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位于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所以稱爲湖北。
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就有很多諸侯小國,到春秋戰國時候,湖北屬于楚國政權的管轄範圍,一直到如今,擁有近3000年的曆史。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湖北出現了哪些名人呢?
1
楚莊王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爲令尹,重視社會生産,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于楚國。爲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谥號莊,葬于紀山。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爲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2
鍾子期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曆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歎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爲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3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爲“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爲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爲“風騷” ,對後世詩歌産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4
光武帝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 。東漢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西漢建平元年,生于陳留郡濟陽宮 。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作爲漢室宗親,隨兄劉演起兵于南陽郡,號“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于河北鄗縣南千秋亭, 尊奉漢元帝爲皇考,光複漢室,定都于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
經過長達12年統一戰爭,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複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中元二年(57年),劉秀去世于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二歲,葬于原陵,廟號世祖,谥號光武皇帝。
5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6
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苎翁、東岡子,又號“茶山禦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爲“茶仙”,尊爲“茶聖”,祀爲“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爲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 [2] 《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谑談》三卷。他開啓了一個茶的時代,爲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7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後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
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爲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
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于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 [5-6] 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廟號世宗,谥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8
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爲漢王。次年,攻陷鸠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爲太師,張必先爲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爲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9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蕲春縣蕲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爲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爲“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爲師,參考曆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劄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
曆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爲 “藥聖”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于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爲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爲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
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余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淩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爲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谥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恢複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