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族大黃魚
2019年的冬天,舟山的天氣有些反常,連續多日氣溫都在20度上下,但經曆過幾場寒潮的樹木層次分明,綠的依舊綠,黃的已是金黃。12月17日,冬日裏一個暖陽天,一大批國內漁業資源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浙江海洋大學,爲一個項目出謀劃策。東海漁業資源重建智能裝備和關鍵技術研究,這個項目的研究方向,正是很多舟山人、浙江人常挂在嘴邊的話題,東海野生大黃魚還能不能吃到?
一個充滿挑戰的項目
浙江省科技廳農村處2019年推出了兩個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其中一個項目委托給了浙江海洋大學牽頭的科研團隊。目標很明確,用3年時間,將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恢複到1000噸。
大黃魚是一種多年生魚類,根據種群不同,魚的壽命也有較大差異,其中壽命最長的是岱衢族的大黃魚,最長魚齡可達29歲。魚齡越長,意味著魚類的性成熟年齡也越晚,資源的修複難度自然也就越大,而項目組要恢複的就是岱衢族大黃魚漁業資源。
爲什麽要盯著資源恢複難度這麽大的大黃魚不放,項目組的首席科學家嚴小軍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爲,大黃魚位列中國四大海産之首,是中國最著名的海洋經濟魚類,産量曾長期處在萬噸以上,曾是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佳肴,但由于過度捕撈以及環境的變化,野生大黃魚數量銳減。
水産科研人員認爲,有責任和義務將野生大黃魚資源恢複起來。而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朱華潭督查專員認爲,浙江省2013年啓動了東海漁場修複振興計劃,經過多年努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大黃魚的資源恢複效果不明顯。此次。浙江海洋大學主持這個項目,意義特別重大,難度也非常大,標准很高,3年能否如期完成,充滿挑戰性。
漁業資源修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最典型的如加拿大紐芬蘭漁場鳕魚資源,曾有“踩著鳕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傳,但經過幾個世紀肆意捕撈後,鳕魚幾乎在這裏絕迹了。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孫松教授認爲,目前對大黃魚的全生活史、洄遊機理、生物習性等研究還不深入,原有的自然棲息地是否還適合大黃魚的生存,這些問題都有待科學家們去研究,需要做的前期工作量非常大。但對這樣的開放性研究課題他感到非常欣喜。
爲大黃魚野化設計“專網”
傳統東海大黃魚,主要是指岱衢族大黃魚,嚴小軍團隊通過前期研究已經可以通過基因特定序列比對及特定肌肉脂肪酸比值等方法、指標,進行准確辨別。但目前多年生的野生岱衢族大黃魚資源量非常少,偶爾捕到成體野生大黃魚都會成爲當地的網絡新聞。
目前岱衢族大黃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已經成熟,每年的增殖放流也一直在進行。但上海海洋大學呂爲群教授指出,大黃魚的遊泳能力並不強,投放魚苗後,在自然海域能否捕到食物,自己又能否逃脫其他魚類的捕食,他並不表示樂觀。
這個問題,項目組已有考慮。在研究了大黃魚的東海活動區域後,項目組選擇了中街山列島附近海域作爲野化訓練基地。嚴小軍告訴記者,野化訓練非常重要,是項目組爲提高增殖放流大黃魚生存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
野化訓練將采取從純人工到純野生逐漸過渡的方法。爲此,項目組研發了一款專用的大型可降解網具。在魚苗投入海區後,先在網具內生活,定時投餵足夠食物,網具能有效保護投入海區初期的大黃魚免遭大型魚類捕食,自然的海況也將提升它們的遊泳、捕食能力。
合理設計的網眼尺寸能保證一些小型魚類進入,補充食物來源。該網具具備自然降解能力,在3個月~5個月內將完成降解,網具的降解周期,剛好與大黃魚在該海域生活的周期吻合,確保了投放的大黃魚能夠融入野生大黃魚的隊伍。
嚴小軍借用成都大熊貓保護的案例,來介紹大黃魚野化訓練基地的建設思路和意義,而現在的東海大黃魚,又何嘗不是“海裏的大熊貓”呢?
重建瞄准新模式
專家們對項目充滿了期待。孫松認爲,我國漁業産業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近海養殖業受可用海域、環境汙染等問題限制,發展空間幾近飽和,近海的捕撈産量也很難再有大幅提升,這個項目將深海養殖和大型海洋牧場建設結合起來,不僅經濟價值大,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更大,如果能夠成功實施,將有典型的示範意義。
但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黃大吉研究員擔心的是大黃魚自然資源衰退幾十年了,新的生態平衡已經建立,突然投放這麽多大黃魚進入自然海域,生態環境是否能支撐。集美大學農業部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勇教授認爲,按照目前增殖放流技術,放流存活率在1%左右,按1000噸産量計算,需要投放2000萬~2億尾大黃魚幼魚,需要投入的經費巨大。更多的專家則把目光聚集在大黃魚洄遊習性等基礎研究上,認爲這部分工作以前的研究基礎比較薄弱,後續開展工作可能困難重重。
“這些困難,項目組在前期研討中也充分考慮到了。”嚴小軍說,“東海漁業資源的修複,特別是大黃魚漁業資源的修複,困難特別多,僅僅依靠傳統的增殖放流,效果不明顯,這也是爲什麽大家都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人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思路。”專家們的顧慮更多是從項目能否順利結題,項目資金是否足以支撐項目實施等現實問題。
嚴小軍團隊表示,對于這些問題,他們已有考慮,並將進一步摸索。據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浙江省科技廳資助金額最大的項目之一,同時,還將籌集各方資金和物資,支持項目開展。
同時,嚴小軍解釋了項目定位中“重建”的意義。重建意味著選擇野生大黃魚爲典型種類創建東海漁業資源的示範性重建,通過智能裝備與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突破群體野化訓練與季節性定居化兩項卡脖子技術,重建野生群體種質資源與棲息地,創新野化訓練與集聚化的智能技術系統,重新確立洄遊路線與機制,重新估算食物鏈結構與生態承載力,建立新型生産方式,即形成養—釣—捕新型生産方式,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全海域海洋牧場。(本文轉自【海洋財富網】。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大黃魚資源水産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