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在短短的53年時間裏,群雄竟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個又一個短命的中原王朝,在一片厮殺過後的血泊中登場,史稱五代。其他地方政權也不甘落後,形成十個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史稱十國。兵變不斷,戰亂連綿,在這樣的烽煙彌漫中,曆史的車輪進入了一個十分混沌不明朗的謎團當中。
一、朱溫設下鴻門宴
公元884年,在汴州驿館上源驿,有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舉行。就像秦漢之際的鴻門宴一樣,這場晚唐的宴會,也在改變著中國的曆史,被記載在許多史書當中。不僅如此,它還在民間廣爲傳播,成爲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傳奇。
宴會的主角一個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另一位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朱溫原來是唐末黃巢起義軍的大將,後來投靠了晚唐政權。一直以治軍嚴酷著稱,當時是圍剿黃巢的重要力量,他據守汴州,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
李克用是沙陀人,骁勇善戰,在軍中被稱爲“飛虎子”。他一只眼睛有問題,于是就有人送綽號“獨眼龍”。在圍剿黃巢的戰爭中,李克用的力量也在迅速擴大,以太原爲中心形成強大的河東軍事集團。
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在圍剿黃巢的戰爭中相遇,在他們合力夾攻之下,大獲全勝。朱溫特地擺設隆重的慶功宴款待李克用。李克用年輕氣盛,宴會上處處逞強,說話時多有不敬,朱溫內心憤怒,但在宴會上沒有表露出來,他把重頭戲放在了宴會之後。
其實在剿滅黃巢起義之後,藩鎮割據可以說是愈演愈烈。朱溫和李克用是當時的兩強,是勢力膨脹最迅速的藩鎮,兩強坐在一起,表面上是把酒言歡,實際上是暗藏殺機。
李克用在驿館可以說是危機四伏。朱溫的大軍已秘密包圍了驿館,就等著合適的機會。夜幕降臨,朱溫的大軍縱火放箭。李克用所帶的三百名親兵,全部被殺。李克用此時危在旦夕,偏偏這個時候雷雨交加,火箭的威力大減,在幾名親隨的拼死保護下,李克用狼狽逃走。昔日的戰友頓時成爲仇敵,兩大軍事集團的爭鬥從此拉開序幕,他們的爭霸將左右五代時期的政治格局。
二、宦官朝臣內鬥並引狼入室:朱溫趁機建立五代第一個國家後梁
九世紀末期的唐帝國已經病入膏肓,在圍剿黃巢起義的過程中,藩鎮勢力進一步增強,唐王朝已經奄奄一息。朝臣與宦官們卻仍在進行激烈爭鬥,他們紛紛與藩鎮勢力結盟。
公元900年,宦官勢力不僅殺戮朝臣,而且還打算廢黜唐昭宗。要是想制服宦官,無論是皇帝還是朝臣,他們都必須借助地方的力量。他們不約而同的將希望寄托在朱溫身上。他們讓宰相崔胤秘密寫信給朱溫,請其出兵討亂。接到宰相崔胤的書信,朱溫喜出望外,因爲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朱溫大軍立刻出發,目標直指長安城。
宦官韓全海等人情急之下劫持唐昭宗,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但李茂貞根本不是朱溫的對手,交戰失敗後李茂貞被迫交出唐昭宗,此時的朱溫已經完全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權。殘酷的大屠殺迅速展開,七百多名宦官被朱溫統統殺掉,長期被宦官控制的唐朝中央軍隊神策軍被解散。緊接著,這位被大家公認爲忠臣的朱溫,迅速露出了他的另一面,他向朝臣展開了殺戮,甚至殺死了接應他到京城的宰相崔胤,他強迫唐昭宗遷往洛陽,臨走前還將長安城全部焚毀。不久唐昭宗在洛陽被殺,經過一系列的准備。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改國號爲梁,這就是五代第一個中原政權後梁。唐朝長達289年的統治終告結束,但是唐朝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
三、李克用和他的“義子”們與朱溫大軍長期鬥爭
後梁建立後,許多的藩鎮被朱溫掃滅。就連自中唐以來的強藩魏博、成德節度使也因戰敗歸附朱溫。這時只有一個重要人物始終認爲唐朝的曆史並沒有結束,他就是與朱溫結下深仇的李克用。此時距上源驿盛宴已經過了23年,李克用也已經從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變成了成熟的雄踞河東的軍事霸主。
此時真正對後梁構成重大威脅的,也只有李克用的河東軍事集團,接下來的中原爭霸也正是在兩個軍事集團間展開。據史料記載:“朱溫弑殺唐昭宗的消息傳到太原時,李克用向南痛哭,發誓要誅凶討逆,恢複唐朝"。李克用仍然把自己當做唐朝的臣子,以勤王討逆爲旗號與後梁軍隊不斷攻殺。
其實從軍事力量上來講,朱溫的軍隊占據著軍事上絕對的優勢 。但是從道義上來講,李克用是打著爲唐朝複仇的旗號來的,所以在道義上擁有更大的支持。
雙方提高軍隊戰鬥力的制度:
《資治通鑒·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初,帝在藩镇,用法严,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士卒失主将者,多亡逸不敢归。”
朱溫的軍隊有嚴酷的紀律,十分彪悍。他曾經下命令規定:“如果有將校在戰爭中被殺或逃走,他所率的全部士兵都要斬殺,這就是有名的跋隊斬”。對自己的部下尚且如此,對敵兵則更爲殘酷。
李克用則是用義氣相勾連,以他的義子十三太保爲核心組建了強大的義兒軍,然後又以義兒軍爲中心,組建起強大的軍事集團。
廣爲傳唱的李克用與十三太保:
在戲劇中,有很多講述李克用和他的義子們征戰的故事。如《雅觀樓》,李克用的義子李存孝,這位年僅十幾歲,卻武藝超群的義子,在戰爭中生擒黃巢大將孟覺海。在戲劇盛行的年代,描述李克用父子征戰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沙陀國》、《飛虎山》、《太平橋》等。不但劇目衆多,而且十分流行,成爲了一個個經典劇目。正是因爲如此,演繹出了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李克用與十三太保。
據說李克用有十三義子,他們個個武功非凡,都是當時的雄傑暴武之士。幫李克用立功名、打天下。尤其是太保李存孝稱得上天下最骁勇的武將,在千軍萬馬中往來沖殺,如履平地。李克用與他的義子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他們共同浴血奮戰,不斷取得重大戰果。
其實李克用的這些所謂的義子們,實際上是李克用爲了提高自己在中原地區名望才弄的。因爲李克用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所以他在中原地區要形成自己的勢力,他就必須要招納中原地區的很多所謂的義子們。其實義子的“義”,更多的時候反而是“利”,這個義只是一個名頭。
在20余年的時間中,李克用與朱溫一直展開著不間斷的鬥爭。尤其是後梁建立後,雙方的戰爭更趨激烈,在馬上就要一決雌雄的最後關頭,在908年正月,李克用卻暴病而亡。
四、李克用留下的三支箭
直到李克用臨終的時候,李克用仍然在軍營中籌劃著軍事計劃。他把兒子李存勖立爲晉王,取出了三支箭,並且囑咐兒子完成三件大事,第一支箭直指北方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他們正占據著幽州;第二支箭指向了中原王朝之外的契丹;第3支箭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消滅世仇朱溫。
三支箭代表著三個目標,順序不能錯亂。因爲要去攻打朱溫,首先還是需要穩定自己的後方。把北方像劉仁恭,和一直對中原構成強大威脅的契丹等勢力,要加以打擊,才能保護後方安全,放心的與朱溫決戰。這其實也是當時李克用和繼任者需要做出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而李克用把首先討伐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和抵禦當時的勁敵契丹放在第一位,也說明他是把穩定後方作爲自己的第一要務。
劉仁恭,劉守光占據的幽州,是中原王朝與契丹的交界處,此地是軍事必爭之地。李克用將第2支箭,指向契丹,只有不受契丹的強大入侵才能夠無後顧之憂,李克用最終的目標是在朱溫,只有消滅了朱溫的後梁軍隊李克用的軍事集團,才能真正雄霸中原。李克用死時,外面黃沙漫天,真正的大戰將在李克用死後全面展開。
五、三支箭任務完成,李存勖建立五代第二個國家後唐
三支箭任務完成:
李克用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李存勖,正按照他的臨終遺囑,展開強有力的中原爭霸。李克用臨終前留下的三支箭,被供奉在家廟中。每次出征,李存勖都鄭重的取出放在錦囊裏,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這三支箭成爲了李存勖積極進取的指南針。
公元913年,李存勖的軍隊攻陷幽州,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區,劉仁恭父子被擒。李存勖用劉仁恭的血,來祭奠李克用之墓,徹底完成了第一支箭的任務。
公元922年李存勖率領部下大戰契丹大軍,將契丹驅逐出境。李克用交代的第二支箭,也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二個中原王朝,史稱後唐。李克用交代的三支箭,只剩下最後一支了,真正的最後的決戰即將展開。
此時的後梁已經走了下坡路,公元912年朱溫被他的次子所殺,後梁進一步衰敗 。
公元923年10月,李存勖的軍隊進攻梁都汴京,曾經不可一世的後梁,被李存勖的大軍攻破,而灰飛煙滅。
李存勖此時志得意滿,真正達到了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執的地步。也許唯一遺憾的是,朱溫已不在人世,李存勖無法親手將朱溫殺掉,然而這位登上帝王的武士,卻開啓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戲劇人生。
戲劇皇帝戲劇人生:
李存勖從小精通音律,能譜曲填詞。平定中原之後李存勖經常和伶人們一起演戲,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在古代傳統觀念中,伶人的地位是很卑下的,李存勖非常重用伶人,讓他們當官,擔任重要職務,這成爲中國曆史上一道空前絕後的奇特景觀。伶人地位突然間逆轉直上,在現實政治中粉墨登場。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幫著李存勖打天下的功臣,卻被忽視了,這也爲後來再次兵變埋下種子。
伶官中也有正直之士,但更多的伶官,仗著皇帝寵幸,肆意妄爲,官員們敢怒不敢言。有個伶人叫景進,專門替唐莊宗刺探外面的情況,只要有人得罪他,他就在莊宗面前進饞言诋毀對手,對方馬上大禍臨頭。
宦官也重新得到重用。公元925年,宦官和伶人挑選三千民女,填充後宮,惹怒了大量民衆和軍士。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饞言,將功勳卓著平定前蜀的西平王,郭崇韬殺死,兵變再起。魏州等地發生兵變,京城中也出現了叛亂。伶人出身的親軍將領郭從謙,平日把郭崇韬當成自己的叔父,關系十分親近。郭崇韬死後不久 ,郭從謙率部攻打城門,李存勖親率近衛騎兵出擊;但他已衆叛親離,調動不了附近的軍隊,身邊的人也紛紛離開;這個曾經叱咤風雲的武士,現在卻孤立無援,獨自拼殺;在無比的失落和痛苦中,李存勖被一箭射中;稱帝僅三年,便死于非命。
當時只有一個伶人,撿了一些丟棄的破爛樂器,放在李存勖的身上點火焚屍。李存勖編戲演戲都是高手,甚至被許多戲班奉爲戲曲之祖。而在戲外的真實世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編寫了一場無與倫比的悲喜劇。伶人、樂器、和弓箭是莊宗一生中,激情和魅力的代表,參與了他戲劇性的終結。用歐陽修引用《左傳》的話來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六、積極消除兵變,最終卻又被兵變:晚年不幸的李嗣源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是十三太保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先後隨從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戰30余年,屢立奇功。兵變爆發時,李嗣源受命到魏州討伐叛軍。但平叛沒有多久,手下的將士策動嘩變,並且與叛軍兵合一處,擁戴李嗣源爲新皇帝。這是又一次成功的兵變,李嗣源是兵變的獲益者;但他登台後必須強力遏制兵變,否則下一個被殺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兵變源頭:
在五代時期, 禁軍是指精銳部隊的正規軍。禁軍一方面是他們的戰鬥力比較強;另一方面禁軍的統帥由于長期的戰爭,積累了很高的人氣,被部下擁護。像五代的各個皇帝也不敢輕易的動他們;所以當時盡管有很多防範這個兵變的這樣的一些措施,但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
積重難返:
李嗣源十分想要突破兵變的困局,所以他即位之後,首先就是鎮壓和整頓。對于驕悍難制的將士,李嗣源悉數誅殺以絕後患;幾次大規模的屠殺,驕兵悍將動辄作亂的局面被初步改變。李嗣源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重新組建了侍衛親軍;著手建立新的禁軍體系。禁軍除了捍衛京師外,還被派駐各地牽制和削弱藩鎮實力;節度使被頻繁調動,以防止他們形成割據勢力;實力強大的藩鎮被一再分割,實力大減。
李嗣源還力圖徹底消滅産生兵變的土壤。他整頓吏治;使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民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這些措施無疑穩定了政局,也使兵變失去了基礎。
然而李嗣源有無法克服的缺陷。他即位時已經60歲,年老力衰;完善的制度依然無法建立;只好將大量的權利分給家屬親信;由親近的人代替原來的軍閥,成爲新勢力。李嗣源試圖以情義的勾連,來彌補制度的缺陷,但是他能夠成功嗎?
兒子兵變:
李嗣源晚年患病時,宮廷政變再度發生。次子李從榮率兵攻打宮門,妄圖篡位事敗被殺。李嗣源本人驚悸悲恸,淒慘的死去。一連串的宮廷殺戮之後,公元934年,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自立爲帝。
七、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命脈,卻被石敬瑭拱手相送,是漢族之殇。
剛剛即位的李從珂,對太原的石敬瑭十分忌憚。石敬瑭不僅是擁有軍隊的一方諸侯,而且還是李嗣源的女婿。爲了解除石敬瑭的威脅,李從珂決定先下手爲強,逼迫石敬瑭離開老巢。但這一次決定,不僅使李從珂很快死去,而且引發了一個令中原王朝幾百年都無法破解的難題。
燕雲十六州重要性:
爲抵禦李從珂,石敬瑭面臨艱難的抉擇;最終不惜采取非常措施,主動向契丹求援。契丹國內經過一系列改革,此時已經強大起來;爲了獲得契丹大軍的幫助,石敬瑭主動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一措施完全改變了中國北方的政治格局。
燕雲十六州東西綿延約600公裏,南北約200公裏。曆史上這裏不僅是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線,也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分界線。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就不惜耗費大量國力在崇山峻嶺之上修築長城。秦朝建立後更是將長城連接起來。此後各朝各代的中原政權,無不派重兵把守,唯恐有失。因爲一旦失去北方便再無險可守,強國鐵騎便可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
燕雲十六州地區對契丹的影響:
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以後,因爲契丹原來是一個遊牧民族,它基本上是以遊牧作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而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以後,就開始有了一片以農業經濟爲主的這樣的一個地帶。這種情況其實對于契丹整個民族的發展,是有極大的刺激的。而且對于契丹的社會結構,包括遼朝的統治方式,實際上的都有一種啓示或者說一種帶動作用。
八、石敬瑭建立五代第三個中原政權:後晉
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建立了五代時期的第三個中原政權後晉。但是石敬瑭雖然當了皇帝,對契丹卻只能卑躬屈膝。石敬瑭的繼承人石重貴試圖冒死一變,要從契丹人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徹底改變被動局面;但此時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公元944年到947年,契丹大軍三次南下後晉滅亡。契丹人雖然打進中原,但他們的劫掠和暴行激起了中原民衆的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出現了政治空白。
九、劉知遠建立五代時期第四個中原政權:後漢
在中原地區出現政治空白時,太原留守劉知遠趁機發兵,建立後漢政權。他在位僅一年就去世了,次子劉承祐繼位;兵變再次發生,劉承祐被殺。
十、五代時期第五個中原政權:後周
公元951年正月,正率大軍抵禦契丹的邺都留守郭威,被將士們擁立爲皇帝。大軍返回東京建立了新政權,這就是五代時期最後一個中原王朝,後周。
兵變得以緩解:
郭威和他的繼任者周世宗柴榮,都是五代時期很有作爲的皇帝。他們大刀闊斧地革除著弊病,消除兵變也成爲他們治理國家的重中之重。郭威的繼任者柴榮是他的內侄和養子。爲了防止兵變,柴榮在侍衛軍之外,又組建了殿前軍;使殿前侍衛兩司,構成中央禁軍,乃至全部武裝力量的核心,從根本上改變了晚唐以來外重內輕的局面。
革命尚未成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其實除了兵變難題之外,燕雲十六州也始終是後周政權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柴榮的大軍先後征討後蜀、南唐取得重大戰果。但燕雲十六州,始終如骨梗在喉,柴榮迫不及待的想要從契丹人手中奪回來。
公元959年柴榮下決心親征北方,與契丹大軍征戰收複了遼國占領的莫,瀛,易三州;但沒想到就在柴榮准備乘勝進取幽州時,病魔突然降臨,他留下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他的繼任者,他的兒子柴宗訓卻只有7歲。
死神即將到來,柴榮仍強撐著最後的力氣安排後事。他對軍隊的人事做了最後一次大的調整,但沒有想到這樣的調整,仍然未能擺脫可怕的兵變困局。
十一、壯烈的五代時期結束,宋朝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年僅七歲的後周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有傳聞契丹大軍將要南下攻打後周,宰相範質等人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很著急的派遣趙匡胤統率各路大軍北上禦敵。
大軍到了陳橋驿時,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衆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爲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禅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
十二、小結
縱觀整個五代時期,一個又一個統治者粉墨登場,又轉瞬消失。無論是狡詐嚴苛的朱溫、癡迷戲曲的李存勖、年老體弱的李嗣源、命運不濟的柴榮、只有7歲的柴宗訓,他們都無力破解中華大地的政治困局。曆史的車輪已經迫不及待地向前推進,中原大地迎來了一位偉大的帝王一一宋太祖趙匡胤。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
《新五代史》宋 歐陽修
《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
《中國通史》陳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