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面積僅有724平方公裏,不足上海(6340平方公裏)的九分之一的“袖珍”國家。但就是這樣一個被抛棄的彈丸之地,卻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爲世界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是如何做到的呢?
被馬來西亞驅離,被迫獨立
新加坡曆史最早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這裏有著一些土著居民,到14世紀,新加坡屬于拜裏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再到近代,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淪爲了西方的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日軍發動了對東南亞地區的進攻,新加坡隨即被日軍占領。
二戰結束後,英國人重新接管了新加坡,由于英國剛經曆二戰,實力受損,無暇顧及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新加坡,使其逐漸取得了自治的權利。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對此,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表決,最後以71%的人投了贊成票。
1963年9月,新加坡以邦的形式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不過這時馬來西亞內部的族群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而矛盾的主因就是馬來人和華人,馬來人與華人的人口幾乎相等,但馬來人卻掌握著絕大部分權力,奉行“馬來人之上”。
新加坡邦作爲華人最多的地區,自然堅決反對,之後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與馬來人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不過最終落敗。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被迫成爲了獨立國家。
位置獨特,小國大政治
新加坡雖然不情願,但也沒有辦法,那時的新加坡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面積狹小,糧食、礦産、經濟作物、淡水等必需品基本沒有,所有的物資必須依靠進口,而且人口非常密集,這些在當時看來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此外由于馬六甲海峽的獨特地緣環境,使這片窄窄的海峽成爲了美國、日本、中國、印度以及俄羅斯等大國的利益交織點,多重勢力的交疊,使新加坡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壓力。
不過這也爲新加坡帶來了政治機遇,李光耀雖然只執掌著一個彈丸小國,但他的眼光一直非常高遠,深知新加坡只能依靠獨特的地緣優勢,以柔軟的身段左右逢源來換取發展空間。
在英國離開新加坡後,失去安全感的李光耀就把目光投向了美國,並積極尋求與日本改善關系。同時李光耀爲了不讓美日勢力在新加坡獨大,還積極迎合蘇聯進軍印度洋的戰略,並與蘇聯也建立了密切的外交關系。
之後的幾十年,無論是誰,新加坡都不過分靠攏,也不過分疏遠。在李光耀的政治巅峰期,國際地位完全不遜色于其他大國領袖。美國總統、蘇聯最高領導人、日本首相,都與李光耀有著密切來往,甚至會征求他對東南亞局勢的看法。也正因此,新加坡靠著小國大政治,徹底改變了新加坡的生存環境。
在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之後,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重視制造業,並加大了對外資的引進,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業僅在十年內就成爲了世界主要電子産品出口國。
但真正讓新加坡發展起來的,並不是制造業,而是金融服務業。新加坡依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快成爲東南亞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大宗貨物的交易基本也都在此,所以很多國家爲了更好的處理自己貨物,會在新加坡設立分行。
這便迅速催生了新加坡的金融服務業,並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爲了其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爲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産業,也是爲新加坡貢獻了巨大的財政收入。
在經曆了幾十年的發展後,其已然從一個被驅離的小港口,蛻變成爲了發達國家,成爲了世界金融中心,的確讓人稱奇。不過近些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地位下降以及全球貿易疲軟的影響,新加坡也是問題不斷,能否延續之前的勢頭也就成了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