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曆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纣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後成爲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箕子朝鮮”。從此中朝開始了長達2300多年的鄰邦曆史。從周到南北朝的700年間,朝鮮與中國基本是相安無事。
611—614年,隋炀帝三伐高句麗,動用113萬軍隊,三戰三敗,損失慘重,國力耗盡,激起全國大起義。618年後,唐朝與朝鮮境內的新羅結盟滅百濟和高句麗,唐朝意圖控制朝鮮,派薛仁貴建安東都護府。由于朝鮮人民反抗唐軍被迫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與唐結成友好關系。
王氏高麗
唐朝末年,新羅王朝也四分五裂,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期”。衰落的新羅和新建立的後百濟、後高句麗(泰封國)三國鼎立。這段時間可謂天下大亂,曾經稱雄一時的唐朝和吐蕃也都分崩離析。
918年,取代唐朝的後梁王朝與後唐政權正在厮殺,後高句麗大將王建在朝鮮半島發動政變,建立了高麗王朝(今韓國國名的英文“Korea”是“高麗”的音譯),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並用18年時間統一了朝鮮半島。
高麗國王趁五代十國大亂時中原政權無暇東顧之際,謀求獨立,自命爲皇(第四代國王光宗始),還采用中原皇室制度,都城稱“皇都”,君主的命令稱“诏”,並建立年號,三省六部的僚屬名號也一遵皇帝朝廷的規範,幾乎全盤與中原皇帝看齊。直到元朝後才恢複比中原政權低位階的制度。
王建重視經略北方、拓展領土,采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半島的南部遷往北部,既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又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這使朝鮮半島在中原大體統一前又形成了一個較有力的政權。這個政權與宋朝初期關系友好。北宋建立(960年)後逐漸結束了中原分裂混亂的局面。高麗國君(王建之子王昭)向宋太祖遣使朝貢。高麗與宋結好是爲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契丹。
契丹人最早生活在中國東北遼河流域,唐朝滅亡那年(907年)建立了契丹國,後改稱遼,期間一度恢複過契丹的國號。五代時期契丹占據了包括北京在內的幽雲十六州,成爲統治中國北方的強權。
契丹國滅亡渤海國(926年)後,與不斷向北擴張的高麗發生沖突。爲避免兩面受敵,契丹國主動送給高麗50匹駱駝,意圖示好,但遭王建拒絕,而且契丹使臣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王建以奉行漢文化的高句麗政權的繼承者自居,對占據高句麗舊地的文化較落後的契丹頗有不屑,稱之爲“無道之國”。契丹爲全力攻宋,開始籌劃先征服高麗以解決後顧之憂。
臣屬于遼
遼國(契丹)第一次征伐高麗(993年)就迫使戰敗的高麗向遼稱臣納貢,遼則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裏,允許高麗在那裏建立江東六城。高麗被迫與宋斷交,采用遼的年號紀年,而不再用宋的年號。後來宋神宗時期宋朝實行王安石變法,表示願與高麗複交,高麗積極回應,但申明奉遼爲正朔,繼續保持向遼稱臣納貢。
高麗不甘心失敗和屈服,曾經遣使至宋,要求與宋共同攻遼,以報戰敗之仇。北宋此時已不想與遼再動幹戈,于是回絕,但善待高麗,送了不少禮物。遼國當然知道高麗不服氣,後來又對高麗發動三次大規模戰役,兩勝一敗。後期高麗遣使入遼朝貢十分殷勤,遼與高麗和平友好,沒有戰爭。不過有遼一代,高麗通過不斷蠶食拓荒,已將領土北界,由前朝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遊及鴨綠江下遊,疆域已大大超過了統一時期的新羅。
臣屬于金
遼朝末期,居住中國東北的女真人起遼朝末期,居住中國東北的女真人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1115年)。金爲攻遼,在建國不久後就主動遣使高麗。後來在金遼戰爭中,高麗向金表示,金軍進攻的兩座城是高麗的舊地,希望金軍在打敗遼軍後,能夠將此二城歸還高麗。金軍攻下二城後果真交給了高麗,高麗終于得到長年用兵無法攻克的兩座遼城,于是與金結成兄弟之盟。
但金國勢力發展太快,一口氣消滅了遼朝(1125年)與北宋(1126年),開始要求高麗以朝貢遼朝的方式臣服金朝。高麗懾于金朝的實力,遣使赴金朝貢,並且上表稱臣。這時,南宋曾試圖聯合高麗夾攻金國,但被高麗回絕。不久南宋在戰場上出現反彈,韓世忠、嶽飛等將領率宋軍接連擊敗金兵,戰線北移,高麗國王得知金宋戰事的變化,又恐得罪南宋,于是遣使入宋解釋拒絕攻金原因,並表示道歉。
元朝行省
金朝末年,居住在漠北的蒙古人興起,高麗認爲“蒙古于夷狄中最爲凶悍”,不可與之爲敵,于是與蒙古結爲“兄弟之國”。但與西夏等國一樣,很快作爲“兄弟之國”的高麗就不堪蒙古人的索要重負,不滿與仇視情緒發酵,終于引爆戰爭。蒙古人先後九次征伐高麗(1231年至1273年),最終高麗投降,成爲元朝的征東行省(1280年)。
元朝規定,高麗君主繼承人必須在大都(北京)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元朝朝廷可以隨意廢立高麗君主。高麗國王的許多稱呼、用語因爲曾經與元朝皇帝一樣,必須全部改變。如“朕”改爲“孤”,“陛下”改爲“殿下”,“太子”改爲“世子”,“奏”改爲“呈”。高麗國王的廟號,自忠烈王之後一律不得用“宗”和“祖”,而用“王”,且以“忠”字冠之,以表示效忠元朝。
爲了保全高麗不被蒙元徹底吞並,也可以使本家族在元朝支持下取得穩固地位,高麗君主(元宗)向元世祖忽必烈請求聯姻,希望忽必烈將公主嫁給自己的世子。元朝答應了這一請求。
此舉雖使高麗在政治上獲得了利益,但高麗國王生活中受到不少限制。元朝公主一旦下嫁高麗國王,無論高麗國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冊立爲正宮皇後,如有所出則自動獲得嫡子的地位,且優先立爲世子。元朝公主及其隨從廣泛地參加宮廷內的各種活動,甚至還幹預國事。有的元朝公主飛揚跋扈,如齊國公主雖然比高麗國王(忠烈王)年幼23歲,但對高麗王伸手就打,張口就罵,乃至棍棒相加,高麗王不敢回應一句,最激烈的反抗只是“露坐于外”而已。
高麗和元朝聯姻也使高麗獲得了一些實際好處。例如,高麗國王(忠烈王)攜元朝公主第一次朝見忽必烈時,提請廢除元朝在高麗設置的特派員(達魯花赤)制度,忽必烈許可,高麗民衆聞之喜出望外。高麗還通過這種方式從元朝手中和平收回兩處領土。
高麗的服飾本來與漢族是一致的,與蒙古聯姻後,高麗王室在服裝和發式上便效仿蒙古。高麗忠烈王從元朝回國時穿著蒙式服裝,頭發也結成辮子,高麗民衆見之都搖頭歎息,甚至痛哭流涕。後來忠烈王更是規定高麗境內的服飾都依照蒙古。
李氏朝鮮
元朝末年,中原烽煙四起,反元義軍此起彼伏,高麗也開始清除親元力量。後來蒙古人被新興起的明朝逐回漠北,高麗也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並且高麗國王擬派兵進攻遼東。高麗軍隊首領李成桂上演了一出朝鮮版的“陳橋兵變”。在軍隊開出後,發動屬下支持,回軍廢黜高麗國王,奪取政權,高麗滅亡。
這樣,李成桂廢王自立(1392年),開啓了長達500多年的李氏朝鮮的時代。李氏取得政權後立即上奏明朝請求冊封,明朝賜李成桂爲“朝鮮王”,“高麗”改國號爲“朝鮮”。李氏臣服于明朝,中國也無意再將其並入版圖。朱元璋不僅將其作爲只維持封貢關系的“不征之國”,還明確承認朝鮮的獨立性:“我中國綱常所在,列聖相傳,守而不失。高麗限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衆,得地不足以廣疆,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釁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並也。”
明朝萬曆年間(1592年),日本發動侵略朝鮮半島的戰爭,很短時間內,李氏王朝即喪失了大部分國土,國王逃到中朝邊境附近向明廷懇請“內附”。明朝爲了援助李氏朝鮮,派兵參戰,在朝鮮半島與日軍血戰七年,最終將日本軍隊逐出朝鮮半島。而後,明朝不附帶任何條件,從朝鮮半島撤軍。明朝此舉被朝鮮稱爲“再造之恩”。
忠明抗後金
明朝對朝鮮的保護與援助鞏固了中朝之間的宗藩關系,朝鮮視中國爲宗主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致後來清太宗皇太極派兵要求朝鮮與明朝斷交時,一些朝鮮大臣不惜被押到沈陽處死,也不肯背棄與明朝的君臣之義,並對清使說:“吾國父事明天子且三百年,臣民惟知有明天子耳……成敗存亡不論也。”朝鮮民間也對明朝有強烈的認同感,即使明朝滅亡,也有大量私人著述不用清朝年號,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祯年號,以至于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創建清朝的滿族人,前身爲生活在遼東與朝鮮半島北部的女真人,長期是原始部落的社會形態,被朝鮮視爲“胡虜”或“夷狄”。起初朝鮮在雙方關系中占據絕對主動,或戰或和,兩手運用武力清剿與籠絡羁縻的控制女真政策,女真則長期處于分散、被動的境地。後來女真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迅速崛起,朝鮮開始警惕,重新審視與女真後金政權的關系。
薩爾浒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戰爭的轉折點,明朝傾全國之力意圖一舉剿滅努爾哈赤的勢力,卻因此役失敗再沒有主動軍事出擊的能力。在這場關鍵戰役的過程中,朝鮮扮演了首鼠兩端的角色。此時的朝鮮執政者(光海君)可能是朝鮮王朝中唯一對明朝不忠心的國王,因爲他不是長子,明朝曾經極力反對他繼承王位,他對明朝多有怨恨。在他成爲朝鮮國王後,雖然禮節上對明朝還維持事大的傳統,但面對日益嚴重的女真人的威脅,他采取“事大則日新恪謹,待夷則務盡其權”的兩面策略,對明朝多次催促其出兵共討後金久拖不決。最後雖被迫出兵參戰,朝鮮主將卻在其國君的授意下暗通後金,不戰而降。
消息傳來,朝鮮舉國嘩然,朝野均認爲此舉有違君臣禮義,明朝剛剛全力助朝鮮擊退日本,朝鮮就坐視明朝與後金作戰而不助,是“忘恩背德,罔畏天命”,爲朝鮮王室和臣民所不容。因此朝鮮國王以“滅天理、糜人倫,上以得罪于宗社,下以結怨于萬邦”而被宗室廢黜,流放至死。繼任者重新全力效忠明朝,不惜與後金開戰。
清朝屬國
後金力量崛起甚快,朝鮮在屢戰屢敗的情形下被迫與後金簽署城下之盟,約爲兄弟之國,但堅持不肯斷絕與明朝的關系,並將臣事明朝作爲談判的最重要條件。後金以其忠義最終答應了這一條件。但在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後,朝鮮竟不派人朝賀,加之朝鮮對後金使者的禮遇遠不如對明朝使者,引發皇太極二次出兵朝鮮,再次兵臨城下,迫使朝鮮由兄弟之國降爲藩屬之國。
朝鮮雖在清朝的軍事壓力下被迫斷絕與明朝的外交關系,但暗中仍有聯系,清朝還爲此嚴懲了一些朝鮮大臣。明朝也體諒朝鮮的無奈,即使在朝鮮絕交後仍善待朝鮮君臣故舊,令朝鮮君臣感激萬分。後來明朝爲清朝所滅,朝鮮曾暗中籌劃聯合南明與日本力量,北伐清朝,恢複明室,但因清朝察覺而功虧一篑。直到清朝統一台灣後,複明力量徹底潰散,加之清朝對朝鮮極力施恩,朝鮮才逐漸建立對清朝的忠誠,這種宗藩關系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日本侵占朝鮮滅亡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