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桌子大小的露天“門市”,一架用的油光發亮的老式補鞋機,用木板支起的攤子上面排放著皮革、錐子、剪刀、萬粘膠、刷子等工具,還有兩三張折疊凳,是給客人准備的。
他們生活在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裏,做著最不起眼的工作。他們憑借自己的修鞋手藝,縫縫補補。他們爲了生計整天忙碌著。他們是街頭的修鞋匠。
今年58歲的老余是四川人,1982年來到三門峽,最早的時候在鄉下農村爲人們修鞋。後來,又轉戰到了城裏,誰知一幹就是38年。周圍來修鞋的人說,他算是最早來到三門峽的修鞋匠了,我家女兒的鞋從小到大都是他修的。老余風趣地對攝影師說:“現在我來到城裏修鞋也算是農轉非了。
雖然說每個月要交100元的管理費,但也算有了固定的攤位,能安安心心的修鞋,不像以前東奔西跑的。”天暖和的時候還行,一天修十來雙,一雙鞋手工費3到5元,一天掙三五十元。
天冷的時候,忙活起來倒沒什麽,但是最怕的是沒有修鞋的顧客。就像今天,我們呆在這大半天了還沒有碰到一個客戶。老余說著指指了周圍其他正在閑著的同行說。
上午的生意一直不好,天很冷。攝影師看到一位中年婦女模樣的修鞋匠從腿下取出一個已經快要熄滅的小煤爐,隨後又夾了塊兒煤球放了進去。
她告訴攝影師:“我們呆的這個地方沒有陽光,天又冷,又沒有生意,凍的實在難受,後來就想辦法買了一個小煤爐來取暖。這位修鞋匠一邊說一邊把手放在煤爐上不停的搓著。
中午吃飯的時候,老余叫了一碗面,在攤上很快的吃完了。他說:“現在冬天天比較冷,我們每天早上九點出攤,中午不休息,怕有人來修鞋找不到人,天黑的時候就回去。”下午,老余有幾雙鞋要修,我不好意思再打擾他,就離開了他的修鞋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