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爲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島嶼式現代城邦國家,在國際風雲變換的環境中能夠做到屹立不倒,自有其獨特之處。小編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加坡的生存處境,歡迎共同探討。
與馬來西亞的關系:想說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提到新加坡的發展曆史,有一個國家永遠抹不過去,那就是新加坡的最緊密的鄰國馬來西亞。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從國與國的關系講,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是無法選擇的。相比新加坡的彈丸之地,33萬平方公裏的馬來西亞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塊頭了,而且,馬來西亞的民族構成和新加坡較爲相似。馬來西亞雖以馬來人爲主,但華人的比例也占到了三成左右。按理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會有親近感,但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讓我們先理一理兩者的關系。
馬來西亞景致
1.曆史上,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南部地區曾隸屬于同一個的國家——柔佛王國。直到1824年,新加坡成爲英國的殖民地,雙方才正式分開。
2.1955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的時候,並未包括新加坡。
3.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合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重新組建了馬來西亞。
4.1965年,只在新組建的馬來西亞國家內待了兩年的新加坡因爲和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被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開始獨立建國。
至于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雙發的利益分配問題,實際上並沒有那麽簡單。如今再回頭看這段曆史,才發現其中各種矛盾交織,錯綜複雜,實在不是一兩句話能夠概括清楚。
首先,新加坡雖然一個州的建制加入新加坡,但一開始在國內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掌權的是原馬來亞聯合邦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此人奉行“馬來人至上”的理念,對華人充滿防範意識。而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是華人,自然不受東姑待見。因此,無論在財政預算,還是稅收比例分配上(新加坡上繳給中央政府的比例爲六成,其他地區爲四成),新加坡都被區別對待。此舉讓新加坡和中央政府的矛盾開始醞釀。
馬來西亞地圖,新加坡就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下面
其次,雙方存在政治矛盾。新加坡並入馬來西亞以後,按照選舉法,原馬來亞的政黨也派員參加新加坡的地方選舉。來自于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也派員參加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的地方選舉。在此期間,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設置支部,積極擴展,吸引了大量當地華人的支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奪取。這引起了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掌權者的警覺。一時間,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開始甚囂塵上。
第三,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馬來西亞的獨立在東南亞造就了一個區域大國,這造成了鄰國印尼的緊張。特別位于蘇門答臘島的沙巴和砂拉越直接和印尼接壤,雙方在邊界劃分上爭議導致互相敵視。印尼在馬來西亞各地(包括新加坡)派駐了大量的間諜人員,想利用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矛盾進行挑事。1964年,在印尼間諜的挑撥下,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暴亂還進一步延伸到了馬來西亞其他地區。新加坡仿佛成了馬來西亞的矛盾輸出地。
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再這樣發展下去,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他認爲,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降低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于是,以巫統爲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比例緊急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因爲曆史原因,仍被馬來西亞所敵視。特別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繼續鼓吹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讓馬來西亞對新加坡充滿了警惕。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無法與馬來西亞發展成香港和中國大陸式的雙邊關系。
據說,直到李光耀去世,他都一直在堅持新加坡重新加入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對此言論重從不予理會。這可真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仍盡力維持與馬來西亞的友好關系,畢竟新加坡人的飲水和食品供給,有很大程度來源于這個似乎不太友好的鄰居。
與中美兩大強國的關系:看老夫手段如何
新加坡作爲一個以華人爲主體的國家,在南亞異族環伺的環境中生存,不可謂不艱難。靠著與中國的血緣和文化上的聯系,新加坡與中國(包括大陸和台灣)的關系異常緊密。李光耀與蔣經國私交甚笃,李光耀曾多次訪問台灣,雙方的交流非常愉快。李光耀與鄧小平也有著密切的往來,鄧小平曾多次和李光耀會談,據說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有許多就是借鑒了新加坡的經驗。2018,中國政府授予李光耀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以感謝他在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貢獻。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富強
雖然是“兩面派”,但新加坡也協助中國辦成了不少大事,例如促成1993年的“辜汪會談”和具有曆史意義的2015年兩岸領導人會面——“習馬會”。
新加坡作爲獨立的國家,顯然不能只和中國和馬來西亞發展關系。
特別是美國是現今世界上唯一的霸權,手握經濟和戰爭兩大武器,爲了不得罪美國,在關鍵時候,新加坡還得看美國的臉色。中國和美國的競爭關系,新加坡當然清楚。因此在處理涉及中國和美國利益的事務時,新加坡圓滑的手段就顯露無疑了。新加坡開店做買賣,中美同爲大客戶,新加坡要得生存,不得不發揮好其長袖善舞的特長,盡力做到兩方都不得罪。但很多時候,事情無法辦得十全十美。新加坡雖然和中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但擡頭一看,這個世界,還是美國是老大。爲了維護新加坡和美國的關系,新加坡也沒少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偶爾說一兩句中國的壞話,中國可以理解,但如果做得過分了,中國難免也會生氣。爲此,中國也曾多次敲打他。最典型的一次就是扣押新加坡“星光部隊”在台灣集訓後經香港返國的裝甲車。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和台灣存在著秘密的軍事合作關系——新加坡的“星光部隊”定期在台灣進行訓練。即使在新加坡和大陸建交後,這種關系一直存在,大陸和新加坡彼此心照不宣。但隨著新加坡在南海問題等國際事務上多次發表對中方不利的言論,中國和新加坡的關系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9輛新加坡裝甲運兵車在台灣高雄以船運的方式運返新加坡,途徑香港時,由于船只涉嫌未經申報進入香港水域而被查扣。新加坡與香港政府反複交涉近兩個月,裝甲車才被放行,且涉事運輸公司和相關人員被按照“並非根據及按照許可證輸入戰略物資罪”處罰。在整個事件的交涉過程中,中國外交部多次以“反對建交國與台灣發展軍事關系”對新加坡進行敲打。
新加坡發展與美國的友好關系,其實是極其聰明的生存策略,這樣可以讓新加坡擁有安全的發展環境,同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新加坡雖是彈丸小國,但卻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也正是美國所感興趣的。新加坡投其所好,邀請美國艦隊訪問新加坡,甚至駐軍新加坡。今天新加坡位居發達國家之列,國家安全穩定,與美國對其的“保護”是分不開的。
新加坡與美國的關系非同一般
在國際關系中,大國自有大國的威風,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靠著高明的外交手腕,新加坡遊走于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能量。不但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新加坡還借助于自身的影響力,多次斡旋大國與小國的矛盾,爲他們提供會晤場所。
與東盟的關系:隱約的“盟主”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成立于1967年,是重要的國際組織,目前有十個會員國。近年來,東盟區域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如果一直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30年,東盟將超過印度,成爲全球第四大單一市場。
東南亞國家聯盟集合了南亞的是個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較速的地區之一
新加坡作爲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會員國,同時也是東盟內部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在東盟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隨著近些年新加坡的發展,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內政治經濟的沖擊下,東盟內其他國家出現了各種問題後自顧不暇,對地區建設的關注相對下降,東盟更多的成了新加坡的舞台。或許因爲“船小好掉頭”的緣故,新加坡迅速擺脫了地區經濟危機的糾纏,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井然有序,蒸蒸日上。這自然也爲新加坡扛起東盟這面“大旗”積聚了“底氣”和“勇氣”。
作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在東盟內部積極展開運作,逐漸形成了與其國土面積大小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無論東盟國家是否承認,實際上,新加坡已經成了東盟隱約而低調的“盟主”。新加坡利用其長袖善舞的身段在國際上各方遊走,穿針引線。爲東盟搭建了不少的國際對話平台,例如每年6月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裏拉對話會,在東盟地區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7年底,東盟首腦會議在新加坡簽署了《東盟憲章》,也可以看出新加坡在東盟所扮演的主導性作用。
香格裏拉對話會現場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說:“東盟提高了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我們能夠吸引美國、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大國,展開互惠合作,並共同處理關系到我們的問題。”話說的很是冠冕堂皇,但同時,借助東盟的名義,新加坡也爲自身國家的發展謀取了巨大的利益。新加坡穩定健康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批的全球投資者,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新加坡作爲其海外業務的區域或全球總部。以我國爲例,自2010年起,我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平均每年增長約10%,且增長勢頭預計還將持續。
東盟作爲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引人矚目的區域之一,且該勢頭還將繼續保持。新加坡作爲東盟的明星國家,依靠著其“小馬拉大車”的能量,將在未來繼續發揮東盟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橋梁作用。
結語
建國以來的新加坡已經崛起爲一個引人注目的“小型強國”,這一方面得益于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治領袖具有的政治遠見和戰略視野。在國家權力爲政治邏輯的國際社會,小型強國必有其獨特的生存智慧,在對外戰略方面必有非常之處。新加坡是個小國,但是它的發展戰略卻是成功的。其地區戰略理念與發展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論新加坡與東盟關系——一個小國的地區戰略實踐》,韋民。
2.《新加坡在東盟發展過程中的身份定位》,隆德新。
—END—
原創不易,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歡迎關注司馬涼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