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當上考古義工已有10年,她認爲參與考古工作是深入認識國家的一種獨特而有趣的方式,並希望能在過程中,發現新加坡更多不爲人知或被遺忘的過去。
從事金融業的王春華平日外表光鮮亮麗,一般人很難想象她其實是個熱愛考古的白領麗人。
王春華求學時期較喜歡地理,工作後一次無意中找到本地一名考古學家的個人網站,便對這個領域産生了濃厚興趣,報名成爲考古義工,一做就是10年。
這些年來,王春華幾乎隨傳隨到,參與了大大小小約10次考古研究項目,與專業考古學家一同深入本地不同角落考古。她不久前參與了烏敏島二戰炮台遺迹的勘察工作,在布滿蟲蟻的森林中協助研究人員清理曆史現場。
令她最難忘的是三年前在皇後坊(Empress Place)進行的大型考古工作,那時她剛好辭去工作,花了整整四個月投入在勘探場地。
皇後坊的考古挖掘工作也是本地曆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挖出了3.5公噸的文物,包括700多年前的龍泉青瓷、元朝小佛像和青花瓷等。
她說:“參與考古工作是深入認識國家的一種獨特而有趣的方式。新加坡雖小,但我相信我國的曆史肯定比1819年還久遠,我希望從自己的參與中,發現更多不爲人知或被遺忘的過去。”
不願透露年齡的王春華也說,要成爲考古義工雖無需專業知識,但對體力和耐力要求很高。
“這類工作一般需要長時間挖掘,參與者不能怕髒,因爲在研究現場需要日曬雨淋,還得在泥濘中尋找、清理和記錄文物,沒有一定的體力和耐力應該做不來,這麽多年能堅持付出的義工人數也不多。”
本地的考古研究項目,主要由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負責。有興趣成爲考古義工的公衆,可電郵[email protected]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