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倬琰
陳勝吳廣起義,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第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但這場起義,並不完全是以往所講的那個樣子。陳勝死得草率,吳廣死得冤屈,反秦首義都沒得到好的下場,而且沒有一個是死于秦軍。而對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也並非太史公所寫的那樣簡單,秦朝暴苛,但不是逼起反軍的最重要原因。領頭者下場荒誕,起義也並不真義。
┃首義者的下場
陳勝吳廣的起義,向來都被認爲是反抗秦朝的第一槍。但作爲打響第一槍的”雙子星”,陳勝吳廣的下場並不怎麽好。
曾經的秦軍摧枯拉朽,六國滅四海一,從統一戰爭來看算是速度非常快的了。但曾幾何時,”虎狼之師”秦軍卻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顯得並不怎麽有戰鬥力,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沒有准備是很重要的一點。
因爲這一點,陳勝起兵後簡單的收集了大澤鄉的軍隊,就攻克了蕲縣。接著派葛嬰率兵攻取蕲縣以東的地方,攻占铚、酂、苦、柘、谯等地。秦政府並沒有預想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因而陳勝所部進攻沿途不斷發展壯大,到陳縣時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余,步卒上萬。
隨後陳勝軍對陳縣發起進攻,但沒有攻占,直到陳縣的守丞死後才占領了那裏。占領陳縣後,陳勝有了稱王的想法,便就此征求陳馀、張耳的看法。這二人認爲陳勝不應稱王,而是要迅速向西進軍,擁立六國君王的後裔,爲秦朝大量樹敵。同時二人還警告,如果現在稱王,天下諸侯都不會相從。陳勝沒聽從他們的意見執意稱王,國號爲”楚”或”張楚”。
陳勝稱王之後,他早年的同伴來看望他說:”家俱真多啊!陳涉稱王,居然住了這樣大的房子?”這個來客在宮中隨便放肆,常常跟人講陳勝過去的逸聞,陳勝覺得這有損自己的威嚴,便殺死了來客。從此以後,陳勝的舊交都紛紛自動離去。陳勝的嶽父和妻兄也都在這時候前去投靠。陳勝以普通賓客的禮節對待他們。嶽父憤怒地說:”依仗強勢怠慢長者,不能長久!”于是不辭而別。
雖然還沒有多少地盤,陳勝卻開始任人唯親,任用朱房爲”中正”,胡武爲”司過”,考核百官。諸將領作戰結束回都後,讓朱胡二人不滿的,都關入監獄,以苛刻地尋求群臣的過失作爲對陳勝的忠心。凡是他倆不喜歡的人,一旦有錯,不交給負責司法的官吏審理,擅自予以懲治。百官對此非常不滿,陳勝卻很信任他們。
而陳勝最親密的戰友吳廣,則被封爲”假王”,看起來位置很高,卻被派去攻打荥陽。吳廣包圍了荥陽,當時李斯的兒子李由任三川郡守,率軍防守荥陽,吳廣圍荥陽很久但攻不下。
在這期間,陳勝以周文爲將軍,率部由陳縣出發西擊秦,攻破函谷關。這讓陳勝開始對秦軍輕敵,不再設立防備。秦朝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骊山修墓的刑徒,武裝起來迎擊周文軍並把其打出函谷關。三個月後,周文等待援軍不至自殺身亡。
擊敗了周文的章邯大軍,步步逼近荥陽。吳廣手下有個將軍名叫田臧,眼見章邯的秦軍步步進逼,和其他人商議殺掉吳廣自立,衆人毫不猶豫地一致同意。于是田臧等人就假冒陳勝的命令,殺了吳廣。陳勝不但沒有殺田臧派來送吳廣人頭的使者,反而賜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將軍。秦大將章邯率軍攻來,田臧率精兵西進至敖倉迎戰,兵敗被殺。
吳廣一死,張楚軍軍心渙散,凝聚力大降。很快章邯率兵攻打陳縣,陳勝親自迎戰卻敗下陣來。陳勝敗退至下城父,車夫莊賈殺害陳勝。陳勝自起兵稱王到最後被殺,總共有六個月。
吳廣被部下造反,陳勝則是被車夫弑殺,反秦首義二人組沒有死在與秦軍的對戰中,都死得不明不白,實在都不算啥好下場。
┃爲什麽會起義
陳勝吳廣的下場都不算太好,這讓我想到,他們費盡心思地要起義,究竟是什麽原因。是像我們一直以來看到的那樣,還是另有隱情。
對于陳勝吳廣的起義原因,最經典的說法就是《史記·陈涉世家》记载的:”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但真的是這樣嗎,好像事情並不那麽簡單。《史記》裏太史公說陳勝他們因爲遇到大雨,到達的日期延誤了,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要斬首。爲了活命,陳勝吳廣只得號召起這九百屯民反抗秦朝的暴政,反正怎麽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
一直以來,人們閱讀《史記》,都會因爲太史公的這段描寫而深受其影響,從而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沒有什麽問題。但這裏面有這麽幾個疑點,著實值得探討。
首先,1975年在湖北雲夢出土了一批名爲《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秦朝竹簡,這些竹簡裏記載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秦朝時的法律。按照《睡虎地秦墓竹簡·徭律》规定:”遲到三至五天,口頭批評;六到十天,罰款一盾;十天以上,罰款一甲。”
以考古和曆史研究的規則,《睡虎地秦墓竹簡》這種一手資料是最可信的,而按照它的記載,服役遲到了其實並不會受到過分的懲罰,超過十天也僅僅是罰款,即便陳勝吳廣他們遲到的時間特別久,至多罰更多的錢或者牢獄之災,沒有證據表明會到斬首的地步。
這條律法中還有這麽一條”禦中發征,乏弗行,赀二甲”,也就是根本沒去也就罰款”二甲”,對于這個計量單位無法判斷到底是多少錢,但總歸破財,不會丟命。而且其中更是有”水雨,除興”的條文,旱澇災害這種不可抗力是被考慮在內的,所以雖然秦法嚴苛,但並沒有那麽隨便要人命,至少在陳勝吳廣這裏是這樣。
其二,《史記》裏說陳勝吳廣起義的一個直接行動因素,是”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這段記載。說負責的將尉笞罰吳廣,吳廣和陳勝憤而殺了兩個將尉,最終不得不起義。
這一點其實也有些疑問,這段記載的前文是”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趁著將尉喝醉的時候,吳廣經常跑到他們面前揚言自己要逃跑。喝醉酒的人很容易做出不正常的判斷,再者爲了不起亂子,將尉畢竟會選擇處罰吳廣以儆效尤,但這卻中了吳廣的計謀。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曆史裏講到的那樣,陳勝”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不是誤期將死,將尉的大罵也是爲了激起民憤的預謀,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確實和秦朝有關,但暴秦無道、秦法嚴苛應該只是由頭和說辭,心底裏對秦朝的不滿應該才是真正的原因。
陳勝吳廣誠然不是什麽有權有勢的人,六國的滅亡對于他們也沒有六國貴族大夫受到的打擊大,但不代表他們就不對秦朝有意見,這個意見不是因爲誤期的法律,而是秦朝對六國的改變。
陳勝在說出”苟富貴無相忘”和”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的話時雖然是在農作,但說他是一個底層人卻說出這樣的話實在無法令人相信,更有可能的他是一個讀過書卻因秦滅六國而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的人。而在那個時代,讀過書就已經很不得了了,哪怕不是士大夫。
作爲一個讀過書的六國人之一,對秦朝有意見甚至恨意其實是很能想象得到的,從《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中張耳陳余對陳勝所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他們說秦朝”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在其他非秦國的人看來,秦國就是把我們”亡國滅種”,因爲那時的人所認同的”國”就是”齊楚秦燕趙魏韓”而已,現在的國在那個時候叫做”天下”,是大家分而治之的。
對秦朝固有的仇恨,秦始皇和秦二世確實有些過頭的統治方式,以及秦朝不怎麽容易讓六國人接受的法律,遇上了服役戍邊,卻下雨誤期,雖然不會死但卻還是得受罰,一直有”鴻鹄之志”的陳勝正好趁著這個情況,最終決定起身反秦。秦朝有其暴烈的一面,但作爲六國之一的百姓陳勝,即使沒有這些事也會在別的情況下造反。
┃起義並不真義
秦法確實有不合理地方,秦始皇著實太急功近利,胡亥也不是個該當皇帝的人,趙高掌權後沒做什麽好事,但對于陳勝吳廣這場起義本身,好像並沒有一直以來所說的那樣義,尤其是這只起義軍在奪取地盤過程中的行爲,和引發的之後的連鎖反應,其實對因爲秦始皇的急躁而受苦很深的天下百姓,反而引起的是又一段時間的痛苦。
上面說過,陳勝吳廣的起義,有秦法嚴苛的因素,但並非一直所認爲的有生命之憂而不得不反。所以大澤鄉起義是讓陳勝找到了由頭,實際上像陳勝這樣的人除了秦國本土,在六國有很多這樣的人,只不過陳勝吳廣是第一個掀起巨大風浪的人。
秦始皇曾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他認爲天下幾百年戰爭不斷就是因爲各行其是,幾個國家互相爭鬥。所以消滅各國,天下統一是秦始皇認爲消弭戰亂的最好方式。當然從之後中國曆史大一統繁榮來看,這個想法不能說有錯,但在秦始皇統一的時候,天下人心並不是這麽想的,很著名的就是張良博浪沙行刺秦始皇。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其祖父在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三朝爲相。張良的父親在韓釐王、韓悼惠王兩朝爲丞相。當年的那個時代是像張良這樣的人更加熟悉的生活方式,天下一統,先不說以後曆史的事情,對于很多具體的人來說,其實就是生活狀態的天翻地覆,對于一個人來說接受起來不是那麽容易。
所以,盡管很多人在秦朝建立後並不算生活很壞,當然有大量的人爲秦始皇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價,但在陳勝吳廣之後開始反秦的人,很多都是在秦朝有工作有收入且還算穩定的人,像蕭何、曹參就是這樣,即便劉邦本人。
所以反秦起義到底有多義實在難說,更多的人是爲了找回自己失去的東西,這個東西並非一定要了自己的命,但心理上終究是過不去。除了起義的原因不是因爲被逼無奈以外,陳勝吳廣的起義不那麽”義”的另一個原因是起義的過程所造成的毀壞,不比秦朝的苛政要輕多少。
作爲統治著的秦朝自然是要鎮壓,但起義軍們以及起義軍內部的自相殘殺,是造成社會破壞的重要因素。陳勝稱王之後,給了部下武臣三千兵馬,命他攻占原來趙國的屬地。武臣攻下一些趙地後就不聽陳勝的指揮自立爲趙王。陳勝大怒,把武臣的家人押起來作爲人質。武臣稱王後,派手下一個更小的將軍李良去攻打常山和太原。李良手上有了軍隊後,也學習武臣率軍攻打武臣,殺了趙王武臣和他的宰相邵騷。
陳勝自己也做過自相殘殺的事情,陽城人鄧說起兵造反後,駐紮在郯城,被秦將章邯擊敗。鄧說率軍潰逃到陳縣投奔陳勝,結果被陳勝殺掉。還有一個叫葛嬰的,率兵攻取蕲縣以東的地方,一連占領了铚縣、酂縣、苦縣、柘縣、谯縣等諸多地方。葛嬰又去攻打東城,攻克後,立了一個名叫襄強的人爲楚王,那時候陳勝還沒有稱王。當葛嬰聽說陳勝已自立爲王,而且國號張楚,就殺了自己立的楚王襄強。葛嬰殺了襄強,率兵回到陳縣,沒想到一到陳縣,陳勝立刻就殺了葛嬰。
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在起義初期,各路起義軍們被秦軍消滅的少,被同行殺掉的多。這倒是很應了陳勝那句”王侯將相甯有種”的名言,包括他自己手下的將領在內,只要有一點實力的,就自立爲王,然後互相殘殺爭取地盤。
所以在一開始,秦朝受到的影響並沒有太大,如果不是後來有了項羽叔侄,靠著散亂的起義軍秦朝估計還要更久才會遭到滅頂之災。
天下各自爲王後,瞬間如秦始皇說的那樣再次”共苦戰鬥不休”。最後還是依靠劉邦再次統一天下,才又不再爭鬥。一直都在說漢承秦制,秦朝雖然因爲各種原因亡了,但秦朝或者說就是秦始皇想要做成的目標,其實並沒有問題。一場並不算不得已的起義,引發了一段充滿”不義”的動亂曆史,有的時候很多事情真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