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讓災難拯救隊能在一個更真實和逼真的環境下訓練,民防部隊在萬禮一帶的內政團隊戰術中心,打造城市搜救行動訓練設施。
黃俊賢 報道
前方是一座傾斜18度的大廈,有傷者困在三樓,拯救隊伍擡著擔架爬上去,將傷者救出來……
這是在萬禮的一個模擬“災場”,讓災難拯救隊能在一個更真實和逼真的環境下訓練。民防部隊在萬禮一帶的內政團隊戰術中心(Home Team Tactical Centre,簡稱HTTC),就打造了一個逼真的城市搜救行動訓練設施。
而1993年成立的民防災難拯救隊(Disaster Assistance and Rescue Team,簡稱DART),專門處理複雜的搜救及滅火行動,包括城市搜救行動(Urban search and rescue)、持續性蔓延的火災及高空援救。民防部隊日前首次開放上述訓練設施,讓記者穿上民防災難拯救隊裝備,進入其中的傾斜大廈和“墓穴”中體驗災難拯救隊隊員的訓練。
災難拯救隊隊長許榮福上尉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拯救隊共有92人,包括搜救犬搜索隊和後勤部隊。他們一年處理超過300起案件,多數和高空救援有關。
災難拯救隊成立至今已17次遠赴他國災區進行搜救,當中包括到尼泊爾、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基督城)和日本福島縣相馬市等地震重災區。
設在萬禮的內政團隊戰術中心,訓練設施包括四個模擬在城市搜救時可能遇到的不同場景,分別是傾斜大廈(Leaning Tower)、“墓穴”(Catacomb)、“維斯塔”(Vista)和“方塊”(Cube)。
訓練隊員掌握應變能力
許榮福上尉表示,“透過內政團隊戰術中心和城市搜救行動訓練設施,我們能夠每天訓練大家,讓他們熟悉整個城市搜救行動的過程,如搜索、評估狀況,到拯救和給予醫療協助,讓他們有全方面的練習。”
那天在采訪時,在災難拯救隊人員的引導下,記者先爬上整個向右傾斜18度的傾斜大廈,體驗在模擬坍塌大樓的環境下如何進行救援工作。
許榮福上尉說,這個大廈能夠讓災難拯救隊人員真實體驗進入坍塌大廈的感受。“透過這樣的訓練環境,希望讓隊員了解在真實環境下應如何反應。”
接著,記者到模擬廢墟的“墓穴”中,體驗如何在廢墟中尋找及救出生還者。這一關,可不簡單。
記者和災難拯救隊人員,先通過搜救犬和儀器鎖定生還者位置,再進入地道中尋找生還者,卻被石灰牆阻擋去路。記者和災難拯救隊人員利用電鑽撬開石灰牆,將傷者救出。
雖然兩個訓練過程才兩個多小時,但若在災難現場,很可能超過10個小時。
這兩個模擬拯救訓練,考的是體力和耐力。
另外兩個訓練區“維斯塔”和“方塊”,外觀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三層樓建築,卻是內有乾坤。
“維斯塔”讓災難拯救隊隊員能體驗從高空撒網下降,並也能夠讓他們嘗試如何切開鐵閘門。“方塊”則模擬工業意外現場,訓練隊員如何進入現場救人及防堵氣體泄漏等情況。
除了災難拯救隊,民防部隊其他人員,包括戰備軍人都會到這裏進行城市搜救行動訓練,加強他們在這方面的應對能力。