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覺得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是西安最被低估的景點之一,與大雁塔和陝西曆史博物館相比,更加靠近西安城市核心區域的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卻顯得冷清很多,不過正因如此,有幸來到此地的遊客們,也能夠享受更好的觀光環境。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距離非常近,可以算作是一個景點,其地理位置優越,位于繁華的南稍門商圈,交通也十分便利,地鐵二號線南稍門站距離景區的北門僅有步行數分鍾的距離。近年來因工作的原因雖經常往來與成都和西安之間,但我卻一直沒有時間參觀,此次參加當地旅遊局“城市故事·看荐西安”的城市主题活动,终于得以如愿。
准確地說,小雁塔是西安市區現存唯一的唐代建築,它不像大雁塔那樣在之後的年代中經曆了毀壞與修複重建。小雁塔至今仍保持著唐朝時的結構,雖然從塔體上到下盡是歲月的痕迹,但總體來說依然完整而堅固,爲我們了解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建築風格提供了一扇難得的窗口。
小雁塔原名薦福寺塔,是一座早期中式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而“小雁塔”的名稱源于其造型與當時的大雁塔十分相似,而規模相對略小,如今,大雁塔的外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個名稱卻一直沿襲了下來。衆所周知,佛教是泊來的宗教,最初的佛塔是具有西域建築風格的,在佛教逐漸本土化的過程中,中國建築的特點逐漸地滲透到了其中,不同朝代的佛塔外形體現了這一變化,而小雁塔,則是佛教建築在唐朝時期的一個典型代表。
相比木質建築的脆弱,磚石建築更加容易保存,但千年的風雨即使對于石材,也是破壞力十足的,雖然總體保存良好,但整個小雁塔表面卻布滿了各種傷痕,其中最明顯的位于塔頂,當地人說是遭受雷擊而損壞。出于文物保護的目的,現在的小雁塔不允許遊客登塔參觀,甚至不允許靠近,雖然遺憾,但這也是十分必要的。
仔細觀察塔身細節,更加能夠領略到唐朝建築的美感。與後來各朝代花裏胡哨、雕欄畫棟的精美建築相比,唐朝時的建築審美更加貼近現代,也更加高級,很少出現過度裝飾,簡單明了的線條,美觀適中的比例,對稱大氣的布局無不讓人對這一時期的匠人們頂禮膜拜。小雁塔的外觀很簡約,幾乎就是一層層薄片的堆疊,而在這堆積的過程中有充滿了重複與改變,從塔基向上看,每一層結構都像是樂章中的一個小節,雖然總體遵循共同的框架,但細節又無處不體現著獨特,到了樂章的終末,節奏漸漸加快,每一層的高度也開始遞減,直到在塔頂戛然而止。
在我看來,這座有些破損的古塔遠比大雁塔、鍾鼓樓和城牆更加具有曆史價值,因爲它是今天的西安與大唐都城長安之間爲數不多的紐帶之一,只要能保護好小雁塔,這座城市的大唐氣質就不會散去。
參觀完小雁塔,我又匆匆來到西安博物院。小雁塔與西安博物院位于同一區域,並且相互連通,步行兩三分鍾就可以從塔下來到博物院正門,博物院的閉館時間是17:30,所以我只有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參觀。從遠處看,西安博物院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頂部的屋頂體現了不同時期傳統建築的風格,而最中央類似于天壇的圓形攢尖頂如同畫龍點睛一般,讓整個博物院原本規則嚴謹的外形變得靈動。
西安博物院的設計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思成的弟子張錦秋,這座建築充分體現了西安這座城市的特點,並且做到了外形與功能的平衡。
博物院的內部寬敞而明亮,攢尖頂下的環狀玻璃結構可以采集來自任意方向的陽光。博物院的展廳分爲三層,分別展出不同年代、不同主題的實物和資料。因爲時間緊迫,我能參觀的內容並不多,所以直接來到了位于負一層的“帝都萬象”展廳。
一進展廳,我就被各種陳列于玻璃櫃中的實物展品所吸引,這裏有來自不同時代的珍貴器物,能夠非常直觀地反映當時社會的生産力和生活方式。圖中的是周朝的青銅簋,主要用于盛放食物,並且其數量和制式都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有關。雖然來自非常遙遠的時期,但這些青銅器表面的花紋造型依然非常精美,讓人對神秘的先秦時代充滿想象。
來自周朝的編鍾,精美而大氣,讓人忍不住想象其敲響後的音色。在那個遙遠的奴隸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藝術也在那個年代生根發芽。
唐宋時期的鏡子,背面總有複雜而美觀的花紋。在古代,女子們多使用金屬鏡面來梳妝打扮,而鏡子的背面,則是匠人們用于體現自己手藝的最佳場地。
唐朝不愧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巅峰時期,這一時期的藝術品無論是造型還是配色,即使放到當代,也是國際頂級的水平。
展廳中有來自各個朝代的藝術品,通過這些實物,我們可以很大程度上還原當時的社會習俗。博物館是時空的節點,在館內不大的空間裏,不同時代的文明在這裏交彙重疊,讓我們能夠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這是一個來自南北朝時期的椁,就是仿制棺材的器物。作爲一名古建築愛好者,我的注意力立刻被這一這一房屋外形的石椁吸引。唐朝時的木質建築很少保存至今,而唐朝以前的就更不多見,但一些石質的文物卻可以讓我們一覽當時建築的風采。據考證,這個椁屬于北周的西域商隊首領,椁表面的雕刻花紋同時具備中原和西域的風格,而其正面的牌匾位置同時寫著漢字和已經失傳的粟特文。
在人類的曆史上,有太多已經失傳的語言和文字,而漢字則是爲數不多能夠貫通數千年曆史的系統化符號,無論是來自秦漢還是唐宋的曆史資料,我們都能夠非常輕易地讀懂,不得不讓人感歎漢字的力量。
從這個椁上的浮雕來看,南北朝時期的建築已經初步具備了唐朝建築的形制,無論是屋脊線條、鬥栱還是門窗,都讓人聯想到山西五台山上的南禅寺大殿,不同的是南北朝還更多地用到曲腳人字栱,這一結構在進入唐朝後越來越少見。
不知不覺,閉館的時間到了,而我甚至沒能夠完整地結束一個展廳的參觀。無論是小雁塔還是西安博物院,我都建議來訪者准備好充足的時間,並且要多來幾次,否則即使是走馬觀花,時間也會捉襟見肘。在閉館的通知聲中,我不得不走出了展廳,剩下的內容,就留給下一次吧。西安,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