國最大的不同,新加坡人民相信政府,政府要推行的措施大部分人都會遵守,反之馬國人民不少會抱持質疑態度,更多人是在觀望政府會否U轉,就好象跨州者需要到警局申請准證一例。
還有人認爲政府講一套做一套,馬國行動管制推行初期,違例者當中不少人可能就是因爲認爲不會嚴格執行,結果變成以身試法。
對政府的依賴或信任是好是壞,可能又是另一個各自表訴的課題,不過相信沒有人會對發表“溫水消毒”言論,或者在行管期間和他人公然聚餐,抑或是叫婦女扮小叮當的馬國高官有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