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正從過去的注重調房價向調民生轉變,這一切也都是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指導下,房地産逐步回歸居住屬性的大趨勢。從過去注重調需求到未來更加注重調供給,除了供給量的增加,更包括供給結構的完善。
之前曾提出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實際上就已經爲未來的房地産政策畫出了一幅美麗藍圖,老百姓的居住問題也注定將依賴于多維度供給來實現。
據中新網報道,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動一樣受人關注。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關于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
8月28日,深圳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官方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爲此,深圳提出一個大規模建房行動。大規模建房行動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這兩大塊。
實際上,無論是深圳還是全國,這樣的目標早就定了,方向也早就穩了,只是該如何去執行如何去落實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學習借鑒的。這次旗幟鮮明地表明要學習新加坡模式,也是以深圳爲起點,向房地産將真正服務所有人發起總攻,保證每個層次的人都能夠住有所居。
說白了,市場和保障兩條腿走路,未來將更加強化市場和保障體系的完善,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最終一些人通過買商品房實現居住夢想,稍微緊張點的選擇帶有保障性質的商品房,甚至還可以租賃公租房。未來大城市新市民可能很大部分要通過租房來解決住房問題。
新加坡模式到底是啥?爲啥要學?
新加坡房産模式一直被稱爲奇迹,被人津津樂道。新加坡從獨立伊始就確立“居者有其屋”的國策,旨在“爲所有新加坡人提供策劃周詳的組屋”,明確住房問題必須由官方統籌解決,並與此對應,制定了一系列由官方提供居民住房的土地和房産政策。
新加坡從1964年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建屋發展局興建的組屋,建立起與多數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爲主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主題思想就是要先滿足剛需群體。
而深圳當年是從隔壁學來的,房價最高,買房最難,爲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深圳在不斷嘗試解決途徑。如今深圳就是要走出之前的模式,學習新加坡,所以目標就是在“十四五”期間人均住房面積從27.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
應該說,深圳一直走在時代變革前沿,有媒體稱,深圳“房改”20年之後迎來重大調整。那麽其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這不僅是全國房地産的起源,更是未來房地産改革的先鋒區。
央視評論稱,到2035年,深圳將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政策性支持住房總量不少于100萬套,這些數字意味著,進入深圳樓市的新增住房,房屋性質在發生根本性轉變,深圳的樓市,也將開始一次徹底逆轉。
這是未來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思路。單純指望保障不靠譜,也沒有那麽大的保障能力。單純指望市場自身的調節也不行,因爲總有人不可能指望市場解決。
學習新加坡模式,並不意味著將照搬,我認爲,當年我們的房地産是從深圳鄰居學來的,推動了房價的上漲,也爲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一切時過境遷,調控思路逆轉,學習新加坡模式,或許也將意味著我們的房地産市場真正變革開始。業界認爲,深圳房地産市場走向有風向標意義,這意味著深圳樓市格局會面臨巨變。
全國房地産新格局或將就此拉開,從深圳開始,無論高房價是否長期存在,我們也不用擔心了。話說回來,深圳包括全國的房價很難再大漲,起碼不會出現像過去一樣持續的上漲,因爲調控已經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最近的教訓我們也會反思,高房價問題的確是時候解決了。
當大多數老百姓不再爲住房發愁的時候,有沒有高房價還跟我們有啥關系呢?不管我們將來該如何學習新加坡,但是有一點,民生才是魂,應該學的是新加坡在住房問題方面的解決思想,應真正是把住房當做民生用品看待,不能讓住房市場還沒有滿足中低收入群體時就轉化爲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