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酒在我國曆史上有著很深的淵源,酒自杜康發明起受到了許多豪俠志士的青睐,但是關于茶的起源有許多傳說,當茶和酒傳到宋代文人墨客時,它們又將被賦予一種怎樣的情調呢?
北宋時代
衆所周知,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甚至被史學家們譽爲“文人的春天”。宋朝之所以如此大力地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是因爲宋朝的開國曆史不光彩所致。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先前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當時手掌重兵。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同年,七歲的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爲帝。就在當年元旦佳節,有消息稱北漢與契丹率兵進犯,當時的宰相範質,王璞派遣趙匡胤率兵抵擋。結果趙匡胤走到陳橋驿的時候,突然發動了兵變,轉回京師逼迫周恭帝禅位,史稱“陳橋兵變”。
于是,趙匡胤順利登基並且逐步削減部下的兵權,比如,杯酒釋兵權,管控節度使的財政,各州設置通判等。其中還有一項政策——推崇官員們讀書,這項措施成效極大,並且收攬群書,修宋朝四大書——《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太平禦覽》。
不僅如此,宋太宗還留下遺诏,後世皇帝不得處死文官,這也是成就宋朝是“文人的春天”的重要原因。
當處于思想自由的北宋文人悠哉悠哉的時候,他們將會不自覺與茶酒相伴。
“茶酒古道”與北宋文人的交融
國家重要財政收入
自北宋乾德起,科舉制招收大批的進士。據史料統計,唐武則天時期文舉武舉總共錄入三十六人,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文舉單科就已經錄取進士一百五十三人。有此可見,宋朝朝堂中的文官團隊之強大。
他們在朝中爲官,了解到茶酒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作樂的簡單情趣,還是國家的重要稅收和外交貿易手段。北宋初年,每年從巴蜀地區收繳上來的茶葉足以抵當他們三年的糧食稅。
更有甚者,茶酒在北宋外交和戰爭中也是一種重要手段。宋太宗年間,黨項族起兵作亂,宋朝曾經切斷過對黨項族的茶葉和酒水的供應,想以此來招降黨項族。要知道,這些物資在黨項族的大草原上是制造不出來的,他們必須依靠中原民族的供給。但是,他們是食肉民族,必須靠茶來消化,也就是說,茶葉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只可惜,這項措施沒有一直貫徹下去,導致黨項族自立西夏國,從此從宋朝獨立出去。
文人的風情雅趣
從個人角度來講,北宋文人們與“茶酒古道”往來更多的還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將所有的喜怒悲樂寄托于茶和酒。茶常常代表儒雅情調,而酒則往往象征著情感的寄托這體現在他們的詩詞作品當中。
宋朝的大文豪們常常在失意落寞時會不自覺在詩詞中添入“酒”的意象。範仲淹在邊疆吟出“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思鄉和戰爭愁苦,蘇轼唱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愁苦寂寞和對親人的思念,而歐陽修頌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樂觀與豪邁。
對于詩雅情調的茶,往往只有得大道的文人才會細細的品來。他們往往作爲師長或長者(品德高雅的人),沏一壺茶,與友人坐而論道。伴隨著茶的清香,他們往往能悟出天地間的大道至法,達到列子禦風而行的狀態。蘇轼有“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贊頌,陸遊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追求,李清照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的怅惘。
茶酒的儀式性
作爲古代最常見的兩種飲品,茶和酒還具有非常大的儀式性。品茶一般在文人雅士的會客儀式中出現,而飲酒一般發生在宴會上。
文人們要出席這樣的儀式,必須有著娴熟的茶酒禮儀——什麽時候應該敬茶敬酒,對應與不同的身份應該使用何種品級的茶具和酒具,舉杯的儀態和次序也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所以,宋朝重禮,“茶酒古道”也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文人們的行爲規範,讓禮法貫徹在每一個環節中,從而有益于對天下萬民的管教。
在戰爭的出征前夕和征戰還來的時刻,將相官兵們都會開懷暢飲,這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儀式。出征前,飲酒可以鼓舞士氣,這時候,將軍們一般會用一些氣勢十足的動作來表示出征的決心,比如說,摔碗,並且慷慨陳詞,此戰,不勝絕不歸。而這些看似走過場的儀式確真的可以賦予他們勇氣和實力。比如,我們熟知的武聖人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在酒席之際輕輕松松便取敵方上將首級,歸來之時就還是溫和的。
茶也是會客儀式中的一種。在客人登門時,文人們往往會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好茶,以便跟客人套近乎,同時也能顯擺顯擺自己的闊綽。這種儀式在今天仍然被認爲是非常正式和優雅的待客之道,以茶待客的人往往被人們認爲情調高雅。比如,在《倚天屠龍記》少林掌門人待客是以茶代酒,《西遊記》中道觀也是以棗子茶來招待唐僧師徒。
結語:
“茶酒古道”在古代曆朝曆代都受到非常大的重視,每個朝代和百姓都會用它們進行貿易和情感寄托。尤其在北宋文人的手裏,它們被賦予了深厚而純真的情感。
可以這樣說,“茶酒古道”爲北宋文人們詩畫添筆,北宋文人們也成就了“茶酒古道”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文人與茶》胡長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