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據彭博社報道,騰訊已將新加坡選爲亞洲中心,正計劃將包括國際遊戲發行在內的業務轉出中國。另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華爲的雲事業部、阿裏旗下螞蟻集團、騰訊旗下微衆銀行和中國第二大券商海通證券,都在尋求與新加坡當地的産業組織建立聯系、達成合作。
遭美、印制裁最慘重的字節跳動則在新加坡大量招工,計劃未來三年大手筆投資新加坡,以發展TikTok、Lark(即飛書)等海外業務。被美、印拒之門外的中國金融科技公司,迫于海外市場增長壓力,正在重新打探東南亞市場。
騰訊將國際業務轉移到新加坡,並不是“中國企業跑了”,而是中國企業二次成長,也符合“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經濟發展總體方針。甚至從某些角度上看,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是一種富有遠見的做法,也是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發展的必然。預計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出海的趨勢將延續,前赴後繼的走出去,去國外建設更多的業務中心點、落腳點,去實現全球化。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爲什麽一定要“走出去”?因爲:
走出去可以縮短與海外用戶的距離。更加貼近你的用戶,而金融科技公司的海外用戶需要你實現本土化。當年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選擇美股和港股上市,除了融資寬松外,還有國際化的考量說到底就是拉近用戶距離,互聯了解,互信互動。
走出去也是輸出中國軟實力。以前,是中國科技企業跟隨國際巨頭。但現在。由于中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推進速度領先全球,如今是在中國火爆過的互聯網玩法複制到國外市場反而會大受歡迎,所以中國科技企業可以走出去獲取更大的市場。這是中國軟實力輸出的一部分。
走出去可以更好的實現雙循環。中國科技金融企業出海,面對的是海外龐大的需求。中國人口占地球1/5,剩下4/5全球人口顯然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中國的內外雙循環,針對的是供應鏈,內循環就是以本國産業鏈來替代國際分工。但需要看到內外循環的終點,重點,都是需求。一個龐大的需求才能支撐供應鏈循環。和制造業不同,科技金融企業帶走的就業十分有限,而帶來的需求是龐大的。比如中國智能手機的海外市場需求,跨境電商,國産遊戲出海等等。
故而,中國科技巨頭需要走出去實現全球化,出去才是“王道正道”,賺外國人的錢才是本事,在國內有限市場中競爭,會扼殺了企業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走出去是爲了縮短與用戶的距離,展示中國軟實力和挖掘新的市場需求。
那麽,爲什麽這麽多企業選擇新加坡呢?獅城到底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在我看來,中國科技企業有以下幾點考量:
其一,新加坡和中國同源,文化差異小。一方面新加坡是華裔爲主的國家,另一方面新加坡行政體系類似于我國,比如淡馬錫模式和我國國有企業體系,比如自上而下的監管體系。在全球,具備國際化,包容性的城市本身數量有限。而新加坡這個城市溝通成本最低,一切,源自于相互了解。
其二,中國數字技術以新加坡爲圓點輻射東南亞。騰訊昨天在回複《聯合早報》的聲明中說:“騰訊在擴展新加坡的業務,以支持公司在東南亞及區域業務的增長。在現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辦事處基礎上,這個新的辦事處是個戰略規劃。”東南亞一定不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終點站,而是首站。東南亞超過6.5億人,3.6億互聯網用戶中,90%主要是通過手機進行連接,並且大約每月新增300萬互聯網人口。而東南亞缺乏特別強大的金融科技類企業。市場需求廣闊,又缺乏本土競爭對手,這些點都對中國科技金融類企業産生了足夠的吸引力。
其三,未來內循環外延,離不開東南亞地區。中國部分低端制造業遷移東南亞,東南亞在逐步成爲一個新興制造基地。我們保留了更多高端制造業。隨著我國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提升,産業更叠,新老産業轉換,已經不可避免。這也導致了,在未來,我國不可避免的出現供應鏈的外延,以前我們是産業鏈末端,如今産業鏈末端轉移東南亞,我們向産業鏈上遊發展,比如國産手機,從中國打包手機配件,去越南和印度完成最後組裝。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技金融企業可以作爲橋梁,爲中國企業內循環提供産業鏈延伸,比如開拓金融服務,比如開展跨境電商,或者爲跨境物流提供便利。
所以,中國互聯網巨頭聚在獅城,一方面是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實現全球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另一方面是作爲跳板,從新加坡輻射整個東南亞的數字市場。科技亦有話語權,如果外國人都用中國的社交APP,玩中國的遊戲,自然而然中國數字企業就能有更多話語權。當然,在這之前,中國企業應該努力在海外實現本土化,將國際業務的業務中心放到距離用戶更近的地方,服務好你的用戶,讓他們不要有顧慮。先獲得市場和人心,再獲得話語權,是一條中國崛起的康莊大道。(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新基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