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新加坡爲了紀念建國200周年發行了一套20元的新鈔。這本來只是少部分業內或相關人士才會關注的事情,但是新加坡將其新鈔的樣本公示後,中國人都紛紛側目,知道內情的臉上更是浮現出難以掩飾的笑容。
原來,這20元現鈔正面印刷的人物肖像是新加坡的首位總統尤索夫·伊沙克,而背面則是8名曾經爲新加坡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其中還有一名中國人,他就是陳嘉庚。很多中國人大約知道,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就是他一手創辦的,不過,卻不知他在國外還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陳嘉庚出生于1874年10月,他的家在廈門市集美區,父親陳杞佰是一名新加坡商人。陳嘉庚幼時在中國念完私塾後,在17歲時就漂洋過海跟著父親去新加坡經商。陳嘉庚後來只是爲了娶親、爲母奔喪回來過幾次,他和父親將生意紮根在了新加坡。
但是,陳嘉庚和父親陳杞佰卻一直都是中國人,從未變更過國籍。因爲他們知道,一旦改了國籍,就算流的是中國的血,也不再是中國人。1904年開始,陳嘉庚從糧食和食品行業做起,創辦了謙和米店和福山黃梨園、罐頭廠等産業。
而後幾年,陳嘉庚又發展出橡膠産業,並開始關注教育行業,大量投資修建校舍。1910年,中國國內革命的呼喊聲一浪超越一浪,陳嘉庚也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爲祖國革命事業出錢出力的陳嘉庚也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
陳嘉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實業興國和教育強國,他在新加坡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創辦學校,爲新加坡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新加坡人記住了陳嘉庚,並將其推舉到了無比崇高的地位。
同樣的,生來就是中國人的陳嘉庚也不會忘了自己祖國的教育事業,他在福建多地先後建立了多所小學和中學和大學。當時,陳嘉庚在中國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的石門們都稱他爲“校主”。
一邊是在商界中摸爬滾打的企業家,一邊是教育家和慈善家,陳嘉庚除了這三重身份之外,還是愛國華僑的領袖之一。二戰期間,陳嘉庚在新加坡四處奔走,爲祖國發起募捐活動,四處籌款支援祖國抗日。
也正是因此,陳嘉庚遭受到了日軍的通緝,被連番追捕和刺殺,所幸有友人的幫助,陳嘉庚才幸免于難。1943年開始,陳嘉庚將自己所經曆的一切,都寫入了《南喬回憶錄》中,其中“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一句振聾發聩,也表明了他堅決的立場。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陳嘉庚已經75歲高齡,但還是奮鬥在國家建設的前線,被譽爲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安詳逝世,享年87歲,臨終之前,還在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事業。
縱觀陳嘉庚的一生,他給中國和新加坡兩國人民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財富,他在兩國教育事業上所作出的貢獻不容小觑,他的愛國強國之心更值得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