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 丈量城市公衆號
文 | 李海濤
攝影 | 李忠 夏連珠 龔慧娴 張天天 趙海猛 劉琳
動畫 & 插圖 | 李民 設計 | 王冰
關鍵詞:
城市綠道 | 城市生態 | 碳中和
國家:新加坡
區位:新加坡
面積:約728平方千米
人口:約570萬(2019年)
特色:生態環境增加全球競爭力
01
「另類」城市綠道
一張綠網的N種用法
140多年前,飽受城市環境惡化困擾的波士頓,通過被稱爲「翡翠項鏈」的綠廊系統重塑城市環境。在此之後,綠廊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引入,抑制城市無序蔓延,留住城市綠色空間,並逐漸衍生出「城市綠道」的規劃理念。
波士頓被稱爲「翡翠項鏈」城市綠道
如今,城市綠道已成爲全球城市建設的標配,只不過,它早已從規劃手法,升級爲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其中,新加坡「城市公園連道系統」(簡稱NParks)不僅助力新加坡駛向建設「自然城市」的目標,更大幅提升了城市的全球競爭力。
新加坡俯瞰
由于國土面積、可建設用地的限制,新加坡NParks並不是較爲常見的「大手筆」環形綠帶,而是與路網、水道緊密結合構建出的網絡狀綠廊結構。
新加坡「城市公園連道系統」(簡稱NParks)示意圖
空間上,NParks的綠廊網絡長度已超過270公裏,串聯起城市350多座公園和4個自然保護區,使85%的家庭在小于400米範圍內就能到達一座公園(2030年實現)。
功能上,NParks不只是市民公園,更是衆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其中有7種被認爲已經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
棲息在NParks的鳥類
戰略上,NParks是新加坡爲新生代遊客打造的「激情遊線」(Passion Tours,共27條線路)最大的載體;更是國家戰略的「四大水龍頭」計劃*(進口水、本地集水、再生水、海水淡化)中,最核心的本地集水區。
NParks將新加坡綠化覆蓋率從1986年35.7%大幅上升到2007年46.5%,加速新加坡升級爲自然之城。
*四大水龍頭計劃:爲了擺脫淡水資源依賴從馬來西亞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在進口水的基礎上開辟出本地集水、新生水及海水淡化等供水方式,最終實現水源自供自足的目標。
新加坡覆蓋率變化
從「居者有其屋」到「綠化運動」
(1960年代—1980年代)
1965年,剛剛建國的新加坡,經濟主抓勞動密集型産業以及轉口貿易,通過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減輕國民生活壓力,吸引新的勞動力。高速擴張的城市建設,致使新加坡生態環境迅速退化。
「居者有其屋」計劃在城市中催生出高密度的「組屋」模式
1970年代,李光耀提出「綠化島」的概念,希望新加坡能在短時間內重新變綠,「綠化運動」(在市區、新鎮、社區建設公園、綠道)開始大規模實施。
不過,新加坡土地變得越來越稀缺,市區內更難以獲得大面積土地用于公園建設,導致大型公園往往遠離居住區,綠化運動陷入「好看不好用」的窘境 。
從「綠與藍計劃」到「花園城市」
(1990年代—2000年代)
1989年,綠道網絡的初步構想誕生,並于1991年納入「綠與藍計劃」(Green & Blue Plan)。該計劃希望借助公園連道系統,連接原本散落在城市各處的各類公園,優化城區內的低效用地,成爲市民的休閑場所。
公園連道局部
目前,已建成270多公裏的公園連道,爲全島增加290公頃的開敞公園地。綠色環繞的城市整體形象,使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稱號實至名歸。
從「花園裏的城市」到「自然城市」
(2005年至今)
2000年後,新加坡的經濟開始轉向創新經濟。2005年新加坡的建設目標,由原本的「花園城市」轉向「花園裏的城市」,城市綠色環境從「好看」轉向「好用」,通過環境魅力的塑造,進一步吸引創新人才聚集。
濱海灣花園被稱爲「花園裏的城市」的典範
次年,新加坡啓動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四大水龍頭」計劃,將有超過2/3的國土面積成爲淡水集水區。多重目標的疊加,使曾經的綠道網絡升級成爲「城市公園連道系統」,推動自然環境進一步融合到城市結構中。
02
激活低效用地,構築連道系統
逼出來的立體公園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提出「環形城市」(Ring City)規劃理念:以城市中部約3000公頃熱帶雨林集水區爲綠心,外圍環繞建設自供自足的新市鎮。
環形城市規劃概念示意
以此概念爲基礎,城市發展出由中心集水區向外輻射11條主要河道,城市、道路交織其中的規劃格局。不過,建設伴生出大量河道緩沖區、道路隔離帶、灰色公共空間等等「低效用地」。
新加坡島中心的中心集水區
這些低效空間,成爲NParks前期首選「激活」目標,並以此爲基礎,重構原有的綠道框架。
①.優化「河道空間」
NParks綠廊網絡的建設,獲得政府和社會的全力支持,與其強調重新挖掘低效用地價值,而非與城市爭奪建設用地的策略密不可分。
以2012年完成的加冷河(碧山宏茂橋段)修複工程爲例:原本混凝土結構的河道,無論是水滲透性,還是抗洪能力都比較差,更糟糕的是寬闊的河道切斷了公園與周邊社區的聯系,62公頃的綠地成爲一個「擺設」。
加冷河局部改造前後對比(上圖2009年,下圖2016年)
改造後的自然式河道,不僅可以容納100米(原爲24米)的洪峰通過,並且使綠地的蓄水能力提升40%(每日可淨化水86萬噸),生物多樣性提高30%,還新增加12%的活動空間。
河岸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加強其生態複原功能。公園內測試12種熱帶培植新技術,便于後期大範圍推廣
自然河道成爲社區居民親近自然的「社區公園」,也成爲學校進行自然見學的科普空間。
自然化,而又熱鬧的加冷河
②.升級「自然之路」
道路綠化帶在NParks系統中占比最大,但無法進行規模化改造建設。
于是,NParks推出了「自然之道」改造計劃:旨在公路兩側植被中,複制森林的生態結構,將道路升級爲生態走廊。
通過劃分露生層、樹冠層、林下層、灌木層,搭配不同功能的樹木,吸引鳥類和蝴蝶等動物、昆蟲在此棲息。
生態走廊植被改造示意
生物多樣性道路與社區緊密連接,居民們可以隨時走入自然。目前共有37條道路改造完成,全長130公裏,預計到2030年自然之路長度將超過300公裏。
東部海岸連道改造後的生態走廊
③.更新「治愈公園」
針對散落在居住區內的小公園,國家公園管理局(NParks主管機構)與大學衛生系統進行合作研究,賦予部分社區公園「治療」功能,以促進居民心理健康,強化老年人認知能力。
2016年改造的HortPark是新加坡的第一個社區治療性花園
治愈花園在恢複性空間種植「具有藥效」、能産生鎮靜效果的植物,搭配自然風的環境設計,使居民身心得到放松;活動空間的植物則以溫暖明亮的色彩來激發到訪者的自信心。
治愈公園也面向護理人員、醫療從業人員、設計師,提供環境康複知識的學習實踐培訓。
④.鼓勵「自然建築」
城區內建築群不僅産生熱島效應,還將綠色網絡切割的七零八落。
2009年,NParks推出「天頂綠化植物獎勵計劃」(SGIS),鼓勵建築物建設屋頂花園、垂直綠化。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的垂直綠化
oasia酒店的垂直綠化
該計劃將爲建築的綠化建設投入提供50%的資金補貼,目前已有268個項目參與到獎勵計劃之中。這也進一步促進新加坡建築垂直綠化的普及,這些綠色建築將成爲NParks網絡的綠色連接點。
連道中的新加坡翠城新景住宅
03
主題分區,塑造連道魅力
有差異才能形成互補
NParks根據各綠廊聚集區的特點,將其分爲三個主題區:自然生態區、城市休閑區、海洋魅力區。
各主題區保留並放大區域特色,並承擔不同的城市功能,共同提升NParks多元化的吸引力。
三大主題區示意
①.臨水而居的城市區
城市休閑主題連道,由中心城市連道和東北河流連道共同組成,大多數連道鄰河而建。
該主題區的水系密布,串聯著城市中心與多座新市鎮,因此主題區通過打造水邊的休閑設施,將人的活動引到水邊,打造濱水生活,重振沿線新市鎮的吸引力。
榜鵝新市鎮豐富的濱水活動空間
以該區域的代表,榜鵝新市鎮爲例:榜鵝新市鎮是1998年開發的新城,但一直缺乏吸引力,門可羅雀。
2009年「榜鵝21+」重振計劃公布,新升級的榜鵝水道將成爲濱水生活聚集區,塑造濱水城鎮形象。
NParks在榜鵝水道沿線打造出多個親水節點,從路面到水面形成多層次的市民運動空間。
榜鵝新水道沿線豐富的親水節點
如今的榜鵝水道,俨然成爲居民的「戶外健身房」和「濱水會客廳」,榜鵝水道被譽爲新加坡最美的風景連道,榜鵝新市鎮也成爲新加坡最具吸引力的新城之一。
榜鵝水道沿線活動的市民
②.可體驗的生態區
此主題連道區,由南嶺連道、北部探索連道和西部冒險連道組成,沿線地貌從山地到雨林、從濕地到集水區、從曆史道到保護區包羅萬象,可謂是新加坡地貌多樣性的展示區。
NParks根據地形風貌進行串聯優化,建立綠色緩沖帶,打造出5條「遺産之路」(囊括曆史建築、曆史景觀的道路)承接旅遊功能。
愉悅山道遺産之路兩側星羅棋布的殖民地時期官邸
近些年,新加坡越來越重視生態旅遊的發展,NParks積極響應新規劃並推出雨林之旅、山脊觀鳥之旅、森林之旅等多樣化的生態旅遊路線。
與學校合作的觀鳥之旅
此外,該區域還是NParks與動物獸醫服務局,及其它研究機構聯合展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核心區之一。同時,還是城市綠化與生態中心(CUGE)開展園林行業人員培訓的實踐基地。
③.隨時度假的海洋區
海洋魅力區主要由東部海岸環形連道構成,串聯起新加坡最多變的海岸線,連接著新加坡最繁華的濱海灣。
東部海岸環形連道中的運動線路
連道通過建設自行車道和棧道,增設休閑設施,構建出濱海慢行休閑走廊,展現出新加坡自然與繁華並行的「海洋城市」特點。無論是市民還是遊客,都能隨時在此獲得「度假感」。
海岸線營造出的濱海度假感
04
全民參與,生態綠廊有活力
細分需求,強化互動
新加坡公園建設,曾經曆過因過度硬質化,導致「綠色」缺失。之後,建設第一代綠道又矯枉過正,出現大面積綠道中缺少市民活動空間,導致使用率較低的狀況。
NParks吸取教訓,在市區內無死角的設置活動設施,實現市民友好;在保護區,建設生態廊道,實現生態友好,全方位提升綠廊的活力。
新加坡濱海堤壩控制中心屋頂改造的市民大公園
①.使用,由淺入深
連道沿途除了設置健身角、休息亭、慢跑路、自行車道等基本功能,還會根據區域的社區規模,增加餐飲、便利店等商業功能,以增加市民使用頻率。
連道沿途的小型商業配套
連道沿途的運動步道
除此之外,NParks還推出「自然界管家」的理念,與社區、居民共同治理、改造與其息息相關的綠道。
市區的「快閃小公園」
預計在未來五年內,50多個公園的設計、建設、管理都將有沿線社區的深度參與,從而加強市民對生態治理的主動性。
②.保護,由形式到功效
自然保護區內,融合遠足、生態旅遊的功能,但道路建設盡可能融入環境,保留自然邊界;對于生態敏感地區使用瞭望所、廊橋等非侵入性的方式開展觀賞、學習活動。
生態區內的觀光廊道
城市內部綠廊中的單純景觀性水景觀,改造爲具有蓄水能力和水淨化效用的生態窪地(bioswale),並盡可能增加隔離帶寬度,容納野生動物棲息,形成城市隨處可見的自然環境。
濱海灣的生態窪地
③.參與,由個人到群體
NParks全年不間斷的推廣以「每一個人的公園」爲主旨的全民參與活動。
這些活動分爲不同的主題,例如藝術與文化主題、表演與音樂會主題、園藝主題、自然主題、運動與健康主題等等,一旦某項新活動感興趣的人數足夠多,就會加入活動列表(NParks活動網站公示)。
NParks全年活動列表示意
缤紛多彩的活動主題,吸引著不同愛好的市民來這裏聚集。
濱海灣植物園舉辦的燈光秀
2021年2月,《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公布,它爲城市的可持續生活、綠色經濟的發展,制定了17個目標。
其中NParks的綠廊網絡承擔起種植100萬棵樹、自行車網絡擴大到1320公裏等新職責,以助力新加坡提升「碳中和」*能力,吸引對碳中和有需求的公司,特別是科技創新類公司落戶新加坡。
*碳中和:即零總碳量釋放,通過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