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和尼姑爲什麽要剃光頭?回教徒爲什麽不能吃豬肉?
雖然是基本的宗教問題,但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答案,不知道答案的人也不一定敢于發問和找出答案。但這可能形成不同宗教之間的不理解,對于新加坡這個宗教多元化的國家,更可能成爲社會分化的不利因素。全國五個社區發展理事會聯手推出社區計劃,爲國人解答有關各宗教的疑惑,希望借此促進宗教互信,並提高國人的“韌商”(resilient quotient),族群間出現緊張關系時才能站穩陣腳。
東南區市長、國防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孟理齊博士昨天在“共同意識·共同空間”(Common Senses for Common Spaces)計劃推介儀式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社理會作爲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橋梁,必須不斷尋找新方式讓社區團結。
五個社理會接下來一年裏將舉辦20場這樣的對話會,讓約3000名國人針對他們不明白的宗教課題勇敢提問,並讓我國各大宗教的宗教領袖介紹有關各宗教的基本信息,及解答相關的疑問。
對話會分爲兩個級別
計劃下的對話分爲兩個級別。“宗教信仰基礎知識”的對話由宗教領袖分享個別宗教的基本信仰並回答與會者迫切想要了解的問題;較深入的對話則針對跨宗教的主題,如齋戒、音樂、顔色等,讓與會者找出不同宗教間的共通之處。
東南社區在2016年至2017年間曾舉辦社區級別的宗教主題對話會,但發現國人更希望在更基本的層面了解其他宗教,因此在計劃擴大至其他社區的同時,也增設基礎對話。
孟理齊說,人們雖然本能與同文同種的人相處較自在,但通過找出和強調不同社群的共同點,就能打造韌性。
“我們一些試行計劃,就曾碰到一些人不曉得道教和佛教的區別。這對一些人來說或許是很基本的常識,但其他人卻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分別。我們希望能提供空間讓人們能解惑,他們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領會,這麽一來才能打造更和諧的社會。”
孟理齊昨天在活動結束時也對出席的超過350名宗教領袖和活躍人士、社會和企業合作夥伴、義工和基層領袖說,人們因害怕在宗教課題上得罪他人而有所回避,但“宗教課題固然敏感,我們也應該制造讓人能安全發言並相互尊重的平台,克服這樣的敏感性”。
西南區市長兼市長委員會主席、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次長劉燕玲說,這樣由下而上的措施能讓參與計劃的公衆把正確的信息帶到自己的社交圈,久而久之達到乘數效應,讓社會各群體增進理解和互信。
出席昨天活動的佘振傑(35歲,建築公司營運高級經理)參加了回教的小組對話會後告訴《聯合早報》,他過去的既定印象是認爲回教保守,但對話讓他破除了一些原有的迷思。
“過去我對回教缺乏認識,也不太主動去了解……對社會而言,這樣的進一步了解能破除了一些古板想法,我們也能把正確的價值觀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