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前先拍照,“手機先吃”成了常見的用餐行爲。最近因實施阻斷措施,人們宅在家,要吃個飯,還真得靠一機在手。
無論買新鮮食材或外賣,可以用手機上網采購或訂餐。有的餐館還突發奇想,善用科技呈現如餐館用餐的體驗。三餐宅在家也不寂寞,可以用手機應用或約親友上網視訊,線上一起吃飯。
有手機便能解決三餐,甚至和朋友“一起”吃飯。(iStock圖片)
網購宅配送上門
過去幾個星期,陳雪明(32歲)沒上巴刹超市買菜,幾乎足不出戶,但依舊有食材新鮮送上門。她上網采購食材,直接向批發商訂貨,由賣方宅配送貨。她說:“我用過職總平價超市的網店買米、廁紙等,但有時候安排不到送貨時段。網上搜索後發現,有不少批發商推出宅配送貨服務,便試著購買蔬菜水果還有肉類海鮮。我和先生目前在家辦公,每天都下廚。前幾天,我也爲母親訂購食材,安排送到她家中,讓她無需出門買菜。”
這類宅配送食材的服務,自病毒阻斷措施實施以來,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當中不少是批發商,過去營運方式爲企業對企業(B2B),現在非常時期,積極拓展消費者市場。
陳雪明上網購買各類食材親自下廚。(受訪者提供)
蔬菜水果批發商Fresh & Green Wholesaler,是迅速轉變營運方針的例子之一。行銷經理胡永志透露:“我們向來主要供應給本地餐館、快餐店、分銷商等等,4月初改以推出網絡生意管道,面向一般消費者。”
Fresh & Green Wholesaler有送貨服務。(受訪者提供)
疫情影響日日變,網絡營銷策略邊做邊調整,跟著需求走。胡永志說,目前通過面簿宣傳,用WhatsApp和顧客溝通,以PayNow電子付款方式交易。同時,已著手設置自家電商平台網站。他正面看待生意性質的轉變,認爲食材批發商也可以通過網絡科技發揮潛能。“轉戰網購電商這一塊是全新領域,我們也在摸索,但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大衆,刺激生意。”
平時到巴刹可逛不同檔口,到了網絡菜市場,選擇更百花齊放。從農場、精致超市到鄰裏雜貨店,都紛紛開辟電商管道或上社交媒體,分一杯羹。
精致食品供應商Classic Fine Foods,近期開設網店Classic Deli(www.classicdeli.market/sg),人們直接網購,在家可享用和牛、鵝肝等平時上餐館才可品嘗的食材。
Classic Deli網店售賣各類精致食品。(受訪者提供)
本地水産養殖業者“Aquaculture Centre of Excellence”(簡稱ACE),擁有面積約爲三個籃球場般大的封閉式浮動水産養殖場“環保方舟”(Eco-Ark),並推出網站www.ace-fishmarket.com,人們可上網選購石斑魚、鲈魚等等。創辦人廖萬達說:“年輕一代比較少上濕巴刹,上網買魚帶來便利,可以隨時查看貨源。”
消費者能上網在ACE-Fish Market買魚。(受訪者提供)
網絡直播賣食材
網絡直播的流行,爲買賣食材增添“看頭”,食客點點手機屏幕就可以買肉買海鮮。這類網絡直播賣食材的概念,在中國已流行一段時間,本地近來越來越多商家、魚販等加入直播行列。
看好食材線上網購市場,田銘唱(28歲)和何國強(24歲)大概三個星期前于面簿開設JK Seafood,開始直播賣海鮮。田銘唱說:“我們各自的工作因疫情而受到影響,于是決定做新嘗試。雖然是新手,但熟悉網絡運作,吃的用的都可以網購,尤其食材是消費者日常所需,最大衆化了。”
田銘唱(右)和何國強開設JK Seafood,直播賣海鮮。(受訪者提供)
發揮創意 距離不是問題
田銘唱和何國強的貨源來自竹腳巴刹相熟的魚販,和一般直播銷售方式不同,不設當日“海鮮清單”,而是根據食客網友所需來賣。田銘唱說:“直播時網友可以留言或私訊問有哪些海鮮,我們現場稱重量,告訴你價錢。”
位于荷蘭村的本地超市Taste Singapore,也看好直播潛能,近期和面簿群組Singapore Home Cooks合作推出網絡直播,後者創辦人徐美玲(44歲)說,七年前開設該群組是爲讓愛好烹饪者交流心得,分享食譜,目前會員近四萬人。病毒阻斷措施期間,幾乎每天推出網絡直播。
Taste超市是遠洋海産公司旗下品牌之一,執行長郭炳福(60歲)受訪時說,看好網購趨勢,近日將推出手機應用。他看好發展前景:“爲了保持競爭力,融入科技元素很重要。尤其經過這次疫情之後,人們更體會到網購的便利,各生意也得迅速搭上科技列車,現在只是個開始。” 然而,隔著手機或電腦屏幕,始終不如可以親自挑選食材。因此,商家得提供多元實用服務,虜獲消費者芳心。
田銘唱說:“直播賣魚市場也有競爭,我們提供當日送貨服務,也會根據顧客要求處理食材,如去骨去魚鱗。做任何生意一樣,建立口碑和信譽很重要。”胡永志說:“我們會多拍照片給消費者看,說明蔬菜水果的來源,也分享一些烹饪及蔬菜水果保鮮貼示。”
廖萬達則認爲,只要掌握消費者心理,便能以科技拉近距離。他說:“接下來將推出ACESmart鲈魚販賣機,未來三年內在全島設置80台販賣機。屆時,人們可以通過玻璃門看魚肉品質,電子付費。此外,也探討推出已腌制好的魚肉包裝,方便人們快速烹煮。”
社媒群組分享小販外賣
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想叫外賣,可用手機訂餐。然而,小販大多沒有加入送餐平台,社交媒體上的不同面簿群組迅速成軍,爲小販和餐飲零售業打開科技之門。
其中一個面簿群組Hawkers United 2020的發起人周志偉(42歲),是牛車水大廈熟食中心金記潮州鹵鴨粿汁的攤主,屬第二代小販。他察覺許多小販不谙網絡科技,所以創立該群組,幾個朋友也義務幫忙當“管理員”,爲貼文分類,讓人可根據食物類別搜索,仿佛成了一個小販美食指南。該群組4月3日設立以來,已吸引25萬會員加入。
他說:“以我開檔的小販中心爲例子,這裏超過200個檔口,但只有十個使用送餐平台。一些近期開始使用,但擔心抽傭壓力。”據知,有的送餐平台抽傭高達三成。
國家環境局上個月19日宣布,使用送餐服務的小販,將可申請500元一次過補貼,以協助他們承擔有關費用。攤販只要在4月7日至5月31日期間,通過送餐平台或第三方物流服務送外賣,就能夠申請。
周志偉說:“一些小販向我們反映,這個面簿群組有助吸引新食客來打包,希望他們以後會成爲常客。
這個面簿群組只是個開端,加入的會員相信都是熱愛美食,支持本地小販。大家一起發揮團結精神,你不會上網,我幫你貼文宣傳檔口,未來這個平台相信會繼續活躍。”
雖然不從事餐飲業,但同樣秉著一顆積極推廣本地美食之心,陳潔瑩(33歲)上個月中開設面簿群組Save Our Stalls-Help the Senior Hawkers in Singapore,貼文都是介紹年長小販們的檔口,希望能爲他們做網絡推廣。
從事航空業的她強調,這不是宣傳,純粹希望盡一分綿力。“新加坡小販美食選擇多,也許當中有你我未曾吃過的美味,所以這個平台可以爲他們做口耳相傳的介紹,希望他們都能繼續經營下去。”用餐時間要打包的話,她會參考這些貼文後選擇光顧鄰近地點,盡量以行動支持小販。
在家享用餐館體驗
餐館方面,科技策略不一,不僅是網絡訂餐或開設送餐平台,有的還善用科技炮制如餐館用餐體驗。 精致餐館Saint Pierre可謂“技高一籌”,食客選擇外賣還可以通過視訊平台Zoom和廚師“見面”,聽他看他介紹虛擬用餐體驗(Virtual Saint Pierre)菜肴,宛如平日在餐館般。精致美味、高雅的室內設計、優質服務等,都是精致餐館的特色,廚師及食客隔著屏幕,如何複制,是最大挑戰。
Saint Pierre的虛擬餐館體驗,食客可以通過視訊和廚師見面。(受訪者提供)
創辦人兼主廚蘇魯本(Emmanuel Stroobant,52歲)說餐館盡量照顧各環節:“服務員穿著制服,親自上門給食客遞送餐盒。食客陸續登錄Zoom後,我便會在視訊裏介紹菜肴,和食客打招呼交談。”餐館虛擬用餐體驗有兩種菜單,售價每人$180++或$220++,至少15人,須五天前預訂,有特色但價格偏高。他說,未來會依需求而定,看是否繼續虛擬餐館體驗。
藍蓮花集團執行董事吳志雄也用手機和食客保持溝通。他說:“食客收到餐食,我會通過手機視頻通話(video call)或傳簡訊,告訴他們享用食物的步驟、搭配等等。和熟客打個招呼,保持聯系,分享餐館最新促銷。”
集團旗下的餐館藍蓮花(Blue Lotus)和OPIO Kitchen & Bar,上個星期和面簿群組Makan Party SG合作直播“吃飯派對”。四名博主通過Zoom視訊一起吃著餐館外賣做介紹。他說:“直播中,我在線上回答網友提問,這也仿佛是面對面招待客人一樣。雖然屬商業宣傳,但一次直播可以接觸不同受衆,算是餐館的新嘗試。面對疫情帶來的營運挑戰,餐館得不斷想新策略。”
藍蓮花集團以手機視頻通話或簡訊向食客說明如何處理送餐食物。(受訪者提供)
和親友一起視訊聚餐
除了看直播裏別人對鏡頭吃飯,人們也可以自己在家開“視訊吃飯大會”或通過各手機應用,和親友網上聚餐。
過去兩三個星期,廖文冰(46歲)便是通過這個方式繼續和家人吃飯。她說:“我們三兄妹感情要好,原本每星期一起舉家吃飯。這陣子,大家訂購同樣的外賣送餐,開啓通訊應用FaceTime一起吃著同樣的食物,聊天如常,仿佛面對面一樣。我們也常以FaceTime與定居澳大利亞的父母聯系。”
她也用Houseparty手機應用和朋友吃飯,先上網相互給對方訂餐,然後同時間上線吃飯聊天。同事之間也有類似安排,她是公關公司Gastro-sense董事,和同事相互安排送餐“請客”,打破居家辦公的距離。
她說:“科技的先進,帶來多種可能,不妨發揮創意。我和親友的線上吃飯活動,長達兩個小時,虛擬世界裏一起吃飯也挺好玩的。”
記者:黃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