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成長歲月,非但沒有擊垮三名年輕人勇敢活下去的決心,反而讓他們鍛煉出比同齡人更堅強的意志力,學會自力更生並開創自己的未來。
在林佛芯的記憶中,童年歲月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沒有一個真正可稱爲“家”的地方。
從誕生到現在,林佛芯(21歲)從未見過親生父母,年幼時就被人領養。不幸的是,年紀輕輕的他遭領養者虐待,手臂上挨打的痕迹被學校教師發現後,他才得以離開領養家庭到兒童院居住。
10歲那年,他又從兒童院搬到寄養家庭,一年半後,這個家庭決定不再參加寄養計劃,林佛芯得知消息當天,就必須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收拾好行李搬離。
遷入第二個寄養家庭後,林佛芯碰上同樣遭遇——這個家庭不到一年也不再讓他寄養,林佛芯只好離開。這一次,他來到新加坡救世軍屬下The Haven兒童院,總算有個地方可以讓他安定下來,而且一住就是七年。
林佛芯說:“還記得剛搬進The Haven兒童院時,是我經曆過最黑暗的時期。我當時只有14、15歲,剛搬進兒童院沒有朋友,覺得周圍的人都不知道我想要什麽,親生父母也不在身邊,感到非常孤獨。”
然而天性樂觀的他已學會接受。“經過多次搬遷,我已學會過簡單生活,身邊不需要有太多東西。”
去年,林佛芯受聘于新加坡救世軍,負責管理貨倉,也在那裏暫住。他接受職總英康慈善基金OrangeAid的“未來發展計劃”(Future Development Programme,簡稱FDP)資助,報讀新加坡理工學院的體驗與産品設計專業文憑課程。
“未來發展計劃”提供的經濟援助,讓林佛芯無須爲學費操心。他目前半工半讀,下課後就到救世軍打工,一個星期工作六天。
閑暇愛畫畫
有了經濟援助和打工賺來的錢,林佛芯的生活不再捉襟見肘。從小熱愛繪畫的他說:“我可以把多余的錢存下來,用來買繪畫材料如彩色筆。每當我開始畫畫時,整個人就感覺比較輕松,腦子裏的雜念也跟著消失。”
除了林佛芯,朱漢祥(24歲)和林嘉嘉(22歲)也是OrangeAid“未來發展計劃”的受惠者。
結交益友發憤圖強
林嘉嘉從小在經濟拮據的家庭中長大,小學五年級那年父母離異,母親從此不再出現在她的人生中。她與父親、哥哥和弟弟同住在一房式的租賃組屋。父親是散工,收入不多,爲補貼家用,林嘉嘉年紀輕輕就開始半工半讀。
身爲家中唯一女生,林嘉嘉平日還得處理許多家務。幾年前,父親一度入獄,三兄妹必須自力更生。由于家境貧困,林嘉嘉得省吃儉用,有時連續好幾天都以快熟面當一餐。背負著生活的重擔,她中學時無心向學,成績一落千丈,畢業後進入工藝教育學院。
在工教院求學期間,林嘉嘉有幸結交一群激勵她努力向上的朋友,于是她發憤圖強,以考上理工學院爲目標。她說:“我意識到讀書很重要,唯有讀好書才能找到一份好職業,才能改變人生的道路。”
去年,林嘉嘉如願考上南洋理工學院,修讀餐飲業商業課程。談到這一路來的艱辛,她透露:“我以前埋怨父母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但後來換個角度想想,這些經曆使我變得更獨立。如今最黑暗的日子已經過去,以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有勇氣去面對。”
貧窮夫妻百事哀
與林嘉嘉和林佛芯相比,朱漢祥在一個相對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朱漢祥的父親在他11歲那年換工作,導致一家開始陷入經濟困境,一家五口從此時不時爲金錢爭吵。
朱漢祥回憶說:“家裏經常吵吵鬧鬧,父母爲錢煩惱,有時會因爲一些小事而責罵我。父親後來患上糖尿病和低血壓無法工作,我們只能自己賺學費和零用錢。”
“未來發展計劃”幫助朱漢祥順利完成義安理工學院的商業與社會企業課程,目前修讀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的人文學士課程。
經曆了坎坷的成長歲月,朱漢祥深深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夢想是成爲小學教師。他說:“我喜歡和小朋友互動,感受他們的活力。身爲教師,我希望教導他們不要犯我以前犯過的錯誤,也希望從他們身上學習。”
助青少年站上更好起跑點
職總英康慈善基金OrangeAid兩年前推出“未來發展計劃”,爲來自貧困背景的青少年提供經濟援助,讓他們可以繼續求學。
從2015年至今,“未來發展計劃”已向600多名青少年分發1000份助學金,總額達255萬元。
除了爲受益學生支付理工院或工教院的學費,助學金也提供他們生活費,協助減輕生活負擔。
此外,職總英康在計劃下也定期舉辦理財和職業輔導工作坊,協助學生應付未來挑戰。
職總英康策略通訊處主管方倩文受訪時透露,超過九成受益者認爲“未來發展計劃”對他們的生活有幫助。
她說:“這群學生在加入計劃前,得同時兼顧學業和兼職工,時常忙得喘不過氣來。如今有助學金減輕生活負擔,他們可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做一些想做的事。”
調查:逾半受惠者畢業後三個月就業
“未來發展計劃”的宗旨是讓這群青少年站在更好的起跑點上,以便在未來找到較好的職業,從而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一項針對計劃的調查結果顯示,55%的受惠者在畢業後三個月內成功就業;另有超過九成在參與個人或職業培訓工作坊之後表示,對未來能否取得成功感到更有信心。
方倩文說:“相信這群青少年將來走上良好的職業道路後,也會以各自的方式回饋社會,發揮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